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ab" align="left"><tr><td>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scripts/read/style13.js"></script>
</td></td>
臘月二十九,大唐的除夕之日!
天英閣的爭論在三天已經有了結果,李元興不想參與其中,但卻成為了天英閣位置最後的調節人。
李元興作了什麼?
事實上什麼也沒有作,但他卻是坐了。因為他坐在天英閣禮賓台上,听完了最後一場辯論,為天英閣最後幾位人選的確定起了一個見證。
作為回報,天英閣第一議,全票通過。
李淳風請旨,大唐皇帝李二下旨,改年號為貞觀。號︰始皇八百四十八年,大唐貞觀元年。這道聖旨由大唐皇帝李二簽發,然後附有天英閣一百士族、諫閣八十諫官簽名。
這是貞觀年第一份正式的聖旨,也是有了除皇帝之外,臣子簽認的聖旨。
負責念聖旨的是大唐禮部尚書王及善!
年號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年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們的正統標志,代表政權的合法性,稱為“奉正朔”。
但是,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
所以始皇848年為儒家學者所不認同,但他們卻認為秦始皇大統一是極偉大的功績。經過數次討論,他們勉強認同,卻要求不得體現秦始皇個人的年號,而且改經義,始皇為中華第一位皇帝之意,標志著中華皇權正統。
李元興听到這個解釋,笑了,當真是貓叫一個喵,誰能說贏政不是第一位皇帝呢。
真正讓讓儒家學者認同的,卻是李元興的另一句話。
“各位,如果天下人記錄年代,都會前面加上中華始皇某某年,然後才是他們自己的皇權年號,這代表著什麼?”
代表著什麼?代表著無上大國,天下宗主。
王及善作為禮部尚書,接下念這道聖旨的機會,就在這道聖旨下發之時。立即就有使節送上國書︰“ 願奉中華始皇八百四十八年為正式年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