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ab" align="left"><tr><td>
<td><tab" align="left"><tr><td>
涼州,刺史府內李大亮皺著眉頭壓著一疊新出的山東報紙,多是洛陽、滎陽等地的物事見聞,公事結束或是休沐時,李大亮也對這種增長見識的方式,大為推崇。
更何況,這報紙要是沒有他兒子主持的“南山宣紙”,也是不能誕生。紙價如今壓得很低,平民就算不能負擔,但行腳商們,卻也能承擔一旬一次的“大報”開銷。又听說山東河南淮南江南,大商號為了行走門路,多弄了“私塾”,以資學子。加上王學興盛,“新學”傳播,倒是也不怕看得懂的人太少。
不過李大亮最近看的幾份報紙,其中夾帶的“一家之言”,實在是有些過了,而報紙上說,這是受了“涼州儒林郎”的啟發……
而所謂的“涼州儒林郎”,不是別人,正是李大亮的兒子李奉誡。
“二郎,你在洛陽、揚州都待過。不是說大郎在做官麼?”
“早辭了。”
正埋著頭吃糕餅的年輕漢子听到涼州刺史說話,抹了把嘴,抬頭回道,“俺在江都沒地去的辰光,李家兄弟就辭了那鳥官,跑去洛陽做學問來著。嘿,老叔,你是沒見著,俺這兄弟在洛陽,那是這個!”
說著,年輕漢子伸出大拇指,一臉的羨慕贊嘆。
接著又道︰“後來俺受了個貴人提攜,拿了些盤纏,跑去武漢給人帶個口訊。也是跑腿幫閑的干活,要不是在那地界吃了一碗豆腐腦,听了一段小說,也不曾想去投軍。也是奇怪,那張觀察居然還給了俺好些便當,在長安那叫一個橫行無阻……老叔?”
眉眼一挑,卻見李大亮黑著臉,這廝頓時壓低了聲音︰“咳嗯,俺在長安倒是分外安生,學了李家兄弟三分功力。于是和武家的兩個哥兒,結了伴,跟著華潤號的商隊,投奔西域且末軍去。”
“二郎,武家的兩個子弟,什麼來頭?”
李大亮拿起一盞茶,淺淺地飲了一口。
“說是遠房子佷,見他們喊武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