因為李逸軒催的急,數據很快就采集回來了。和另一個時空也差不多,工字鋼這個時候也能達到最長12米。而行車吊最長有15米,而且強度也能達到他的要求。
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做為依托,廠房就好設計了。李逸軒把他的要求給機器人建築師說了。而機器人建築師給他的回答是,其他都好說,只是彩鋼瓦,這個時空沒有,要嘛自己做。要嘛從另一個時空采購。
听到這里李逸軒猶豫了,想了想,他覺得有雖然很多東西都能從另一個時空采購,但不能一直不能這樣下去,最好還是利用20世紀的技術和經驗來完成。實在是完成不了的,再去找23世紀好了。這樣在技術和經驗上才能獲得真正的沉積。
制造彩瓦鋼的設備,他在另一個時空就見過,這玩意非常簡單,原理一點都不復雜,應該不難做出來,實在不行,就花點錢從另一個時空購買彩瓦鋼制作設備的工藝圖。
新成立的oranges公司就像上了法條的陀螺,高效的運轉起來。實際上鋼結構廠房,只要知道了原理,比設計混凝土廠房和磚橫結構的廠房還容易得多。
制作彩鋼瓦的設備,因為原理簡單,工程師很快就設計了出來,都不需要李逸軒從另一個時空購買圖紙。彩鋼瓦不需要施加多大的力,這個時空現有的技術就能解決。
圖紙設計出來之後,李逸軒看了一下,除了極少部分需要從另一個時空采購外,98%這個時空都能加工的出來。
然後,就是把各個零部件分散到各個機械加工企業去制作。這時候就能看出香港目前的制造業實力了。
香港的制造業起步于50年代,六七十年代是她最鼎盛的時期,內地改開之後,香港制造業基本全部轉移到了內地,香港的制造業幾乎完全淡出,剩下的是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維系著經濟的發展。
一個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那就是後世在廣州、東莞、深圳甚至順德、中山一帶,都匯聚著大量的港資企業,無論是傳統的紡織服裝、塑膠五金,還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電子信息產業,香港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眾多的產品在香港甚至全世界設計,然後放到珠三角的香港工廠加工成形,包裝好後貼上香港的牌子,又到了香港。如此,成就了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港資企業雖然在工廠治理上略遜于台資,但是,港資工廠在規範化管理上還是大陸企業所遠遠不能比擬的,同為傳統產品的制造廠,港資企業的制造加工水平也最低也是要高于大陸本土的制造企業,不只是品牌比大陸響,而且產品質量也要好得多。
因此,對于六十七年代的香港制造業,不能簡單的定義為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初級加工業。
美國隻果和戴爾公司厲害吧,雖然他們都不建自己的工廠,都是委托其他工廠代工,但這並不能否認他們的技術研發和設計力量,他們都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只要拿到華北強,分分鐘就能給他們解決好。
要知道那里有超過90%企業都是港資企業。就連國內的華為、中興、聯想、海爾等大型企業,都得尋求港資企業幫助。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香港的制造業能力有多強。
當然,香港的制造業也不是沒有弱點,特別是在電子科技這一塊不是很多,競爭力也不夠強。
這怪不了香港,畢竟電子工業的核心是半導體,要制作半導體就需要半導體工業裝備,而這些裝備是西方國家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香港在當時雖然被英國人管,但英國人並沒有把香港當做自己領土來治理,只是把香港當做提款機。
再加上香港包括現在,都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而且土地價格昂貴,香港沒有發展出高科技產業來填補制造業轉移的真空,所以到後來,服務業就佔了香港經濟的絕大多數。
香港的服務業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生活服務,另一部分為生產服務,前者包括餐飲等大眾行業,附加值較低;後一部分包括金融等高端行業,附加值比較高。香港現在的定位是重點發展後一部分的服務業,但是由于本地制造業幾乎都轉移出去了,所以只能依賴外部市場,從目前看,重點就是為中國內地的制造業服務,不過由于一國兩制的存在,內地和香港還無法做到完全一體化,這就限制了香港服務業發揮自己的優勢瓶頸。
另外,後世的香港還保留一些高端印刷服務,因為這些服務要求快速提供和難在內地找到相關人才。後來,有一些遷到內地的企業因為各種在內地無法提供的條件回撤。但主流是高端制造/服務保留香港,廠在內地……
但不管怎麼說,香港的制造業已經轉移到大陸,是有利于香港的產業升級的。李逸軒的目標,就是在未來香港制造業轉移到大陸後,這段真空期內填補進去,來完成對香港的產業升級,這樣做不但有利自己,也有利于香港,同時有利于大陸的經濟發展,是一種一舉三得的發展模式。
仔細想想,這事還真的李逸軒來,因為在這段時期,只有李逸軒才有這個優勢,他可以利用時空門,向這個時空的香港和大陸源源不斷的輸出先進技術,幫助國家快速的發展。
這是他唯一能想到也能做到的方式,至于最後香港和內地認不認可,李逸軒不知道,但做了總比不做強,至少你努力過。
內地不好嗎,老是要跟香港杠上?怎麼說呢,沒過去過香港的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香港對國家有多麼的重要。攤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香港所處的位置實在是太好了,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如果沒有香港,後世***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要打大折扣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內地政府要投巨資建立港珠澳大橋。
另外,香港由于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原因,它也能很有效的聯系台灣。
台灣結束了蔣家王朝的統治後,後來的台灣搞了些什麼,大家都非常清楚,雖然台灣後來迫于內部和外部的壓力,與大陸開了小三通和大三通,但你依然無法否定香港在和平統一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台灣人提起內地,特別是年輕人,都是無腦的黑,從來都沒有認同過大陸。但卻沒有一個台灣人會否定過香港,香港與台灣在經濟上和文化上聯系太深,特別是在認同上。
想一想吧,大陸是什麼時候跟台灣關系正常化的,又從什麼時候與台灣建立經貿關系的?而香港與台灣的經貿關系有多少年了?香港回歸後,與台灣的經貿關系發生過波折嗎?
這一切的種種都能看出香港對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性,這是香港在特殊歷史時期下形成的無可比擬的絕對優勢。後世大陸經濟起來之後,一些所謂的公知開始在網上無腦的黑香港,否定香港,否定香港在大陸改開後對內地經濟中的作用,李逸軒不得不惡意的猜測他們的用心。
是,不可否認,香港的排外思想很嚴重,哪怕到了今天,香港一些地方依然有很強的排斥內地人和歧視內地人,李逸軒當年也遇到過,還不止一次,剛來香港時由于不會粵語,就連香港的小孩都要欺負他。
氣不氣惱,當然氣了,而且是非常可氣。但就算是這樣,他從來就沒有否定過香港,李逸軒一直認為香港和內地的矛盾終歸是人民內部矛盾,不屬于敵我階級矛盾,但是總有這麼一小撮人總是往這上面上靠。什麼用心很值得大家思量。
有點跑偏了,轉回正題,香港雖然沒什麼高科技行業,但傳統行業還是很牛的,零部件分散到香港各個企業後,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做出來了。
鋼結構廠房最大的優勢就是建造時間短。只要地基一打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能建成,如果是像服裝加工廠這樣的輕廠房,一兩天就能完成。
它最大的優勢就是空間跨度大。因為彩鋼瓦要優于現在的石棉瓦和普通瓦。它有優異的防風防雨和隔熱性能。所以它是以後工廠屋頂的主要使用方式。
只用了十天時間,廠房就建好了。工廠的內部設施才是真正的大難題。環氧樹酯自流平地面、恆溫空調、除濕技術都是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