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

第八章 刨食之輩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鯊魚禪師 本章︰第八章 刨食之輩

    <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從河南轉移清河崔氏所屬的“農奴”是個工作量極大的事情,這不是簡單的把人從河南運到揚子江,然後從漢陽碼頭上岸,就算結束。

    涉及到的事情太多,皇帝、外朝、內廷、勛貴、世族、科舉進士、中旨酷吏……從上至下由北到南,每一個層級都要打點,每一個方面都要照顧。固然贖買清河崔氏“家生子”的人更多,但只要武漢有什麼動作,基本上機會導致一窩蜂。

    這已經是這麼多年大唐核心地區市場的正常操作,而且還沒有律令來制約,可以說是相當的粗暴野蠻。即便張德再如何頭疼,也只能嗚呼哀哉徒呼奈何。

    “追漲殺跌”人之常情,誰叫武漢采購成了“風向標”?甦杭淮揚等地的鹽商、絲綢商、海商……每年進行來年規劃的時候,武漢的大宗采購,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武漢的大宗商品采購,其訂單鮮有不公開的,當然想要收集這些公開的資料,難度系數也不小,一般的小商人小土豪,還真沒這個資格和資源來玩。但凡能夠跟進武漢采購訂單的巨商,往往都是一地巨頭,背景實力都無比雄厚,親王郡王比比皆是。

    因此當武漢準備贖買兩三萬清河崔氏所屬“農奴”時候,這些“農奴”的“價格”直接漲了三成。

    官面上是嚴禁蓄奴的,只是想要繞過這個“冠冕堂皇”,對于地方巨頭來說,也沒什麼難度。

    比如可以跟刑部有司勾結,判流放到xx縣;比如也可以跟工部有司勾結,xx縣需要xx工程,可調撥xx人到xx縣行苦役……

    然而這幾年流行的都不是和官府勾結,而是和皇帝直接談。當然皇帝肯定不會騎著馬就過來和你簽合同,辦事的都是陰陽人死太監。

    這個模式比較特殊,比如xx縣為了報答皇帝老子對咱們地方的照顧,決定修個廟給皇帝老子磕個頭,為皇上登基二十周年獻禮!

    百姓拳拳之心,皇帝老子乃萬民父母,看在兒女們這麼孝順的份上,不能半點面子都不給吧。

    然後皇上一看百姓很忠心,朕很欣慰,那就準了吧。但是,地方也很艱苦嘛,不能讓地方太過耗費民力,這里有xx罪民若干,不若就調過去,也能緩解一下作業壓力。

    地方當然沒有壓力了,不但沒有壓力,還掏錢……

    整個流程看上去就很和諧了,這是皇帝老子跟兒女們的“天倫之樂”,外朝官僚你們管得著嗎?

    然後過個幾年,曾經在河北的xx氏,可能就成了嶺南的xx氏,畢竟,苦役也是有盡頭,早晚還得脫籍不是?但失去人身自由的這幾年,其所有的勞動產出,都成為了地方建設的收益。

    這些收益,放以前,那是絕對看不上的,歷朝歷代誰瞧得上?除非修的工程夠大,可大工程還輪得到地方,那都是中央朝廷主持工作,地方在一旁刷“666”就可以了。

    一切的變化,都源自武漢造船工業的不斷進步,船運貿易的不斷發達,核心地區市場的不斷擴大,帝國影響力的不斷延伸。

    至于其它雜七雜八的機械技術、冶金技術、材料技術、加工技術……都是進一步強化這種需求,使得這種投入帶來的收益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

    只是,以前大部分地區都無力承擔這種投入,有些地方沒有諸如忠義社、西秦社等等“外來資本”參與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自己琢磨如何降低成本,思來想去,也就是提高勞動量,把管理成本抵消掉,最為劃算。

    在一地“百里侯”無法直接把全縣人民群眾都弄成“勞改犯”的情況下,從外部輸入就很有吸引力了。

    說到底,這些個“朝廷命犯”,也算是中央對地方的投資,只是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地方建設本身對他也是一種長期收益,于是稍微收點“孝敬”,就差不多了。

    以往的行市價錢自然是平穩的,但伴隨著巨鱷的出現,比如武漢這種一張嘴就是猶如鯨吞的,那就立刻打破了這種幾年來的微妙平穩。

    可以說很遭人恨了。畢竟願意豁出去不要臉皮跟皇帝玩這種勾當的縣城,往往也算得上“窮山惡水”,盡管肯定也是沿河沿江,但往往都是小透明,絕對無法和富裕地區比較。

    武漢來這麼一出,也算是小小地延緩了一下許多縣城的“發展”。只不過因為這些“發展”又是依附在武漢整體“擴張”之上的,于是也就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今年這業績,算是完了。”

    “那個姓歐的閹貨,前頭還說‘湖北行省’草創,怎地也會給地方州縣留著丁口。一轉眼就跑去江夏給姓張的呵卵子,這他娘的……”

    “漲了四成價錢,皇帝老子就不愛錢了?我他娘的就不信!”

    “縣里弄了個並線廠,前前後後存了兩千多台織機,眼下就是缺人。中原大戶家的人好使啊,女的都是織女,男的都是牛郎,屋里田里,都是好手。唉……眼下是完了,沒人上工,織機也是個擺設,留著給蟲吃。”

    “你好歹是在荊州做事,實在不行,跟縣令大人遞個辭呈,跑武漢也能混口飯吃。我一個房州人,全家老小都在房陵,真要是弄不來人,也只能先糊弄糊弄鄉黨。讓縣令勾些民夫過來先頂一陣子。”

    房陵是貞觀十年改的名字,原先是著名流放地“光遷縣”,據說是因為有人修仙成功,以訛傳訛,就有了這個名。基本上有點檔次皇帝還念叨的主兒,都往這里塞,離長安近麼?說不定就調回去又你儂我儂也沒準不是?

    以往房陵縣就是指著“千年專業流放地”的政策混飯,被流放到房陵的,消費水平都不差,米面糧油稍微采買一下,本地老哥還是能混的美滋滋。

    自從听說旁邊漢水一路過去有人搞發展致富,房陵縣的老鐵們就中了邪,連帶著兩任縣令也入了魔,gdp升官發財啊,中書令老大人長孫無忌說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流放”吃“罪犯”,節省了管理資本也是本事,稍微搞個一家兩家“明星企業”,也夠本地官吏們吃飯免單了。

    小日子能更美不是?

    伴隨著武漢大擴張輻射荊襄,房州老鐵們臨著築水前往隔壁襄州,也就是一腳路。

    于是乎吃肉喝湯談不上,“殘羹冷炙”總歸是有的,每年船用繩索的消耗量,連起來能不能繞地球一圈兩圈三四圈,沒人知道。但就這麼點加工業,也足夠養活不少人,還能賺上一筆。

    連年船只數量增加,這船用繩索肯定也是增加的嘛。

    然後房陵縣官吏們腦子一熱,就成了這一回被武漢大采購深深地傷害的典型。沒有外來的免費勞動力,想要讓本地的小農屁顛屁顛扔了自家的地跑去廠里上班,門兒也沒有啊。

    除非一咬牙,遙想當年太谷縣,然後王中的王縣令靈魂附體,這事兒麼,大差不差的,也能成。

    只不過辦這等生兒子沒馬眼的缺德事,外來人干還行,一個本地土著要是這麼干,要麼失心瘋,要麼失了智。

    各地“窮縣”上馬的項目,往往都是內部消化,官吏們自己籌措款項,借貸舉債著比比皆是,畢竟,在他們看來,發展勢頭紅紅火火,誰能想到恍恍惚惚?

    情急之下,不想投資打水漂的地方官吏,咬牙學習王縣令,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唐朝工科生》,方便以後閱讀唐朝工科生第八章 刨食之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唐朝工科生第八章 刨食之輩並對唐朝工科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