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戶們歡天喜地的來主家領種子,然後就被品種繁多的包裝袋嚇壞了,自古以來誰家地主是這樣給佃戶發種子的啊!紛紛對少東家表示自己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可現在不會種地了,求解!
無奈的郭大路只好又化身農技員,帶著幾個丫頭臨時組建一個農技培訓輔導班,一邊突擊學習農科所提供的資料,一邊再轉授給佃戶,其過程中最痛苦的就是需要把一系列專業名詞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給佃戶們理解,所以最近的幾天郭大路始終處于不時就暴跳如雷的狀態,這脾氣暴躁的可大發了,逮誰滅誰,不是看到來學習的都是一把年紀的人,一半以上都是郭大路爺爺輩的,郭大路早就用腳發泄怒火了。而各家的青壯暗暗的舒了口大氣,慶幸自己沒有閑在家里,更是積極的上工參與到道路建設中。
郭大路難受,幾個丫頭心里也難過,又心痛郭大路又難過自己太沒用,但是很多專業知識還非得郭大路來解釋不可,對比形勢以後,再鑒于自己五個姐妹現在已經擠不出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新知識,紛紛建言要求大少爺再買幾個貼身秘書使用。
農事,當然是這時代所有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君不見每年春耕祭天那都是非常隆重的大儀式。郭大路當然也不敢真的隨便亂搞,畢竟他是真不懂種莊稼,所以還是很謹慎的要求每家用很小的一塊地,一塊一塊的試種一下,一樣種子就幾平米,然後各家自己總結經驗,至于化肥什麼的根本就不敢用。
從馮平那里拿到一堆基礎設施樓盤的建築設計圖後,郭大路第一時間抽調原供銷社大樓的原班施工人員,開始修建郭村的第一棟鋼筋混泥土大樓----學校。
不過,這施工員還得郭大路親自兼任,誰叫那圖紙沒人看得懂呢,好在有過一次施工經驗,這回郭大路就完全只是在一邊動嘴就可以順利的開展起來。
當然,郭大路的日常任務還是必須按時完成的,目前的一切事物都在有序的進行,三天一次的轉運就更必不可少了。
崔家莊,郭大路再一次的上門拜訪崔老爺,還是為了買下那塊地,現在郭大路已經在心里降低了買地的標準,既然崔家舍不得賣,那就只要買下那些道路佔用的地好了,只要能給路修通了,其他的地就讓崔家繼續保留,以後再徐徐圖之。
可接待他的還是崔家小姐崔瑩瑩,聲稱老爺不在,簡單的交談兩句就喊送客,給郭大路打發掉了,人家心里已經認定你郭大路就是一個即將造反的反賊了,怎麼可能還會跟你有啥糾葛,崔老爺為此還悄悄的去縣衙了一趟,拐彎抹角的提醒縣尊老爺重視郭家的事情,可縣尊是知道郭家在訓練家丁的,而且還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好處,自然就沒出現崔老爺希望的事情發生,父女倆暗暗琢磨可能郭家已經給縣衙買通了,這可就不得了了,更是對此忌諱莫深對外提都不敢再提此事。
雖然郭大路心中大恨,越來越覺得崔瑩瑩面目可憎,可就是無計可施,只得暫時作罷。
夔州,隨著第三批新兵訓練完畢,再次分配來一千五百人,總兵力達到五千余,柳安峰心定了,轉正的知府王天東心也定了,按照以前的戰果比例,這就等于能夠抗住五萬流賊的攻擊了。
柳安峰的任務簡單,就是守住這里就完成任務了,但王大人作為一個大明朝有想法,有抱負的新鮮四品知府,那還是想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當然,在造福一方的同時也隨便造福一下下自己家的生活。
翻看了夔州府歷年來的稅收報表,從正德年間起,稅收就沒有變動過一點,至今都是一樣的。
崇禎十五年冊,夏稅︰
小麥,計八十九石二斗五升九合七勺九抄六撮。
稅絲,計一百四十八斤一十五兩五錢三分。
桑絲,計七十九斤二兩八錢。
川椒,計一千二百二十七斤六兩。
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二斗七升二合九勺六抄。
棉花,計二十一斤。
崇禎十五年冊,秋稅
秋糧,計一千二百七十九石五斗九升八合二勺一抄四撮。
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二斗七升二合九勺六抄。
棉花,計二十一斤。
說實話,這點稅收少的可憐。當然,為什麼歷任的知府都是上報的這個數額,其中的貓膩王天東自然是知道的,稅收這玩意高上去就下不來,一旦哪年沒有完成,考評上就要落得下等去,所以不管哪任知府都是不會去更改這個數據的。這是不是說既然稅收這麼低,那夔州的百姓是不是生活就好過得多呢?自然不是的,這是上報的數據,給朝廷上繳的實物就按照這個數量來的,老百姓除了要交這些稅以外,自然還有本地官府征收的其他雜費,只是雜費的表冊王天東沒有見到罷了,那些花樣繁多的雜費收到哪里去了就只有天曉得了。
如果王天東是正常的從縣令升到知府,那可以肯定,這個數據王天東也是不會去改變的,但是現在,王大人有了點新想法。
自從代理夔州這幾個月以來,在跟郭家的這支家丁部隊反復的接觸過程中,王大人也算開了眼界,部隊的福利柳安峰順便也給知府衙門發放了一份,大小官吏按照人頭每人一份給發到手上,這避免了衙門里大魚吃小魚的毛病,也算是郭家直接收買人心的一項舉措,知府王大人都對此沒有意見,其他的官員就沒膽子說啥了,衙役胥吏們第一次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皆大歡喜。
郭大路只是按照“秘籍”上的要求制定的生活待遇標準,但對于崇禎年的官吏來說,誰家敢一天兩頓肉天天吃的,每天還一個雞蛋,干飯什麼的就不用說了,時不時的還有干海鮮,拿回家都不知道咋整出來吃,那些醬料聞一聞都叫人口水直流,其他的生活品,毛巾香皂鞋襪牙膏牙刷洗臉盆刮胡刀等等等等,見都沒見過,王天東甚至沒有听說這些出自郭家的東西有向大內進貢的信息,可見,搞不好連皇上都沒得用。
其他官吏拿了也就拿了,但王大人就一直在心里琢磨,這些東西郭家是從哪里弄來的,而且數量還如此之多,品種如此之全,都能夠供養一支軍隊!如果這些都是郭家自己生產的,那就更不得了,以王天東的見識怎麼也理解不了這些東西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如若真是如此,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引進到夔州來,到時候建立起作坊,不管是官辦還是私有那都好商量的很。須知道,現在巫山縣之外就是流賊,整個夔州的商路已經是完全斷絕了,夔州歷來都是因為過往生意而繁榮,就沒有什麼本地的支柱產業,商路一斷更被流賊洗劫過一遍之後,現在連大戶都沒有了,沒有了資本的投入,就不可能發展期民生,這情況如不改變,此地衰敗指日可待。
好在與郭大路一番長談以後,王天東知道,對面的流賊遲早是會被郭家軍消滅的,這條商路會重開,一切都會好起來,只是郭家暫時騰不出手來,還需要等待時間,王大人可不想這麼白白的干耗著,前景已經明了,機會就不能白白錯過,自己先在這里把產業搞起來,到時候商路一通,那不是要賺翻!
郭家還在用那些俘虜玩命的修路,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雖然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不是十足的理解“要想富,先修路。”這個戰略意識,但是憑借為官多年的經驗,王天東還是能夠想到道路通暢給一個地區帶來的好處。夔州必定會有大發展,夔州的百姓會比其他地方過上更好的日子,自己的官聲必定隆響,說不得這青史上就得隆重的留下王天東這個名字,自然家族的好處就不必多說了,想想都美啊,特麼的!自己得在夔州知府這個位位上坐牢咯,給個布政使都不換!
時隔二個月,夔州大捷的嘉獎終于出爐了,四川布政使、留守都指揮、按察使等等均受到崇禎的親自嘉獎,原夔州殉職官員一律追授爵位蔭其後人,王天東的代理夔州知府,去掉了代理二字,涪江府吳知府治下有功加授朝清大夫,涪陽縣縣令組織得力勤于王事升知州,涪陽郭村鄉紳郭達破家為國,報效朝廷之心上感天听,特賜正七品授文林郎(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有品級而無職掌),其子郭大路賜同進士出身。
郭家的賞賜驚動了整個涪陽縣,這也是崇禎听到的壞消息太多的原因,偶爾冒出這麼一個大捷,頓時心安不少,原來自家的人還是能打勝仗的,一高興就超規格了,當然也有在這非常時期樹榜樣的意味。這一賞賜也就意味著地主公郭達以後到縣衙去都是與縣尊平起平坐的了,而郭大路的同進士出身,就等于是已經參加過殿試而且被皇帝錄取了,自此身份大不同,以後再遇到秀才鬧事之類的,郭大路就可以直接上手一頓暴打,而屁事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