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帝國

第五十章 噸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貳零肆柒 本章︰第五十章 噸位

    四月的春風下,海舟塞滿了朱方港港區,江南到江北八十多里寬的長江江面上,也是一眼看不到頭的各種舟楫。朱方邑、廣陵邑外,又是一個連著一個軍帳,來自楚國各縣邑的童子,各氏的貴族,以及王廷官吏寺人宮女上月便陸續抵達這里,等待最後登舟的命令。

    情況並不容樂觀,雖然造府半年內造出了四十艘海舟,使得海舟總數達到兩百二十七艘(已減去改裝成炮艦的八艘);造出三千三百余艘漁舟,使得漁舟總數超過兩萬艘,大司馬府控制下的舟楫總噸增至四十萬噸,可經過此前的試航,每人一噸的運輸噸位完全不夠。

    即便順風航行,舟楫也要十多天才能抵達新郢。這十多天里,人要吃喝拉撒,要活動、要睡覺,成人噸位必須在一點五噸,童子噸位最少需要一噸。這還是試航後改裝了舟楫的結果,不然大部分人只能睡在甲板上。

    日曬雨淋風吹浪打下容易得病,一旦得病又與其他人擠在一起,結果就是舟內所有人被傳染。試航已有這樣的例子,一人風疾咳嗽,全舟人大半風疾咳嗽。調整的避遷計劃中,每五十艘舟楫設置一艘專門的同型病舟,航程每段到站都有一定數量的病床供病患休養。

    然而關鍵還是人均噸位,遷徙的不是士卒,即便是士卒,庾死的人數也多余戰死的人數。人均噸位多,人員便能得到足夠的空間,可以得到較好休息,患病率、傳染率大減。但這樣又限制了運輸人數。四十萬噸減去運輸機器物料的十萬噸,再減去運輸糧秣的七萬噸,再減去造府、楚軍剩下的三萬噸,剩下只有二十萬噸。

    如果成人一點五噸、童子一噸,九萬名童子輸運人數不變,貴族、官吏、工匠極其家人的運輸數量則要減少四分之一,大約有三萬人要滯留在岸上,等待下一輪遷徙。船只回航已是六月,六月是颶風季節,從朱方灣出發到進入方丈島內海,三段航程單程最少十日,來回二十余日。這二十余日十有八九會遭遇風暴,舟毀人亡。

    熊荊趕到朱方港時,魯陽君、沈尹尚、宋玉、孔謙、昭黍、屈遂、工尹刀、鄂焯等人有關人均噸位的問題仍在爭論。或者說,不是人均噸位的問題沒有確定,是貴族、官吏、典籍的噸位沒確定。

    魯陽君與沈尹義認為應該按照成人一點五噸的人均噸位輸運,這點昭黍與屈遂並不反對,但,一萬名貴族、官吏及其家人、僕從,人均一點五噸太窄,最少需要兩噸。包括那零點五噸,這些憑空多出來的噸位要從其他人身上擠佔,比如工匠。

    宋玉、孔謙在乎的則不是人,是書。楚宮、蘭台宮,還有咸陽擄來的寶器、典籍、簡牘、甲片裝了十八艘海舟。不知為何,稷下學社找到兩人,請將稷下的典籍也運往新郢。天下聞名的稷下學社諸子博士眾多,典籍只有比蘭台多,不比蘭台宮少,初步估計最少需要十艘海舟,載重噸位四千噸。兩人要魯陽君抽出十艘海舟前往齊國即墨灣運走那些典籍。

    此前因軍務熊荊一直在陳郢和啟封,此時他一到朱方,這些人便上來揖告,說︰“貴人官吏不至新郢,國將不國,大敖不知否?”

    “稷下學社典籍之重,重于泰山,請大敖使派海舟運之。”宋玉至今都不稱熊荊為大敖,只稱熊荊為大王。反倒是孔謙放得開,清楚‘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的道理——

    楚人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假如楚國是周人體系內的封國,比如晉國、齊國、鄭國、魯國,那肯定是僭越。楚國是周人眼中的蠻夷,蠻夷沒資格僭越,所以在孔子看來,楚人稱王、稱帝都沒有關系,這是蠻夷自己的事情,畢竟‘蠻夷不得與中國為禮’。

    “炮艦……”羋與熊荊一起,她正想說王宮寺人、宮女、僕臣可以安排到炮艦上時,熊荊攔住了她。“有何難處?”熊荊沒問別人,只問全權處置避遷事務的魯陽君。

    “稟大敖,成人每人需一噸半,原有噸位不足。”一直被昭黍、屈遂等人糾纏的魯陽君也很為難,試航後很多事情都在調整,可惜一個月時間不足以調整所有事情。

    “原有噸位不足,那便滯留人員,空出所需噸位。”熊荊道。

    “可……”魯陽君看向昭黍與屈遂等人。“貴人不願滯留于岸也。”

    “大敖明鑒,貴人不至,新郢何以為國?”屈遂道。“當減工匠之噸,以運貴人。”

    “大敖,工匠十萬人,然其人皆攜父母妻子,有八九萬人之巨,此多矣。”昭黍一直覺得工匠太多了,尤其是工匠的家眷太多。工匠一戶六、七口,工匠只有一人。也就是說,十萬人只有一萬余工匠,其余八、九萬人全是家眷。

    “哦?”熊荊一直不清楚工匠的具體數量,只知十萬工匠,聞言呆了一下,轉頭看向工尹刀。

    “大敖明鑒,父母妻子亦工匠也!”工尹刀辯解道。“若無工匠,新郢如何築城、如何造具、如何耕種?此十萬人乃于各府工匠中擇選而來,敖後知也。”

    “工匠僅一萬余,父母妻子僕臣八萬余人。”昭黍冷笑。“貴人官吏巫覡寺人宮女共計萬人。其中王廷千五百人,余者八千五百人。分于諸氏,僅剩五千。此五千人僕臣之外,能遷多少貴人?敢問大敖,我楚國何時工匠為貴,貴人為賤?”

    “昭敖此言差矣。工匠、寺人皆王廷之僕,舟楫也是王廷之舟楫,以王廷之舟運王廷之僕,妾以為無過也。”熊荊站在自己身旁羋底氣更足,丈夫還沒有說話,羋便反駁了回去。“且各氏都在造舟,所造之舟幾何,大司馬府不知也。”

    “楚國之舟楫如何成王廷之舟楫?”被羋反駁的昭黍面色變得通紅,屈遂質疑了一句。

    “十八萬噸大舫、一萬余噸河舟乃楚國舟楫,然九萬余噸海舟,兩萬噸漁舟,兩萬余噸戰舟、輸運舟,此多為王廷所有。”羋再道。“王廷未索要大舫,近十五萬噸舟楫足以輸運工匠、寺人、童子。”

    細究起來,王廷自給自足綽綽有余,羋說的是這個意思。工尹刀心里也是這個意思。屈遂也不言語了,魯陽君干笑幾聲,打圓場道︰“工匠多為各府之工師,下回便人少也。”

    “造府僅造舟之匠便有四萬,加之其余各府,已近十萬;再計其家眷,已有五、六十萬之巨。魯陽君要將此五六十萬人皆遷至新郢否?”昭黍不以羋為辯論對象,只看向魯陽君。

    “若無工匠,我楚人如何在新郢立足,他日又如何再復楚地?”工尹刀出聲道。五六十萬工匠不可能全部遷徙至新郢,但按照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最少要遷走一半人。

    “若無貴人,新郢何以為國?”屈遂轉向了熊荊,“請大敖定奪。”

    “各氏貴人可自造舟楫。”熊荊道。“何以不造?”

    “大戰至今五年矣,貴人已無金銀,如何造舟?”昭黍嘆息。“且海舟價昂……”

    “本就該造漁舟,而非海舟。”熊荊打斷他道︰“一艘漁舟不過十金,若家中可拆梁柱,工費不過五金,所費極少,為何要造海舟?”

    “漁舟乃庶民之舟,貴人豈能乘漁舟?”昭黍仿佛受到了極大侮辱,臉再度漲紅。

    “誰言漁舟是庶民之舟?海舟是貴人之舟?”熊荊極為不解。“當年我楚人先祖篳路藍縷,所乘只是柴車;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所劃乃是桴筏,此有何貴賤?”

    昭黍的臉本是漲紅,被熊荊一說熱血又涌,臉突然發黑,但他的頭是低著的。對于習慣周禮之人而言,萬事萬物、衣食住行無一不顯現出等級,仿佛沒有了等級,就沒有貴族的尊嚴。熊荊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貴族之所以高貴,是因為貴族英勇善戰,而不是什麼周禮等級。

    “還有何事?”熊荊直接跳過貴族噸位、工匠噸位問題,直接問其他事。

    “稷下學社諸子典籍多矣,亦當運入新郢。”孔謙道。“此需十艘海舟。”

    “太傅當知海舟不足,稷下典籍只能推遲到明後年。”噸位大增,原本熊荊以為九、十月可以遷走四十萬人,現在看來是不可能了。哪怕造府再造五萬噸舟楫,四十五萬噸全部運人,也不可能有四十萬人。

    “稷下學社有百家諸子典籍,豈能推遲明後年再運?!”宋玉終于說話,無比焦急的語氣。

    “十艘海舟需至即墨灣靠岸裝運,彼處乃齊地,楚齊乃敵國,海舟去後齊人留之,奈何?”熊荊說出自己的另一種顧慮。“諸子既有弟子門徒,請其弟子門徒將典籍運入楚國,就地藏之。或游說商賈貴人,可由彼等運入新郢。”

    “大王既知楚齊乃是敵國,彼等如何能將典籍運入我楚國?!”宋玉悲嘆。“大王曾言,我楚人雖非周人,卻是夏人。‘撫有蠻夷,以屬諸夏’,此我楚國之所為也。我夏人之典籍,焉能任由暴秦付之一炬!”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荊楚帝國》,方便以後閱讀荊楚帝國第五十章 噸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荊楚帝國第五十章 噸位並對荊楚帝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