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爺的任務異常的順利完成,郭老爺的目的也終于達到,皆大歡喜,兩老頭這才完全放下心事心情愉悅的暢談,至于以後若干事情的細節,那是郭大路和崔茵茵事情了,家主嘛,高屋建瓴把握大方向就行了,錙銖必較那是家主該干的事嗎?丟不起那個人。
到下午晚些時候,關系近的商家也提前來了,到的都是各家的大掌櫃。說實話,郭家之前就一鄉下小地主,除了左近的崔、李兩家比較熟悉以外,跟那些大商家什麼的基本沒啥往來,再往大了算,也就因為郭老爺是秀才,有幾個同窗,曾經還有點淡淡的影響力,但多年過去同窗也是各過個都少有聯絡,過去的交情也就所剩無幾了,最多就是在縣衙混了個臉熟,縣太爺知道自己治下的郭村有這麼號人物而已。
國人雖然自古講究關系人情的重要性,但那得看所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郭家幾輩人都是靠地里產出維持的,所有的行為就是圍繞周邊的地主和自家佃戶活動的,這樣自給自足封建小經濟循環的生活環境還能指望什麼?和外邊的世界根本就沒有交集,管你天翻地覆有自家一文錢的事嗎?
也就是從郭大路要求在府城開了“郭家供銷社”以後,這才跟各路的商家有了大量的來往,郭家的名聲也就是從那時起才開始傳了出去。自然在這過程中,郭老爺也就認識了幾個對脾胃的大掌櫃,通過交流和生意往來,慢慢的相互建立起了比較穩固的信用,這關系自然就比其他商家要近一些。
現在到的這幾家就是這樣的情況,時間提前,這顯得親近不見外,禮物不重要,來的人必須是大掌櫃本人,這就給足了郭家面子。
郭大路就被郭老爺帶著開始當他的吉祥物,來一波就見禮作揖一遍,還要恭敬的反復听著各種夸獎之詞,並同時自謙。
“聚寶號”甦掌櫃,其主營的就是各種奇珍異寶,這一年來跟郭家的供銷社可沒少打交道,買走郭家的各種新奇奢侈品,賣給郭家玉器寶石等等。
“四海商行”韓掌櫃,其主營的是紡織行,針織刺繡這些,主要是為郭家供貨的,繡紋百褶裙、金絲蜀繡等等。
“恆順號”杜掌櫃,主營的是生藥行,買賣藥材的,主要是為郭家提供高品質的名貴中藥材。
“乾順號”李掌櫃,主營的木器行,也是為郭家供貨的,當然就是各種實木純手工家具之類的。
“德隆商行”趙掌櫃,主營貴重雜貨,實際走的西域一線,等于做的國際貿易。
“祥福記”邵掌櫃,主營陶瓷行,郭大路裝逼和銷售的瓷器基本來自這家。
“鑫豐號”黃掌櫃,主營貴重雜貨,實際向南走的海路,面向南洋。
“盛德昌商行”錢掌櫃,主營民生百貨,普通量大的生活用品。
一下午郭大路啥也沒干哪也沒去,就忙著接待陸續到來的八家親近的大掌櫃了,年紀都比郭大路多兩圈,叔伯輩的,一點不敢怠慢。
這些大掌櫃的身份,相當于各商行地區總經理的地位,手里掌握的資金量都是以十萬兩計的,自然不可能隨隨便便的丟下手上的事情隨意的去游玩,能耗費幾天的時間,去郭家參加這麼個小輩的成人典禮,足以證明對郭家的重視和自家商行的態度誠意了。
雖然沒有商量著同路,但都是掐著時間從府城過來的,前後到達的時間也相差不大,迎接寒暄過後大廳就坐,都是老熟人,共同語言也有,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同時也修酣一下坐長途馬車勞累的身體。
等幾位大掌櫃緩過勁,差不多一杯茶喝清的時間,基本已到酉時,郭老爺就吩咐酒宴開席,八個掌櫃加上崔老爺郭老爺剛好十個人湊齊一桌,飯桌是郭大路從現代專門帶過去的大玻璃轉盤圓桌。傳統的飯桌都是方形的八仙桌,一張桌子坐八個人,這就不好安客了,當然圓桌也有,但是面積都比較小,桌子大了對面的菜不是吃不到...現在有了帶轉盤的桌子這問題就不存在了。
現代的產品不管質量怎麼樣,首先在設計上人性化這一點,那是歷來都沒法比較的,物質匱乏的年代,有東西用就不錯了,你還想怎的?東西設計的生硬是吧,簡單,使用的人去適應習慣啊,人是活得 ,東西再別扭最後都是能習慣使用的嘛!
現代的產品都多的賣不掉了,你敢設計不合理!也簡單,老子不買行不!就不信所有的生產廠家都搞不來人性化的東西。
所以一到餐廳內,一眾大掌櫃就對這張大桌面上帶著小桌面的桌子表示出極大的好奇,最主要是玻璃面兒的,這桌子估計得不少錢了...郭家拿這樣一張桌子來招待大伙兒吃飯,這待遇可就高了去了。
上菜之後,掌櫃們又開了眼了,來自天南地北東海西域的食材被廚子烹調的色香味俱全,更難得的是,這些食材全被做成了川菜系的味道菜肴。
別想欺負人家八個大掌櫃沒見識,在這時代人家可算是貨真價實的見多識廣,桌上的很多東西都吃過,但這樣一次性的弄這麼周全,八位掌櫃表示自嘆弗如,辦不到,特別是海鮮,在蜀中吃到海里的鮮貨,從未有之...
而把這些食材全部做成川菜味的菜品,也說明一個問題,廚子常做,能常做這說明什麼...仔細品味之後,所有的菜,除了主材的個頭有點小之外,味道那是說不出的好吃。
郭大路是一個能在吃飯的問題上隨便將就的人麼?一時半會還能忍受,時間長了能不發飆麼?發完飆就得解決實際的問題 。廚房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肯定是沒問題的,差什麼添什麼,但是廚子的手藝就抓瞎了,想換人都沒地方找去,全都一個樣,最後想出一個笨辦法,買來一堆現代出版的菜譜,然後指派幾個丫頭里最喜歡吃的秋菊去廚房給廚子念菜譜,然後由廚子自己理解,一次次的嘗試做出書上的菜,直到郭大路嘗了以後認可為止,大半年的時間這才慢慢的有了今天這樣的一桌菜肴。
掌櫃們覺得特別好吃的原因也簡單,味精、雞精、各種醬料,油鹽醬醋啥都不缺,連辣椒都是好幾種,還有各種輔料,這樣做出來的菜能不好吃麼!
至于主材的個頭,郭大路覺得被打臉很正常,誰家敢跟幾百年前的原生態野生食材比個頭......隨便在海邊選一頭鮑魚拿到現代那都是能直接拿去拍賣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掌櫃們的話匣子慢慢的打開了,天南海北各種軼事,听得郭大路在旁邊不停點頭,他缺什麼?就缺對這時代的認知,這還沒地方去學習,而這些大掌櫃最擅長的恰恰就是這一點,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因為自身的身份,就能夠從各自的東家或家主那里得到很多普通百姓所不知的內幕,今天坐在這里的人身份都相同,喝了小酒多說點行內人都能听懂的話很自然,這就便宜了旁邊的郭大路,完全一副洗耳恭听的狀態。
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簡單的耳聞目染,再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得出這時代主流的思想,辨別出各領域的優點和缺陷,最重要的是能夠明白廣大百姓的心聲。
郭大路可不是這時代的那些豪門大戶公子哥自我感覺良好,始終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于普通百姓完全就是一副看不起鄙視的姿態。郭大路非常明白無論哪個時代,什麼人才是社會的主流,所以他一直比較關注的就是普通人的各方面需求,不然就不會對自家佃戶收一層的租,時不時的發些福利。
但是一直以來,郭大路最多了解的也就是郭村和府城的情況,連縣城都不太清楚,更莫說其他的地方了,再加上要做的事情又很多,那有閑時間去茶館酒肆之類的地方听傳說,自然像現在這樣的機會對他來說就是很難得的了。
就這樣一直旁听,待到晚上安排歇息了才作罷。
躺在床上的,郭大路都在反復的回味今天听到的這些信息,有些事再根據歷史資料一對比,一下就豁然開朗貫通了前後,真可謂受益良多。
第二天起,陸續的來客就多了,郭家的佃戶也全都動起來了,家家戶戶都來了人幫忙,在幾個管事的安排下各自領到事情干。
首先就是搭棚子,不然萬一下雨了咋辦,不下雨出大太陽人也受不了不是。上百件的彩條布就是主要材料,地點就在郭村新建的十字路口,沿著水泥路面就一溜搭了下去。
幾百張普通的圓桌,幾千個塑料凳子,那都不是事兒了。
再就是張燈結彩啊,也簡單。
燈籠是吧,喜慶用品批發市場來一千個夠不夠?各色彩花彩帶掛飾中國結什麼的,挨個點貨。就按照五萬塊的預算來采購,不信還把小小的郭村包不了一遍。
最後就是煙火禮炮,按照二十米放一箱的標準,圍著郭村來一圈。
這差不多就齊活了。
其他的都是廚房的事情了,大少爺成年禮嘛,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了,那就必須按照非常高興的標準來大吃一頓了。
為什麼?實惠呀,高興了不是該吃一頓嗎?非常高興那不就得大吃一頓嗎?特別特別高興那就更是需要大大的吃一頓了。
大少爺這也就是個成年禮,要是中了狀元,那可就非得海了吃一頓了。
當然,這些事情的安排就是管家的事情了,跟郭大路無關,該他做的早就做了,他現在就是當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