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佛游行在舍衛國的 樹給孤獨園中,一天佛對比丘說,你們如果受眾生的利養,這樣的事情甚重,可以讓你們不能得到無上真正的道,所以你們要慎重。
佛說,愚痴的提婆達多受取王子婆羅流支500釜食的供養。如果此王子不給提婆達多此種供養,提婆達多終不作此惡。
提婆達多因為王子五百釜食的供養,他的心里生出五逆的惡,身壞命終以後,生到摩訶阿鼻地獄中。
所以你們以此知道,利養的事情甚重。會令人不能得到無上正真的道,如果你們心里還沒有生出利養的心,不要讓它生出。
已經生出利養的心,要滅去。。。。一天佛和大比丘眾500人在一起,在耆 山中,提婆達多在壞亂眾僧,他在山上朝佛推下巨大的石頭,壞了佛的足,他教阿 世王子去殺他的父王,殺阿羅漢比丘。
他在大眾中說,何處有惡,何處有惡。誰說作此惡要受果報,我也不作此惡而受其報。
那時候有很多比丘入此城中乞食,他們听聞了提婆達多在大眾中的言說,飯食以後,比丘到佛所,他們對佛行頭面禮足的禮,然後坐在一邊,他們告訴佛,今天在耆 城中提婆達多在大眾中的所說,佛听聞以後對比丘說,有惡、有罪,善惡之行都有果報。
佛說,如果提婆達多知道善惡有果報,知道自己的言行會有的果報,他的心一定會枯竭,會以此憂愁不樂,沸血會從他臉上出來。
是因為他不知道善惡都有果報,所以他才會在大眾中說此言語。佛說,愚痴的人以為自己很聰明,他們作惡而失去了自己的福。
我今天可以入一切真實,我要告訴你們,我知道善惡都有果報。所以你們要遠離自己的惡,作善不要疲倦。
你們應該如是去修行。佛說,比丘,受人利養的事情很重,可以壞自己的清白行,所以你們要守護自己的心,不要貪著于味。
就像有一個師利比丘,他已經修行可以自在的到達天宮中,因為他貪著了利養,令自己的神通退卻,最後墮落到屠殺中。
所以你們一定要知道受人利養是不易的事情,你們要讓自己沒有生出的利養心不要生出,已經生出的利養心要滅去。
佛說,受他人利養的事情是很不容易的,會讓人不能得到無為之處。就像修羅陀比丘,如果他不貪利養,就不會于我的法中舍下三法衣而作了居家。
佛說,修羅陀比丘本來是行阿練若行,他到時間乞食,在一處一坐,或者在正中食,在樹下露地坐,他樂意在閑靜的地方,著五納衣,或者持三衣,或者在冢間,他勤身修苦行,行此頭陀,那時候修羅陀比丘常常受到蒲呼國王的供養,國王每日以百味食而供養他,修羅陀比丘的意漸漸的染此食物中,他漸漸舍下了阿練若行,舍下了到時間乞食,一處一坐,正中食,樹下露坐,樂在閑居中等,他舍下了三法衣,回到了白衣中。
所以你們要知道受人利養的事情甚重,可以令自己不能得到無上真正的道,你們要舍去。
佛說,你們應該去滅一種法,我以滅此一法得到神通,諸漏得到盡。是滅什麼一法呢,是自己的味欲,所以你們應該去滅自己的味欲,我證你們一定可以成就神通的果,得到諸漏盡。
佛說,眾生因為著以味,他們死後會墮落在惡趣中,你們今天應該舍此味欲,便可以成就阿羅漢。
你們應該常常常舍此味著的想,當如是去修學。那時候在舍衛城內,有一個長者,他剛剛失去一子,他的兒子死了,他很愛敬自己的兒子,所以很思念不能舍去。
兒子死了,他心里便生出了狂惑,周旋往來在外面,不能停下來,看見別人,他便問別人說,你看見我兒子嗎。
那時候此人漸漸到了 恆精舍,到了佛住的地方,他站在一邊對佛說,瞿曇沙門,你看見我兒子嗎。
佛問長者說,你為什麼臉色這樣慘白,為什麼諸根錯亂。長者說,我怎麼會不如此呢,今天我唯一的兒子死了,他舍下了我,他是我最敬愛的兒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我心里哀憫兒子,所以我心里生出了狂來,我才會問你沙門,是否看見我兒子。
世尊對長者說,是的,是的,長者,如你所說,生、老、病、死是世間的常法。
恩愛別離苦、怨憎相會苦,也是世間的常法。你的兒子舍下你無常,你怎麼會不思念于他。
佛這樣對他說,不能入他的心意,于是他離開佛走了,他看見人問別人說,沙門瞿曇說,恩愛分別,便有快樂。
(這里的恩愛分別,是說舍恩愛,離恩愛),他問人說,沙門所說,是真實的嗎。
別人對他說,恩愛分離有什麼快樂。那時候,在離開舍衛城不遠的地方,有很多人在一起共同作博戲,長者想,這些男子一定聰明智慧,我今天上去問問頭面。
于是他走上前問眾人說,沙門瞿曇對我說,恩愛分離苦,怨憎相會苦,無此恩愛、怨憎者是快樂的,你們怎麼想。
這些人對他說,恩愛別離有什麼快樂。此長者想,大家都知道如來所說沒有虛妄,為什麼如來今天會說,恩愛別離,當有快樂,此意不對呀。
此人又入了舍衛城,他到宮門外面,大聲的說,沙門瞿曇教導我說,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者是快樂。
那時候舍衛城中,以及王宮內外都知道了此語,此語周遍此地。國王波斯匿王以及摩利夫人他們正在城樓上,國王波斯匿王對摩利夫人說,沙門瞿曇有這樣的話嗎,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都是快樂。
(沒有恩愛者,沒有怨憎者,有快樂的意思),夫人摩利說,我從來沒有從如來那里听聞過此說,如果如來真的有此說,我也相信,我知道如來所說不會虛妄。
波斯匿王說,如同師教導弟子說,為是、舍是。弟子會說,如是,大師。
波斯匿王說,你摩利夫人也是如此。瞿曇沙門雖然作這樣的言說,你在說,如是無異,沒有虛妄。
波斯匿王對摩利夫人說,卿可離去了,不需要再站在我面前。摩利夫人回去以後,她對竹博婆羅門說,你到 恆精舍去,持我的名字到如來所禮拜佛足。
你對如來說,舍衛城外以及王宮內外都在傳說,沙門瞿曇說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怨憎合是怨憎不再怨憎,相合好的意思。
)此是快樂,你問一下世尊,是否有此教說。摩利夫人對婆羅門說,如果世尊說有此教說,你快來回復我。
那時候竹博婆羅門受夫人的教令,他趕到 恆精舍,到了佛所和佛相互問詢以後,婆羅門坐在一邊,他說,世尊,摩利夫人禮拜世尊足,問詢世尊安好。
婆羅門說,摩利夫人想問佛,此舍衛城內外現在都在傳說,說沙門瞿曇作如是教導,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都是快樂。
婆羅門說,摩利夫人想問世尊,世尊是否有此教言。佛對婆羅門說,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他因為思念兒子,狂惑失去了心性,東西而走,看見人他便問,你看見我兒子嗎,佛說,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都沒有快樂。
佛說,此舍衛城中,也曾經有一個老母,她見無常,(無常,不能久住。
多數是指生死,也可以說失去,不能常就擁有),她也狂惑不識東西。
還有一老父見無常,也有兄弟姐妹見無常,他們看見無常的變化,心里生出狂惑,不識東西。
佛說,婆羅門,過去在此舍衛城中,有一個人迎娶了新人,此新人端正無雙。
此人沒有多少年,他便變的貧窮了。他夫人的父母想,此人已經貧窮,我們要奪回女兒,讓她再嫁他人。
此人听聞夫人的父母來奪了人,要讓她再嫁給他人。他衣服里裹著刀,便到了夫人的娘家,那時候他夫人正在牆外面作紡紗。
此人到了他夫人的娘家問她的父母說,我老婆在那里,她的母親說,你老婆在外面的陰涼處紡紗。
于是他找到夫人問,你父母是否想奪你,讓你再嫁他人。他夫人說,你相信了此言,我沒有听說過此說。
但是此人拔出利刀刺殺了他的夫人。然後他又以此利刀刺入自己的腹部。
他說,我要我們二人都死去。佛說,婆羅門,以此方便,應該知道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都是憂愁,是真實不可言。
婆羅門對佛說,是的,世尊,是有此煩惱,實是苦不樂,婆羅門說,我過去也有一子,他舍我無常,(這里無常是死的意思),我盡夜中思念兒子,不能離開心懷,那時候我因為心念兒子,心意狂亂,我東西而走,看見人便問,你看見我兒子嗎。
婆羅門說,沙門你今天所說,誠如所言,我現在國事煩多,我要回去了。
婆羅門繞佛三圈走了,他回去以後,把如上的事情告訴了摩利夫人。那時候摩利夫人又到波斯匿王前,她對波斯匿王說,大王,我今天有一些事情想問王,希望大王可以答復我。
摩利夫人又說,大王,你思念琉璃王子嗎。波斯匿王說,是的,我很思念,思念他的心不能離開我。
摩利夫人說,大王,如果琉璃王子有變,你會憂愁嗎。大王說,是的。
夫人說,大王,如此你應該知道,恩愛別離,使自己憂愁。夫人說,大王,你想伊羅王子嗎。
大王說,是的,我很愛他。夫人說,如果伊羅王子有變,你會憂愁嗎。
波斯匿王說,我會非常憂愁。夫人說,大王,如此想,恩愛別離,沒有歡樂。
夫人問,大王,你念薩羅陀剎利種嗎,國王說,我很愛敬。夫人說,如果薩羅陀夫人有變異,你會憂愁嗎。
波斯匿王說,我會很憂愁。夫人說,大王,所以應該知道恩愛別離,這些都是苦。
夫人又問,大王,你愛念我嗎。大王說,是的,我愛念。夫人說,如果我有變異,你有憂愁嗎,波斯匿王說,我很憂愁。
夫人說,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怨憎相會,沒有歡樂心。夫人又問,大王,你愛念迦尸、拘薩羅的人民嗎。
國王說,是的,我愛我的人民。夫人說,如果你的人民有變異,你會憂愁嗎。
波斯匿王說,如果我的人民有變異,我的命將不存,何況是憂愁。我因為我人民的力量,得到自存。
夫人說,大王,以此應該知道,恩愛別離,都有此苦,沒有歡樂。那時候波斯匿王合掌向著佛居住的地方,他說,彼世尊說法真是甚奇,甚特,如果沙門瞿曇來我這里,我一定要和他共議論。
波斯匿王又對夫人摩利說,從今天開始,我當看你勝于往日,給你的衣物和我無異。
那時候佛在精舍听聞到摩利夫人和波斯匿王的論說,佛告訴比丘說,摩利夫人很聰明,如果波斯匿王來我這里問法,我也會如此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