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記

第347章 東宮之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石頭與水 本章︰第347章 東宮之十

    ,最快更新千山記 !

    盡管謝莫如十分鄙視這種做法,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做法非常有效。

    千百年來,不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室貴族,都很熱衷于在神明鬼怪上做文章。

    何況,謝莫如的母系血親的確有熱衷權柄傳統,世祖程皇後與輔聖公主這對母女都曾權握天下,在她們權盛之時,皇位的所在都要為她們讓步。而謝莫如,她這些年的所做所為當然很好,無一不符合皇子妃的身份,但,她強勢的手段,同樣也證明了,謝莫如具備優秀的政治水準,她完全可能,在有機會的情況下,重復她母族先人的道路。

    這兩句箴語一出,先前給閨女找婆家的權貴們瞬間後悔,覺著自己這手腳也忒快了些,要知道慈恩宮之後是這樣的生死大招,他們怎麼也要等一等的。

    這樣的大殺招都使出來了……

    現下,怎麼看,謝太子妃都危險了啊。

    謝太子妃倒沒覺著有什麼危險的,她正在同謝老太太謝老尚書說話,這兩句箴言一出,謝老尚書也在家坐不住的。好在,謝太子妃已搬出東宮,老兩口要過來請安也便宜。謝老尚書道,“眼下也不是說客套話的時候,有什麼需要家里做的,你只管開口。”謝家後二十年的富貴都系于謝莫如身上,謝莫如把五皇子輔佐為太子,又是五皇子的元配,結發夫妻,世上沒有這樣的事!憑什麼立了太子就要換太子妃啊!又不是謝莫如哪里不對,明明謝莫如樣樣到位,倘朝廷若此,謝家斷不能服的!

    雖然太子的立場也是令謝家大有信心的原因之一,可此時,謝家斷不能袖手。先前騎牆是因為觀望,可自從謝家下定決心將寶押在五皇子身上,也是為五皇子做了不少事的。今好容易五皇子被立太子,謝家眼瞅著就要政治大豐收了,帝都卻突發此事,謝家便一慣作風柔順,也不能不表態的!

    謝莫如道,“陛下的心事不在謝家,祖父便是想幫我,也幫不上。”

    謝老尚書問,“娘娘的意思是?”

    “祖父怕是不知道,我舅舅尚在人世。”謝莫如此言一出,便是謝老尚書也震驚的一時無法言語。謝老尚書眼中的震驚絕不是做假,他是真的給這個消息驚到了。老人家一時想到萬千樣事,先是問,“方公子聯系你了?”

    “不是他聯系我,是陛下告訴的殿下,舅舅一直在蜀中,殿下改封蜀王時,陛下就與殿下說了,我自然就知道了。”謝莫如神色淡淡。

    謝老太太還有些不甚了了,謝老尚書卻是陷入了沉默,他伴君多年,也能猜度出一些穆元帝的心事。方昭雲竟然沒死,這可實在不是個好消息,尤其是對于現在的謝莫如而言。方家的人還在,哪怕是在穆元帝的許可下存在呢,但這也說明,輔聖之事一直沒從穆元帝的心下過去。

    只要穆元帝一日未放下輔聖之事,謝莫如想冊立太子妃就不易。

    謝老尚書沉默良久,道,“那依娘娘看,眼下如何呢?”

    “等。”

    “等?”

    “等一等吧。”謝莫如道,“我在明,人在暗,只得等一等了。”

    “眼下只得如此。”謝老尚書道,“老夫實未想到,方公子竟然在蜀中。”

    謝老尚書嘆道,“方公子為人肖似其父,平生只愛琴棋書畫,于政事全無興致。既陛下告知方公子所在,娘娘不如順勢請方公子到帝都來。”

    謝莫如道,“我早著行雲問過,舅舅並無此意。”

    人在世已是天大麻煩,偏生又不肯幫忙。謝老尚書更是失望,面上卻是不露分毫,只道,“那便罷了。”

    謝老尚書告辭時道,“娘娘但有事,只管使人過去知會一聲,老夫定立刻過來。”

    謝莫如頜首。

    五皇子系的大半官員與皇室大半公主都為謝莫如的處境擔憂,其中,以宜安公主最甚。宜安公主是謝莫如的二嬸,謝柏的妻子,她本就非皇室直系血統,封公主已是破例,好在這些年隨丈夫在西寧州,也是于朝有功的,再加上她自幼在慈恩宮長大,于胡太後跟前素有臉面,故而,在皇室也自有地位。若謝莫如為太子妃,以後做了皇後,依例,謝家會獲封公爵,整個謝家嫡系都會因此受益,縱爵位落不到謝柏頭上,但謝柏與謝莫如關系素來親近。便是日後,于兒女也是有益的。

    宜安公主為此每日進宮,侍奉在胡太後跟前,倒不為勸胡太後什麼,連文康長公主都勸不動胡太後,宜安公主也死了勸胡太後的心,她日日進宮,不為別個,就為了打听胡太後跟前的一手消息。

    宜安公主虧得是在西寧州歷練過的,身體較先前強健許多,不然這一日一日的進宮奉承,身體就支撐不住了。好在,宜安公主的力氣沒有白費,她與謝柏道,“那箴語之事,並非出自太後之意。”

    這事倒是驗證了謝柏所想,胡太後的手段一向簡單粗暴,箴言什麼的,不是胡太後能想出來的。而且胡太後身邊,連承恩公府都對謝莫如退避三舍,胡太後身邊沒什麼可用的智囊團。只是,此事既非慈恩宮所為,又是出自誰的手筆呢?

    這事,不要說謝柏,就是太子一時也沒查出流言從何而來。

    好在,太子與謝太子妃都是穩得住的人。

    太子每天詹事府里一堆政務要他處理,謝太子妃也有自己的交際,帝都有此流言,來皇子府拜訪的女眷較之先前只多不少。大家或是表達自己的善意,或是順道來瞧一瞧謝太子妃的氣色,由此心里做出一番自己的判斷。

    謝莫如不大理會這些,照舊是撿著順眼交情略好的見一見,一些尋常交情的,不見也罷。倒是六郎在七月中到了帝都,正趕上快中元節的日子。謝莫如見著六郎吃了一驚,笑道,“如何長這般高了?”

    六郎非但高了,人也瘦了。摸摸小臉,謝莫如道,“以前是圓臉,現在成瓜子臉了。”

    六郎道,“兒子這是長個子長的,個子長得快,就瘦了。雲姨說,我瘦了好看,有腰了。”

    謝莫如忍笑,見六郎一身銀底魚龍袍,腰封卻是艷色蜀錦所制,華貴美麗,一看就知是江行雲的審美。謝莫如看江行雲一眼,笑對六郎道,“果然英俊了。”

    六郎很有些不好意思,給母親請了安,忙忙問,“母親現在可好?”

    “挺好的,就是想念六郎。”

    六郎道,“我也想念母親。母親,你沒事吧?我听雲姨說,現下有小人要害你呢。”

    “有你父親在,不會叫小人害我的。”

    六郎此方稍稍放心,母子倆略說幾句話,謝莫如與六郎道,“你現下年少,按理不必進宮給陛下請安。只是,你當初是替你父親就藩,眼下既回來了,還需到宮里走一趟,陪陛下說說話,再往慈恩宮那里,給太後請安。”

    六郎在外三年,也長進許久,起身應了。

    六郎自坐車駕去宮里,謝莫如命紫藤去收拾六郎帶回來的行禮,自己與江行雲說話。

    江行雲笑,“好幾年不在帝都,帝都還是那個帝都啊。”

    “不要說好幾年,千百年後,皇權之處,仍是如此。”謝莫如問,“這一路可還順利?”

    “沒什麼不順利的,只是來前我去向朝雲道長辭別,道長一字沒有。”

    “這也不奇怪,舅舅已是方外之人,清靜這許多年,不必再攪到這壇渾水中來。”謝莫如問,“官司如何了?”

    “說來李終南也是倒霉,這事兒倒不是他的主意,他先前倒是搜羅過幾個美貌蜀女,後來就沒再干這事了。說是趙國公府來的信,不必他再搜尋美女。事情出在他在外室子身上,李終南嫡妻出身褚國公府,他這妻子厲害,李終南十分寵愛一位外室,與那外室生下一子一女,因褚夫人性情,且那外室原是出身娼家,再不許入李家門兒的。這些年,便一直養在外頭。如今李終南為一地總督,他那外室子頗有些仗勢欺人的本事,這些年,仗著李終南的勢,打著給宮里送妃嬪的旗號,沒少騙那些沒見識的人家,都是好人家的女孩兒,或是給他糟蹋了,或是轉手送了人。不過,李終南也不是什麼明白人,他那外室女到了年紀,竟許給了趙充儀娘家兄弟。趙家是碧水縣人家,就是朝雲道長那道觀所在芙蓉山下的一處縣城,碧水縣現下也是名縣了,先是出了趙充儀這位娘娘,又出了位會種綠菊的姑娘。這位姑娘姓何,也不知什麼緣故,投了道長的眼緣,很得道長喜歡,我去朝雲觀時偶爾見了一面,倒也有幾分俏麗,可要說絕色,也算不上。”江行雲頗是感慨。

    謝莫如笑,“人與人之間,有些白發如新,有些傾蓋如故。這位何姑娘種的花就很好。”

    “非但花種的好,還會佔卜,當地人稱何仙姑。原本我以為是道長動了凡心,不想,道長當真是神仙中人。這位何姑娘在我們來前,已經定親了。”

    連謝莫如听了都難免訝意了一回,挑眉望向江行雲,難道是她想多了?江行雲攤攤手,道,“的確如此。”

    “看來,是我們想多了。”謝莫如道。

    “是啊。”江行雲道,“但道長對這位何仙姑是真的好,這幾年,我與道長來往並不多。李趙兩家之事,倘不是惹到何仙姑,道長並不會多理會。他們兩家也是無眼,早先想了無數法子,想誘何仙姑上鉤。你說這何家也稀奇,在碧水縣這樣的小地方,趙家因趙充儀之故,堪稱地方一霸,家里產業也做起來了。多少人說起他家來都是欣羨無比,就是因有趙充儀的富貴體面,趙李合謀,方騙了許多人家上當。可到了何仙姑這里,憑這兩家使什麼法子,何家完全對進宮沒有半點意動,死活不肯進宮博富貴。正是因軟法子不行,何家不上鉤,趙李兩家急了,想硬著來,可不就惹惱了道長麼。道長一怒之下把薛帝師請了出來,他們兩家不倒霉誰倒霉呢。”

    謝莫如道,“可見這何家亦有過人之處,就憑不願進宮這一樣,就不與常人同。”

    “是啊,蜀地有凡人,也有不少奇人。”江行雲笑,“我們來帝都前,正趕上紀容將軍回老家祭祖,這位紀容將軍的名聲,在邸報中見過好幾遭,更奇異的是紀容將軍的妻子。這位江夫人頗有豪俠之風,出身貧寒,一嫁嫁了當地縣城的一位秀才。秀才命短,接著江夫人就改嫁了蓉城一位花商。這位花商家姓李,還代何仙姑賣過綠菊,後來巴結上了李終南那外室子,受其指使要算計何仙姑,江夫人頗是不恥李姓花商所為,就此和離。誰都說這位江夫人有些冒失,畢竟李花商家資富饒,可誰想江夫人轉眼就嫁給了紀將軍。要不是她與紀將軍先前並無相識,也是她和離在先,之後方有紀將軍回鄉之事,不然我都不能信這是巧合。”

    “這倒是出人意表。”謝莫如听的頗有趣味,道,“那想來,江夫人會隨紀將軍一道來帝都了。”雖此事太過巧合,但江行雲既然調查過,而且,紀將軍能有今日之權勢地位,可不是個簡單角色。

    “應該會的。”

    “介時召她一見。”

    江行雲與謝莫如說了不少蜀中之事,六郎這幾年在蜀中也還安穩,無非就是督促著當地官府多做些與民有益的事。六郎年紀雖小,對付蜀中官員卻是有個絕招的,他好不好就是,“行啊,下次寫信我跟皇祖父提一聲。”就把當地官員嚇得不輕。

    說到此事,江行雲不禁笑道,“以往看六公子沉默少言,內里卻是個促狹的。”

    謝莫如笑,“這才真是狐假虎威。”說的江行雲一樂。

    內有江行雲,外有張長史,六郎想不順利都難。何況,五皇子縱先時未得封太子,但在帝都形勢一片大好,六郎年少,便是真有什麼事,也連累不到他身上。此間種種,蜀中官員不會不多思量,縱他們是地頭蛇,得罪了六郎也沒好處。

    謝莫如與江行雲說著話,六郎到了宮里。

    穆元帝听說六郎在外求見請安,抬手止住了李相的話,命人召孫子進來。見六郎衣飾齊整,人也精神,舉步間小胸脯挺的直直的,穆元帝先有了三分笑意。待孫子請安見禮後,穆元帝笑,“起來吧,朕算著你這兩日也該到了,可回家了?”問到“回家”二字,穆元帝便不禁郁悶,做太子的不住東宮,硬是把家搬到宮外,可真是……

    六郎聲音清郎,不急不徐稟道,“回皇祖父的話,孫兒回過家了,見到了母親。母親說,孫兒是奉旨回都,該來宮里向皇祖父述職。”

    穆元帝听的呵呵直笑,“你這麼小,也知道述職啊。”

    “孫兒替父親就藩,對蓉城也是有些了解的。”

    “那說說吧。”

    六郎便把蓉城的事大致說了說,包括蓉城有多大,現下多少百姓,府學多少學子,秀才多少人,舉人多少人?六郎說的樣樣清楚,還有蓉城現下米栗多少錢一斤,三年來氣侯如何,今年夏季收成如何。還有蓉城的道路交通,民風民情,六郎都能說上一些,當然,不會太深入,但相對于六郎的年紀,就很讓人驚喜了。穆元帝臉上笑得菊花一般,道,“不錯不錯,可見是用了心的。這些是誰教你的?”

    “是薛先生讓我留心的。薛先生說,學問分兩種,有書上的學問,也有民間的學問,讓我都要慢慢學著。”

    穆元帝笑對幾位大臣道,“薛先生事事明白,難得良師。”

    幾人皆稱是,先是拍穆元帝,“教孫有方”,再拍薛帝師,“良師良相”,繼而拍六郎,“天資聰穎”。六郎在蜀中听慣馬屁,很沉的住氣,只是微微溫和的模樣,這讓穆元帝看在眼里不禁暗自點頭。

    穆元帝對六郎的對答很是滿意,只是,眼下還有政務要處理。穆元帝遂道,“讓于汾陪你去太後宮里請安,待午間過來陪朕一道用膳。”

    六郎連忙應了。

    于汾服侍著六郎去慈恩宮,胡太後見著三年未見的重孫自又有一番歡喜。慈恩宮里公主貴妃郡主皇子妃皇孫妃們都在,因六郎年紀尚小,便是貴妃也是五十幾的人了,並不需避嫌。胡太後拉著六郎說了一通話,又命宮人捧了果子與他吃,六郎陪胡太後說了幾句話,就讓去詹事府給他爹請安,胡太後問,“誰與你一道過來的?”

    六郎道,“皇祖父讓于公公陪孫兒一道過來的。”

    慈恩宮里除了胡太後,沒有傻子。于汾近年來于御前頗得體面,他自是比不得大內侍鄭佳,但也是御前紅人。穆元帝著于汾跟隨六郎,可見穆元帝對六郎起碼是疼惜的。六郎是謝莫如一手養大,此刻,心思靈透之人不禁多想幾分。暗道,謝莫如不禁是籠住了太子,看來是連後路都在鋪設當中了。

    胡太後听說是于汾跟著六郎,點頭道,“嗯,他是個穩妥的。去吧,哎,你們原是住在東宮的,就是因謝氏,鬧得一大家子搬了出去,眼下你也得住外頭了。”

    六郎垂下眼楮,輕聲道,“自然是父母住哪兒,做兒女的住哪兒。東宮雖貴,萬事還以孝為先。”

    胡太後不愛听這話,擺擺手,“去吧。”

    六郎又去詹事府見父親,太子簡單問了幾句,摸摸兒子的頭,“這幾天你母親常念叨你什麼時候回來呢,先回家吧,一會兒我也就回了。”

    六郎道,“皇祖父說,一會兒讓孫兒陪他用午膳。”

    太子點頭,“那你先去後頭歇一歇。”

    六郎行一禮去了。

    六郎的回歸令太子一家頗為喜悅,任何時候,一家團聚都是喜事。尤其,六郎還是頭一遭見三個嫂子,還有小佷子,六郎見小佷子玉雪可愛,頗是喜歡,道,“他長的可真好看。”再見到二嫂的大肚子,六郎驚的瞪圓了眼楮,六郎取笑,“怎麼,沒見過?”

    六郎瞧一眼小佷子,再掃一眼二嫂的肚子,想像了一下,道,“也不大,就是,跟揣了個東瓜似的。”把全屋人都笑翻了。

    二郎想了想,道,“也差不多,大佷子生下時,比冬瓜還小一些。”

    趙氏不禁嗔丈夫一眼,她初有孕時聞知兄長戰死之事,傷心過度下,身子便有些不妥,一直吃著安胎的藥,自己起臥亦格外小心,眼下也將到預產期了,趙氏更是格外小心。但被小叔子如此打趣,也有些不好意思。幸而小叔子年紀還小。

    六郎帶回不少東西,有孝敬長輩的,還有給兄姐的,三位嫂子的,當然,小佷子的也有一份。待第二日整理妥當,讓侍女送了去。

    三郎贊道,“六郎帶回的蜀錦委實不錯。”還說,“你去蜀中這幾年,也格外會穿衣打扮了。”

    六郎道,“都是雲姨叫人給我做的衣裳,我總覺著有些花。”

    “哪里花哨了,多俊俏啊。跟我說說,蜀中人物如何?”

    六郎道,“慢悠悠的,不似帝都。氣侯濕潤,時不時就要下雨,冬天並不很冷,夏天也不很熱,就是當地人說話口音不與帝都相同,有些軟又拉的很長,卻也能听懂,並不似咱們在閩地時,完全听不懂。”說著,六郎還學蜀中人的音調說了兩句話,三郎听的哈哈大笑,道,“兵部就有一位主事是蜀人,說話就是這樣,綿長的調子。”

    昕姐兒也跟著問,蜀中人平日里吃什麼穿什麼,有什麼新奇的東西沒有。連四郎五郎听六郎說蜀中風景人物都听的入了神,覺著蜀中當真是個好地方。

    六郎回帝都,于太子一家是喜事,但于帝都城而言,只能算是小事。六郎論出身只是太子庶子,當然,他自幼為嫡母撫育,當初能代為鎮守藩地也是由此而來。可眼下,六郎論年紀不過十二歲,遠未到能參與政治的年紀。論身份,謝莫如地位堪憂,覆巢之下,六郎的地位似乎也出現了絲絲危機。

    所以,更多的人,未將謝太子妃的後路放在眼里。

    六郎到帝都未久,紀容將軍來帝都述職。因其戰功卓著,穆元帝頗為贊賞,只是其人形容有些可怖,不為別個,自額角到下巴,一道斜慣整張臉的巨大傷疤蜿蜒于皮膚之上,乍見之此,頗是駭人。不過,這並不妨礙紀將軍英武戰功,穆元帝對于有本事的人,並不介意相貌如何。何況,縱有此等可怖傷痕,猶能看出當年未傷之時,紀將軍之俊美。

    謝莫如沒見紀將軍,她召紀太太江氏到皇子府說話。江氏的規矩還是新學的,接到謝莫如的請帖,頗是忐忑,說來她也是一代奇人,只是礙于出身,也就是嫁與紀容後方見了些個官宦夫人,但太子妃這一檔次的,是再沒見過的。至于胡太後,胡太後沒有穆元帝的提醒,根本不知道帝都來了這麼位三品武官夫人。就是知道,依江氏的誥命,見與不見,也在胡太後兩可之間。

    謝莫如卻是願意見一見江氏的,江氏雖有些局促,其他方面還好,謝莫如一向寬和,只是問了些蜀中閑話,江氏仔細答了,心下忖度著,卻是看不出太子妃對她的回答倒是滿意還是不滿意。謝莫如與她略說幾句,最後道,“我听過一些你與紀將軍的事,你們都不容易,听說你們新婚之喜,這里有幾樣東西,算是賀你們的吧。只盼你們日後,事事順遂,攜手白頭。”

    江氏連忙起身謝賞,帶著東西走了。

    江氏回到驛館,把謝太子妃賞的東西給丈夫看了,道,“太子妃娘娘好生和氣的人,虧得我先前擔心許久。”

    紀容並沒有對“太子妃是否和氣”發表看法,看過賞賜,見還有套小女孩兒的首飾,指了道,“這是給阿贏的。”江氏與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隨了江氏的姓,大名叫江贏。

    江氏道,“太子妃娘娘果然消息靈通,還知道阿贏的事。”

    “娘娘既召見于你,自然是清清楚楚的。”

    江氏問,“你說,娘娘為何召見我?我這心里糊涂的緊。這帝都,別個不多,富貴人家多的是,咱們在老家算是出人頭地的。可自打往帝都一來,我就知道,咱在帝都還不算啥呢。”

    “你我皆寒門出身,也沒什麼值得太子妃娘娘另眼相待的。听說,這位娘娘規矩法度最是嚴謹,約摸就是想見見你吧。”紀容倒是知道一些太子妃的傳言,但他官位不顯,在帝都也實在沒什麼能力。想了又想,只得說是太子妃是對他夫妻二人另眼相待了。

    紀容頗有自知之明,謝莫如見江氏,的確沒什麼政治目的,憑紀容的官位,現下在帝都不說不上話。謝莫如之所以見江氏,只是想見,便見了。

    如果非要問理由,謝莫如的理由就是,“一個男人如何,見一見他的妻子就知道了。”

    紀容的到來依舊不能對帝都詭譎的局勢有任何影響,不過,他運道不錯,趕上了“立太子妃”的第一波巨浪!在流言醞釀一段時間後,終于被寧允中的一封奏章打破。

    寧允中,字伯卿,曾官至太子詹事,國子監祭酒,翰林掌院學士。當然,隨著悼太子倒台,這些官職均被削去,如今,他是悼太子陵的修陵使。都被貶至給太子修陵了,寧允中還能有什麼前程不成?不想,此人就以這種石破天驚的方式重新回到了朝廷的視線之內。寧允中上書,為天象箴言故,請封王妃謝氏為護國天女,著往靜心庵為國修行,以安民心。

    這一封上書,並非滿朝皆驚,而是滿朝都沒了聲音。

    太子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大怒道,“如此逆臣逆行,孤算是天了眼界!今日為些個小人流言就要讓太子妃去庵中修行,明日再有小人放些流言,是不是就輪到孤了!後兒個就是父皇!大後兒個來個箴言,江山所有,當歸寧氏。是不是就要把江山讓給他寧允中來坐了!”

    寧允中此書狠辣,太子的反應也稱得上毒辣,連穆元帝都望向五兒子,一時忘了言語。

    倒是謝莫如听聞此事,與李九江道,“這姓寧的,也活得夠久了。”

    李九江微一傾身,隔日,悼太子陵就塌了。

    于是,寧允中沒能在朝中奮起,調查悼太子陵修建事故的工部侍郎就趕往了悼太子陵所在,連夜將寧允中提送帝都,關與刑部審理。

    謝莫如與謝老尚書道,“我要他滿門性命!”(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千山記》,方便以後閱讀千山記第347章 東宮之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千山記第347章 東宮之十並對千山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