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宴到了半夜,殘席被撤下,宮女太監奉果茶點,沒過多久,就見安妃宮里的王嬤嬤站出來,列席的夫人小姐一起禁聲,只見她含笑說道︰“聖上洪福齊天,安妃娘娘寬厚賢德,娘娘特奉皇上的旨意,給各位小姐公子準備了賞賜。”
殿內的眾人紛紛起身稱謝,緊接著從外面進來幾個抬著木箱的小太監,那王嬤嬤按著各府的品階不同,先後請那些小姐公子領賞,進宮的諸位姑娘,每人一柄檀香折扇,一支內造珠釵,兩個錦繡香囊,至于公子們,則是文房四寶一套並一塊藍田玉佩,東西雖不甚華貴,勝在是聖上御賜的,單是這份體面,就不是那些金銀俗物能相比的。
安妃穩穩的端坐著,偶爾遇到個別親近人家的孩子,她還會親自把東西遞到他們手中,不一時,臨到御哥兒和小葉子,那王嬤嬤望著顧三娘的坐席,喊道︰“請國子監祭酒沈大人之子沈御與張姑娘上前謝恩。”
王嬤嬤話音剛落,那些夫人們一起朝著顧三娘望去,在座無人不知,王嬤嬤口中所稱呼的張姑娘,就是沈拙的繼女小葉子,今日進宮,世家夫人看到她們母女,都依著沈拙喊她沈姑娘,偏偏王嬤嬤故意喊她張姑娘,擺明了就是要當眾羞辱顧三娘。
顧三娘抬眼看著安妃,小葉子本就是沈拙的繼女,她並不懼怕別人議論,只不過一旁的御哥兒,臉上卻忍不住漲得通紅,他年紀雖小,已會察言觀色,別人笑話小葉子,比笑話他自己還要難受,他正要開口說話,顧三娘便拉了他一下,御哥兒不得不閉上嘴巴。
王嬤嬤發了話,御哥兒心不甘情不願的起身,他牽著小葉子的手,姐弟二人走到安妃的跟前。
安妃居高臨下,她懷里摟著四皇子,直至這時,她終于看清了御哥兒的眉眼,看到站在眼前的小人兒,安妃心中既是欣慰又是苦澀,當年,御哥兒出生時,因著胎里帶來的熱毒,幾度命懸一線,無數太醫院的杏林高手都道御哥兒活不長久,就是安妃她自己也心生絕望,誰知沈拙不肯死心,甚至不惜帶著襁褓之中的御哥兒遠離京城去求醫,他這一走,就是一整年,等他再回京時,夫妻二人緣盡于此,她自此再也不曾見過她親生的骨肉了。
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安妃舌根發苦,她只管望著御哥兒呆怔不語,王嬤嬤見此,輕聲提醒道︰“娘娘,沈公子和張姑娘給您請安了。”
安氏回神,她直直的看著御哥兒,這孩子跟沈拙長得就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似的,就連神情舉止也十分相像,她柔和的問道︰“平日在家里讀的甚麼書?”
御哥兒雙目微垂,客氣有禮的回答道︰“回娘娘的話,家父只教了幾本《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書。”
安氏點著頭,說道︰“你年齡尚小,能學到這里,也算是不錯了。”
說罷,她從王嬤嬤手里接過東西,親自交到御哥兒的手中,說道︰“還望你好生讀書,日後長大了,為朝廷效力。”
御哥兒行了一禮,不再開口。
當著這麼多世家夫人,安氏不好跟御哥兒多話,于是她又轉頭望著小葉子,出聲問道︰“張姑娘在家又讀的甚麼書呢?”
“回娘娘的話,不曾讀過書,只略微認得幾個字。”這是進宮前幾日,顧三娘教給她的,說是有人問起來,就照著這麼答。
安妃臉上似笑非笑,她又道︰“京城的名門小姐,個個都精通詩詞歌賦,張姑娘莫要落了後,以免沈大人臉上無光。”
當年安妃是京城赫赫有名的才女,她嫁給沈拙時,人人都道這是一對天下無雙的絕配,便是靖文皇帝,也是先耳聞她的大名,後來暗中與她勾搭上的,她的這番際遇,使得侯門將府的姑娘們一面鄙夷她,一面又暗自羨慕不已,不過,打從她開始,京城興起了一股女子讀書的熱潮,權貴人家請夫子上門教習,就連那些尋常百姓,但凡手中寬裕的,也會將自家姑娘送到女學里去讀幾年書。
小葉子還不曾說話,御哥兒搶先開口了,他道︰“家父說了,各類雜書最是移人性情,女孩子只要認得字,不做睜眼瞎子便是。”
其實這原話是顧三娘說的,那時在酈縣,沈拙教御哥兒和小葉子念書,小葉子只愛讀書寫字,針黹女紅卻是一點兒也不肯上心,顧三娘雖說巴望著小葉子不用跟她一樣做睜眼瞎子,可她這樣的不務正業,到底失了姑娘家的本分,顧三娘還特意和沈拙提過此事,這會子安妃譏諷小葉子粗鄙無知,御哥兒心中氣不過,不禁反唇相譏。
御哥兒說的這番童言稚語,不光安妃心中不自在,就連底下坐著的姑娘們也都紅了臉,這些貴族小姐,鎮日無所事事,學著男人們起詩社,各人暗中較著勁兒,都想爭當第二個名揚京城的才女,此時被沈御說中了心生,一時,大殿之中一片靜寂,誰也沒有說話。
坐在下面的嘉元郡主端著茶盅,滿臉嘲諷的看著安妃這個昔日的京城才女,安妃臉色微冷,若不是眼前是她的親生兒子,她早就發落了他,哪里容得他在她的面前胡言亂語。
好在河陽公主及時挺身而出,她說道︰“娘娘,鏡花台的戲台子早就搭起來了,這大好的日子,可別誤了听戲。”
安妃看了河陽公主一眼,隨際揚起嘴角,又望著御哥兒,微笑著說道︰“令尊說得很對,倒是本宮想差了。”
說罷,她起身對著殿內的眾人說道︰“今夜借著皇上的壽宴,宮里專程設下戲台,請夫人們移步鏡花台。”
夫人們又是一番答謝,緊隨安妃的鳳駕前往鏡花台,顧三娘一心顧著兩個孩子,落在最後面了。
鏡花台臨近御花園的人工湖,只因依水而建,是宮中後妃們听戲的地方,顧三娘隨著後妃們來到鏡花台時,發覺進宮賀壽的朝廷官員們也在此地,顯見同樣是被請來听戲的。
四處燈火通明,只是寒氣頗大,進宮時顧三娘的風衣落在馬車里,不到片刻,她的一雙手腳就凍得冰涼,坐在遠處的沈拙自打看到顧三娘,眼光就一直落在她身上,他見她身形單薄,眉頭先是一皺,便招手叫來伺候的小太監。
沈拙解下自己的風衣,他指著顧三娘說道︰“小公公,勞駕把這領風衣給拙荊送去。”
說話時,他順手給那小太監塞了一塊銀子,小太監捏了一下銀子,笑眯眯的說道︰“跑一趟腿而已,沈大人實在太客氣了。”
話是這麼說,銀子已被他塞到腰包里去了,小太監拿著沈拙的風衣,朝著顧三娘小跑去了。
只說顧三娘帶著兩個孩子正等在後面,就見一個太監捧著一領眼熟的風衣近前,他躬身說道︰“沈夫人夜安,沈大人怕您凍著,托奴婢給您送來風衣。”
顧三娘細細一看,果然就是沈拙的風衣,再經過小太監的指引,她總算在黑壓壓的人群中看到沈拙,二人遙遙相望,又彼此相視一笑,他倆即便甚麼話都不說,心意也是相通的。
小太監送完風衣就去了,過了片刻,有幾個嬤嬤們引著顧三娘落坐,鏡花台仿著半月形狀建成,百官和女眷雖是同場,中間卻隔著一個荷花池,恰逢深秋,池子里光禿禿,只有一池銀色的水波,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顧三娘的坐席被排得很是偏僻,而河陽公主則正好和沈拙相對。
如此湊巧的安排,難免讓人想起前幾日皇帝賜婚的傳言,各人心思不一,坐在沈拙近旁的人不時朝著他看上幾眼,意圖從沈拙的神情里瞧出一絲端倪,只不過沈拙臉色平靜,仿佛對眼前的一切絲毫不在意似的。
一時,眾人安坐下來,宮人送來曲目給安妃點戲,安妃先點了一出《麻姑獻壽》,又請後妃與京里幾位有頭臉的夫人們點戲,這些夫人們推讓一回,各自點了幾出應景的戲。
隨後,安妃又打發宮人把曲目送到對面的群臣請他們點戲,稍時,宮人把大臣們點的戲單拿給安妃過目,安妃掃了一遍,她遠遠望了沈拙一眼,扭頭對身邊的河陽公主說道︰“各位大人都點了戲,唯獨落下沈大人,我思量著皇上的壽宴,合該君臣同樂才是,不如勞煩公主前去請沈大人點幾出戲。”
對面坐的人,有東宮太子,有內閣之中的幾位閣老,還有四位侯爺,另有幾位先帝時的老將軍,即使沈拙是蔣派下一代的繼任者,可他畢竟年輕,又踏足官場不久,本就輪不到他來點戲,這安妃有意將他推到人前,還特命河陽公主請他點戲,四周的目光不禁一齊看向安妃和沈拙並顧三娘這三人。
今日雖說是打著為靖文皇帝賀壽的名頭,只不過靖文皇帝自始至終沒有露面,進宮的賓客自然都將焦點放在他們身上,需知一個是不守婦道的前妻,一個是續娶的繼室,現如今又摻和進來一個河陽公主,這出戲簡單比戲台上演得還要精彩。(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