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塵

十七.初入中學

類別︰ 作者︰秋江鴻影a 本章︰十七.初入中學

    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響的生長中逝去,初秋在秋蟬的哀吟中登場,又到了學校秋季開學的時候了。

    鎮重點初中的錄取通知書已經由小學的老師轉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寫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個叫敬蘭的女孩子一起去學校報名,這個女孩子就是父親直接找學校校長要到名額的那位,比小秋大兩歲。這位女孩子的父親還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親聊了一會兒,然後由他陪著兩個女孩子去學校報名,他畢竟長期在鄉上任職,磨練得既會說話又能辦事。這位父親騎自行車載著女兒前面走,小秋自己騎著自行車跟在後面,騎了八九里路終于到了學校。

    這所學校是剛建好不久的,校舍和圍牆都是新新的,透露出一股向上的朝氣,學校的大門向西敞開,門前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馬路,這條馬路直接連著本縣縣城和別縣的縣城。這所學校座落在鄉政府所在的集市的北面,離集市大約有三里路,學校南、北、東三面都是農田,西面隔馬路相對的只有一家磨面粉的,一家鄉下小賣店,一家小相館,還有學校的食堂,環境倒是很安靜清新。隔農田三里、五里處是幾個散布的鄉村,校外的農田就是屬于它們的。

    小秋和敬蘭父女進入校園後,敬蘭父親讓她們倆個女孩子在一邊等著,他自己拿著兩人的錄取通知書和學雜費去新生報名處交涉,爾後又找學校校長。那位校長是一位胖胖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胖使他的舉動顯得有點笨拙,看表情卻是慈善和藹的。在敬蘭父親忙碌的時候,小秋和敬蘭就睜著好奇的眼楮對這所學校進行仔細的打量。

    學校大門邊是一個大操場,面積足有小秋小學操場的四倍大,上面已是龍騰虎躍的身影,上一屆的學生在那兒打籃球、翻雙杠,操場邊的甬路上還時不時有窈窕淑女的身影飄過,那該是上一屆的學姐們。操場東北角連著一條寬寬的青磚路,這條青磚路把整個校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邊的這部分是三排整齊的帶廊柱的紅磚瓦房那應該是上課的教室,西邊的這部分也有三排紅磚瓦房,只是沒廊沒柱,想來該是教師和學生的宿舍。青磚路的盡頭又是一排紅磚瓦房,正對著青磚路的那間門口還有三層台階,看起來較氣派一些,這兒應該是學校的教研室,兩邊的房子應該是教師辦公室和後勤部吧。青磚路的兩邊長著兩排桐樹,大概都是剛栽種的,才有胳膊那麼粗,樹上的大葉子青里泛黃,在初秋的空氣中靜默。操場右邊的第一排房的第一個門前有好多青少年在那兒不安地等待,那是新生報名處。

    和第一排房相對的那一排房有三四間,門前的空地被開耕了,上面種著蔬菜,架著藤蔓,有一位鼻梁上架著眼鏡的富態中年婦人進進出出,听人喊她是校長夫人,那這幾間房和那片菜地應該屬于校長了,這兒應該是校長辦公室和起居室了。

    小秋對這新的場所心情既激動又悸動,自己將要在這兒展開三年新的學習生活,將面對全新的環境和陌生的師生!

    呆了一會兒,敬蘭父親又過來領著她們原路返回了村里。

    當時那所中學的宿舍里沒有床,住宿的學生還得從自己家里拉床過來,所用的被褥也得自備。至于吃的,學生得自己從家里帶小麥過來,折算成換饅頭的飯票,菜票則直接用錢買。第二天,雙方的家長又拉著床、被褥、小麥、日常生活用品把她們送到學校,由學校後勤管理人員給她們安排好宿舍和床位,家長們又幫她們把小麥送到食堂過秤,然後兌換成飯票,又給她們買好菜票,囑咐了一番才回家去了。

    然後小秋和敬蘭又從學校張貼的名單上找到自己所歸屬的班級和教室。從此,小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初中寄宿生活,只在每周日和節假日回家。小秋被分在了初一(2)班,敬蘭被分在了初一(1)班,這兩個班只是班主任不同,其余的任課老師都是相同的。小秋這個班的班主任姓李,是個三十五歲左右的矮個中年男人,敬蘭那個班的班主任是個五十多歲的頭發斑白的富態老頭,皮膚白,體型胖,步態穩,姓王。這位富態的王姓老教師小秋一見就覺得眼熟,細想原來去姥姥家走親戚時見過他,是姥姥那個村上的。

    新生上課對授課老師的興趣要遠遠大于老師所講的課的興趣,往往貌似在認真听講,其實正在對授課老師進行仔細的觀察,老師們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都在學生們的觀察琢磨之中,下面是小秋對幾位任課老師的觀察結果。

    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姓李,三十七八歲,矮個子,面色赫紅,眼楮小而圓,眉毛粗而疏,不苟言笑,時不時無意識下拉一下的嘴角為這張紅色的方臉平添了幾分威嚴,無聊或緊張時愛搓手,平時愛穿一件黃綠色的中山裝,對學生不冷不熱,與學生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上課時按部就班,絕不談論與課本無關的話題。

    數學老師兼本班體育老師姓張,三十四五歲,中等個,身材不胖不瘦,四肢矯健,行動靈活,猶如一頭南非豹子,但性格卻是溫和風趣幽默的,那一雙經常眯成月牙兒形的眼楮就很有喜感。日常愛穿一件藍色中山裝上衣,咖啡色褲子,常常騎著一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在家和學校之間來來去去。這位教數學的張老師絕不像他所教授的數學課那樣枯燥無味,由于他的旁征博引,再加上他幽默風趣的講話風格,竟使理性呆板、枯燥無味的數學課變得妙趣橫生,也讓學生們听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有次,在該下課時布置了一道較難的數學題,他就對下面的學生們說,誰能把這道數學難題解出來誰就將會是未來的華羅庚和陳景潤,然後就昂然而去,留下好勝心強的少年學子們在那兒凝眉苦思,要自我驗證自己是否有華、陳之資質。還有一次,在數學課上竟對學生們講起唐代大詩人杜甫來,先告訴學生們杜甫是河南人,和大家是老鄉,後來才流寓到四川的CD。接著又給學生們講杜甫一生的顛沛流離,講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還給學生們背誦了杜甫的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直到下課鈴聲響起才收起他的眉飛色舞,學生們私下議論他這文學水平比語文老師都好,並稱他是文武全材。

    教初一英語的是位女教師,姓李,二十來歲,據說是剛從師範學校畢業分配來的。這位李姓女教師中等偏上的個子,略瘦,身材窈窕,大眼,長臉兒,皮膚略黑,臉上散布著三兩顆痘痘,披肩長發,兩耳邊各用一個發卡卡住,日常愛穿一件天藍色的女式西裝、一件黑色褲子、一雙半高跟的棕色皮鞋。也許是因為剛從學校走出來,這位女老師竟還保留著少女時代的羞澀,講課時遇上調皮學生搗亂竟然還臉紅,端的是一位清純溫婉的小家碧玉。這位女老師性格溫和,對學生們很友好,和學生們不像是師生關系,更像是同學關系,從沒見過她對學生們擺老師的威嚴架子,良師如友,從她這兒學生們得到了英語知識的啟蒙並步入英語的殿堂。

    歷史兼政治老師也姓李,是本校的教導主任,四十七八歲,中等個,偏瘦,背稍稍有點佝僂,走路腳呈外八字,長臉尖嘴,皮膚較黑,愛穿一身深藍色的中山裝,一雙千層底布鞋,還愛戴一頂深藍色的帽子,那外型很像趙本山飾演的農民,那嘴臉卻像極了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還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火眼金楮”,課堂上裝蒜開小差的同學常常被這雙“火眼金楮”所識破而被叫到辦公室去搞“特訓”。黑黑的皮膚和丑陋的容貌讓這位教導主任咋看起來好像是個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聲若洪鐘的講話卻讓人對其充沛的中氣深感羨慕,那飛揚的文采也讓人自愧不如,鷹牟一樣犀利的眼神也讓人望而生畏,頑皮學生在他面前就像兔子遇上了蒼鷹驚慌失措、簌簌而抖!這位老師平常不苟言笑,愛板著臉,也許僅僅是為了維護自己教導主任的威嚴,其實這位老師並不乏幽默感,听他講話你就會深深地體會到什麼是冷幽默,一語既出,听眾先是一楞,然後就是會心的哈哈大笑,而這位老師呢,在台上依然是板著臉兒,一本正經。正是由于有這位教導主任在,學校里的頑劣之徒才收斂狂形浪態,學校里才維持住了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

    地理老師姓楊,是個二十三四歲的小伙子,開學後三周才從別校調入本校的,這是個矮個子青年,幾近侏儒,據說其父是鎮上一位相當有實權的領導,他進入該校與其父的權力有相當的關系,據說他娶到的媳婦是個高個子美女,在衛校學習後在鄉下當醫生。這位楊姓老師不僅矮,而且瘦,黃黃的臉兒上長著一雙魚形的眼,這眼中透出的眼神是驚恐的,惶惶不安的,而那嘴巴又是前伸的,上唇兩邊各有一道淡淡的須痕,活脫脫像一只人人喊打聲中的過街鼠,說話的聲音又低又有點嘶啞,好象中氣不足似的。其父既是鎮上干部,他本人身上卻不見絲毫的驕橫跋扈之氣,這大概是因為其人有自知之明,深為自己的身高和形象而自卑吧。這位老師個人形象雖讓人不敢恭維,但對學生們卻是極其的友好,近于諂媚,授課也是盡心盡力。他第一次上課時,本校組織了全校的老師來听講以考證他的教學能力,他竟然緊張得雙手發抖,面紅耳赤,語無倫次,一緊張竟然跳上台前的長條凳,猴子一樣蹲在上面講課,學生們看了覺得好笑,卻又不忍心去笑,都自覺地維持著課堂秩序,自覺地維護著這位老師的尊嚴,連听了三天課才算通過了,從此成為該校的一名正式教師。

    生物老師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略瘦的老頭兒,高高的個子,挺拔的身材,大大的腦門兒,頭發向後梳成背式,長方臉上長著一雙慈善的細眯眼,這是位溫和又斯文的老人,言談舉止都透著一股儒雅,從不大聲訓叱學生,因了他的溫言軟語,學生們在他的課堂上往往很安靜,安靜中彌漫著昏昏欲睡。

    八十年代中期的鄉鎮初級中學,大學文憑的老師幾乎沒有,大多數教師是高中和師範學校畢業的,也有不多幾個是中專文憑。即便是這所鎮重點初中里也沒有大學文憑的老師,這些老師多是從各個初中提拔出來的比較有教學經驗的。當時文化課教師師資力量尚且如此薄弱,藝術課教師就更缺乏了,當時無論是美術、音樂還是體育,都沒有具有專業知識的老師,這些課就由班上別的科目的老師兼代了。

    小秋班的美術和音樂課就就交付給了該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語文老師李老師,體育課由數學老師張老師代上。美術課上老師就讓學生們比著畫冊上的某一幅畫畫畫,畫完後交上來就算是完成了作業,由于美術知識的匱乏,這位李老師也跟學生們講不上來繪畫知識的子丑寅卯來,哪怕是關于繪畫基礎知識的諸如“頭像、水粉和速寫”這樣的美術專業術語都不曾听到老師說過,學生們呢,也就把美術課當作自習課,草草比著畫冊畫一幅應付了作業完事。

    音樂課呢,老師就讓班干部領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歌,然後就發展成自習課狀態。小學時代的音樂課也就是自習課的別名,老師要是心情好的話就讓學生們唱唱當時的紅歌︰《學習雷鋒好榜樣》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啊,《東方紅太陽升》啊等等,也不給學生們講授樂理知識。所以啊,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都讀完了還分不清高低音、認不得五線譜。只是在初二的時候,有位風雅的師範學校畢業的老師才跟同學們講了音樂基礎知識中的七個音階,用那長年塵封的鋼琴給同學們彈奏了一曲當時正流行的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听起來倒還婉轉悠揚,這位老師還教同學們唱當時流行的一首《江南雨》,也許是因為這歌名帶雨字,也許是那天剛好是個陰天,也許是因為這首歌的溫婉低徊,這首歌留給小秋的就是纏綿和感傷的雨天情緒,這情緒也銘刻在了小秋日後關于初中音樂課的回憶里,這也是初中音樂課給小秋的唯一收獲。

    體育課呢,也就是老師帶領著同學們在操場上練練站隊,然後繞操場跑幾圈完事,跑完步就由學生們自由活動,女生們大多返回了教室或宿舍,只有幾個精力旺盛的男生們在那兒打籃球,籃球架和籃球也是校里當時唯一的體育設施了。上體育課是為了讓學生們鍛煉身體,關于鍛煉身體,每天的晨跑比體育課給小秋留下的印象更深。

    每天的清晨第一遍鈴聲響過後,各班各年級的學生都排好隊,由當日值班的老師帶領,沿著校門口的那條寬闊的大馬路向北跑去,這麼多學生的腳步聲響在清晨的靜謐的空氣里,由雜亂而變得整齊,啪啪啪,啪啪啪,真是相當地有氣勢。夏天夜短天長,學生們跑在初升的陽光里,整齊而有力的腳步聲驚得路兩邊大楊樹上的鳥兒啁啾亂鳴,撲楞亂飛,迎面撲來的是田野里農作物混雜著泥土的芳香,放眼是滿野綠油油的長得正歡的莊稼,稍遠處是樹林掩映下的村莊,在初升的陽光下,在清晨的霧藹里安祥而寧靜,少年的心,在啪啪啪的跑步聲中咚咚地加速跳動著,而那心情卻是像那晨光霧藹里的鄉村一樣安祥而寧靜。偶爾有三兩個路過的行人對這學生跑步軍抱以好玩而友善的微笑。

    冬天則因為夜的延長,跑步大軍就得披星戴月了。這段時間正是天將破曉,星光廖落,殘月西斜,公路兩邊那兩排大楊樹的疏枝把淡白的月光篩在路面上,顯得斑駁陸離,學生們的腳就踩在這疏影上一路跑過去。隆冬的凌晨是非常寂靜的,沒有鳥叫,沒有人聲,也沒有農作物伸懶腰狂長的咯咯聲,偶爾傳來遠處村落里的一兩聲狗叫,听起來是那麼清晰卻又是那麼渺遠,只衫得這野外加倍地寂靜,啪啪啪,啪啪啪,學生們的跑步聲听起來顯得更加整齊而劃一,各人耳里只有跑步聲、心跳聲、自己的喘息聲了。只偶爾有一輛跑長途的貨運車呼嘯而過。中原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樣整天刮著呼呼的冷風,只是冷在空氣里,凍在骨頭里,當然也有刮風的時候,卻不像北方的風那樣虐狂,所以當學生們跑得臉頰緋紅,臉上冒汗時不用擔心被冷風激了汗毛孔而感冒。那些排在前面的學生來了興致能帶著大家跑二三里路再折回來,當然有些體弱的人就中途掉隊而不跑了,這些掉隊的大多是些女生,女生嘛,天生就比男生嬌弱。

    小秋以為這公路上的晨跑就是最好的鍛煉方式了,比校園內操場上的鍛煉強多了,單是那開闊的田野、清新的空氣就讓人心情舒暢、心身放松。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生如塵》,方便以後閱讀生如塵十七.初入中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生如塵十七.初入中學並對生如塵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