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江路驚變,真訊破迷局
耶律塔烈的話音剛落,廂房外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伴著暗衛低低的喝問。未等眾人反應,一名身著灰布短打的斥候已踉蹌闖入,膝頭重重砸在青磚地上,氣息急促得幾乎說不完整話︰“陛下!急報……前番、前番汴梁的消息……是假的!”
李煜端著茶盞的手微微一頓,溫熱的茶水晃出細碎漣漪。徐鉉率先起身,眉頭緊蹙︰“何事慌張?仔細說清!”
斥候用力喘了口氣,額上冷汗順著鬢角滑落︰“回陛下、徐大人,小的們喬裝潛入汴梁周邊探查,才查明實情——前幾日傳遍淮南的‘趙匡胤登基’,竟是地方官見其麾下兵馬調動,慌亂中錯傳的謠言!柴宗訓仍在宮中,趙匡胤……趙匡胤還在後周邊境抵御北族,尚未奪權!”
“竟有此事?”徐鉉驚得後退半步,前日還在以“趙匡胤稱帝”的說辭穩住耶律塔烈,此刻真相陡轉,讓他一時有些措手不及。
耶律塔烈坐在一旁,端著酒杯的動作停在半空,眼中閃過一絲詫異,隨即饒有興致地看向李煜——他倒要看看,這位賭上性命赴盟的南唐國主,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數。
李煜緩緩放下茶盞,指尖在微涼的瓷壁上輕輕摩挲。殿內一時寂靜,只有斥候粗重的喘息聲。片刻後,他抬眼看向斥候,聲音竟無半分慌亂︰“後周邊境戰況如何?趙匡胤駐軍在哪處?汴梁城內可有其他動靜?”
“後周防線快撐不住了,北族攻勢極猛,柴宗訓已連下三道詔書催援軍!”斥候連忙回話,“趙匡胤正率主力守在瓦橋關,死死頂住北族的沖擊,麾下將士已幾日未合眼。至于汴梁,小的探得符太後正與大臣議事,說趙匡胤剛退遼與北漢,怕他兵力空虛,要調兵抵御南唐、南漢,只是還沒定奪!”
站在斥候身後的暗衛見狀,忍不住上前一步︰“陛下,既是虛驚一場,趙匡胤尚未反,那淮南的防線……要不調回來些?撤到瓦橋關附近盯著他的動向,也好有個防備。”
李煜未答,目光先落在耶律塔烈身上。只見遼使嘴角噙著笑,看似隨意地轉動著酒杯,實則正暗中觀察他的決斷。李煜心中了然,轉向眾人緩緩開口︰“調兵?斷不可行。非但不撤,還要換個布置。”
“陛下?”暗衛一臉不解。
“前番消息雖誤,但亂世之中,‘趙匡胤奪權’從來不是空穴來風。”李煜的聲音透過敞開的窗欞,伴著院中的桂香傳開,“何況符太後還在算計著抵御我南唐,可見後周從未對江南放下戒心。不過眼下不必理會他們——我軍先前收復的江淮故土已築牢防線,足以應對後周的零散試探,守土之力綽綽有余。”
他頓了頓,指尖在案幾上輕輕點出幾處方位︰“既然故土已穩,便可調集淮南機動兵力,悄悄往瓦橋關外圍靠攏,連同與趙匡胤交好的那幾位節度使駐軍之地,也一並納入監視圈。不是要立刻動手,是要形成合圍之勢,將這把懸著的刀,先圈在我們的視線里。”
徐鉉聞言猛地回過神,瞬間明白了李煜的深意︰“陛下是想借合圍之勢施壓?既防趙匡胤突然兵變反噬江南,也能讓遼朝看清南唐的實力!”
“正是。”李煜頷首,“地方官會錯傳消息,正因底下人都覺得趙匡胤奪權是遲早的事。他在瓦橋關手握重兵,柴宗訓年幼難制,這隱患比‘已然稱帝’更甚。我們圈住他,既是自保,也是給耶律陛下看——南唐有能力鉗制這頭猛虎,與遼結盟絕非引狼入室,而是合力縛狼。”
耶律塔烈听到“合力縛狼”四字,眼中的笑意淡了些,微微頷首︰“徐大人說得沒錯,草原的雄鷹最懂盯著暗處的狼。趙匡胤現在是後周的刀,但這刀若哪天反過來對準遼朝,可不是好事。南唐能盯著他,對遼朝也是助力。”
“所以淮南防線的根基不動,機動兵力即刻調整部署。”李煜語氣篤定,“林將軍需嚴令將士,只圍不攻,對外依舊宣稱朕在金陵坐鎮,只是常規布防。至于我們——”
他看向耶律塔烈,目光銳利如鋒︰“耶律大人,朕原想借‘趙匡胤稱帝’逼遼廷下決心,如今倒省了功夫。我們只需告訴耶律陛下,瓦橋關的那把刀,正懸在遼與南唐的頭頂。朕親赴遼廷,不是為了應對一場‘已發生的兵變’,是為了斬斷一場‘必然發生的禍事’。這份誠意,可比應對謠言更重。”
耶律塔烈盯著李煜看了半晌,忽然放聲大笑,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國主說得好!‘未發之禍’才最該提防!塔烈這就修書回上京,稟明陛下親赴遼廷的決心,再添上瓦橋關的實情與南唐的布置——耶律陛下見了,定會親自召見國主!”
斥候與暗衛听得心服口服,先前的慌亂早已煙消雲散。徐鉉松了口氣,看向李煜的目光滿是敬佩——陛下總能在變數中抓住要害,既收回了故土的底氣,又將“誤傳”變成“佐證”,連兵力部署都透著深謀遠慮,這趟險路,反倒走得更穩了。
李煜起身走到窗邊,望著楚州城外連綿的秋雲。風卷著桂香掠過肩頭,他知道,這盤棋的變數雖消,棋局卻愈發凶險。但只要能為江南爭得一線生機,哪怕前路遍布荊棘,他也必須走下去。
喜歡燕雲望︰後周與遼的未戰之盟請大家收藏︰()燕雲望︰後周與遼的未戰之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