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頭的 蟒還立在那里,身體似乎開始變得僵硬。
蕭臨也沒有再管他,面具在臉上消散,他走到了旁邊的洗手池,擰開水龍頭,沖掉手上半透明的粘液狀物質,確保什麼什麼奇怪的東西殘留下來。
他還順便整理一下衣服,衣服沒有任何燒焦的痕跡,因為他會下意識的用本質來對損傷進行修補,確保自己不會“裸奔”。
他一邊洗手一邊說︰“你現在是白鯨的厄化物了對吧?我有幾個問題想要問你。”
某種詭譎的怒吼從 蟒的頸腔之中發出來,不計其數的銀魚從他的體內洶涌而出,形成了一片巨大的魚群,頃刻間淹沒了蕭臨。
那些魚群就像是襲擊職工那樣,開始嘗試鑽入蕭臨的身體。
蟒是第一個體驗成為銀魚宿主的人,他比誰都清楚這些事物有多可怕,寄生,築巢,從此之後宿主就會淪為傀儡。
它們甚至能侵蝕和化解超凡事物,自己在這種詭異生物面前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但是他看見魚群之中蕭臨抬手,隨手將幾只銀色的小魚捏碎,然後又重新再水龍頭下面沖了沖。
片刻之後,蕭臨甩了甩手上的水淡淡的說道︰“說實話,你有沒有考慮過開一個魚療館什麼的,我覺得比你當武裝軍團團長有前途。”
雖然失去了頭顱,但是 蟒仍然有視覺,他就這麼看著蕭臨,突然間感到了一股莫大的悲哀。
他還是人類的時候就輸給了蕭臨,如今已經成了白鯨的厄化物,但卻還是傷不到蕭臨一星半點。
這個外來的超凡者總是能輕而易舉的摧毀他引以為豪的東西,也包括他最深沉的恐懼。
“成為白鯨的厄化物之後,你感覺到了什麼?”蕭臨淡淡的問道。
蟒仍然死死的盯著蕭臨。
“如果你告訴我的話,我可以殺了你,讓你從白鯨的控制中解脫出來。”蕭臨對他說道。
蟒身體猛地一顫。
從白鯨的控制中解脫出來,這意味著他可以從被侵蝕、被操縱和永不停息的極致痛苦中解放出來!
但是過了一會兒, 蟒詭異的笑了起來︰“蕭臨,我不會幫你的,我現在變成這樣全都是因為你,所以我也要讓你不得好死!白鯨會來找你的,很快,很快它就會來找你的。”
他的笑聲越來越瘋狂,越來越不受控制,胸腔劇烈的起伏著。
蕭臨默默的嘆了口氣,白色的唐刀緩緩的出現在他手中︰“算了,不說就不說吧,我還是會殺了你。”
“你知道我有多恨你嗎?”
“隨便你,你的恨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我要殺了你,是出于對你人格的最後尊重而已,現在你還有遺言嗎?”
蟒突然沉默下來︰“你說……為什麼事情會突然發展到這樣子,我一開始只是想……炫耀一下武力而已,我從來沒想過……”
“很多人生的重大轉折都來自一個平靜的下午,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蕭臨回答。
寄宿在 蟒體內的魚群開始躁動, 蟒的身體開始不斷地扭曲變形,他發出低聲聲音︰“海洋……正在變得……邪惡。”
“我听到了,我听到它說話了,它說了我們的名字,我……司書……幻象,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蕭臨……還有你,它注意到你了。”
“這里的海洋,變成了一個……活著的東西。”
下一瞬間, 蟒的皮膚宛若開水一般開始沸騰,他開始發出無比淒厲的慘叫聲,仿佛是在經歷千刀萬剮一般。
蕭臨不再猶豫,一刀朝著 蟒斬去,將他的身體切成了兩半。
尖叫聲停止了, 蟒緩緩的身體倒在地上慢慢的開始液化,變成了某種類似于凝膠的東西。
周圍的水光消失了,焚化中心的屋頂也回來了,一切都變成了最正常的樣子,只有那一灘半凝膠物質仍然存在。
蕭臨沒有去看那東西,而是徑直走出了焚化中心,他抬頭看向天空。
天空上的大海一片漆黑,那墨色的水體厚重得仿佛能吸收所有光線,緩緩蠕動,透出一種令人心悸的、不屬于人間的死寂。
那只長達三百米的無頭巨鯨就悄無聲息的漂浮在天空之上。
似乎一直在關注著地面上的一切。
蕭臨緩緩舉起唐刀指著它,而它則發出一聲寧靜而悠長的鯨歌,似乎是在嘲弄蕭臨的不自量力。
隨後它開始緩緩地沉入大海,消失在一片漆黑之中。
蕭臨看著它,突然輕笑起來︰“所以,你該不會真的以為自己還能全身而退吧?”
轟!!
巨大的震動聲突然從海面上炸響,海嘯開始奔騰洶涌,白鯨宛如山岳一般的身體被瞬間推出海面直至騰空,伴隨著它一起沖出海面的還有深空之瞳。
它從數公里開外頃刻間飛馳到了此處,將白鯨硬生生的推出了海面!
一雙漆黑的巨翼在蕭臨背後展開,他瞬息之間騰空而起,就像是一根墨色的線條一樣投入海洋。
本質源源不斷的注入蕭臨手里的唐刀之中,他使用的是狩獵戰爭幼蟲時使用的招數,將本質在最原始的狀態下注入手中的唐刀。
與此同時,優化、穿透兩項秘文同時發動。
“殺掉 蟒是一刀,殺掉你,也是一刀而已!”
他全力一刀揮出,優化和穿透的力量同時開始運作,前者讓攻擊的範圍變得極廣,而後者則讓攻擊深度變得極深!
于是,一抹巨大的蒼白色刀光在海面上一閃而逝。
白鯨的動作停下了,悠長的鳴聲也停止了,它的身體緩緩斷裂為兩節,大量透明的凝膠狀物質開始涌出來,在海面上堆積。
與此同時,海面上多出了一條大約是十幾米的長長刀傷,它沒有被海水填補,而是就那麼橫亙在那里,散發出一股詭異的味道。
看起來正如 蟒所說,這片大海已經超凡化了,它正在變成一個活著的……巨大的整體。
白鯨……不過是它的一部分器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