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安未央宮的殘垣終于映出“漢”字旗的影子, 劉備的白發卻已鋪滿了五丈原的霜雪—— 他最後撫摸那件用新野破旗改制的里衣時, 指尖劃過四十七處補丁正好對應四十七次敗逃, 卻笑著對諸葛亮說︰ “你看,每一針都是下一次起兵的糧草。”
東漢末年,皇綱失統,黃巾蜂起,天下大亂。涿郡樓桑村里,一株亭亭如蓋的桑樹下,那個沉默寡言的織席販履青年劉備,或許曾仰望著蒼穹,心中激蕩著與身份不符的豪情。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這血脈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烙印與使命。
公元184年,劉備率關羽、張飛于涿郡桃園結義,拉起一支鄉勇義兵,投入了平定黃巾的洪流。從此,他的人生便與戰爭、漂泊、失敗和堅韌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徐州的得失,見證了他早期獲得根據地又迅速失去的無奈;寄身曹操時的韜光養晦,“青梅煮酒”下的驚心動魄,顯露了他並非一勇之夫;依附劉表,屯駐新野,髀肉復生的慨嘆,道盡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涼。
屢戰屢敗,屢敗屢起。他像一株蒲草,在亂世的狂風中一次次被吹倒,又一次次頑強地挺起。他的軍隊常常被打散,妻子屢屢被俘獲,但他從未放棄心中那“匡扶漢室”的信念。這期間,他仁德之名廣播,攜民渡江的沉重與悲壯,贏得了民心,卻也拖慢了腳步,這或許不是梟雄的選擇,卻是仁者的擔當。
轉折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請出了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如撥雲見日,為他勾勒出了“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清晰戰略藍圖。從此,劉備集團有了靈魂和方向。
聯合孫權,赤壁鏖兵,一把大火燒退了曹操南下的百萬大軍,也燒出了鼎足三分的基石。劉備趁機奪取半壁荊州,終于有了一塊像樣的立足之地。繼而西圖益州,經過數年征戰,最終取代劉璋,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基業。漢中之戰,他親冒矢石,與曹操正面交鋒,最終攻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事業達到了頂峰。
然而,巔峰之下,危機暗藏。荊州的歸屬成為盟友間最尖銳的刺。關羽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卻旋即被孫權背刺,不但丟了荊南四郡,還導致了黃忠的喪生。這不僅是地盤的損失,更是情感的毀滅性打擊!
公元221年,劉備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然後在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下,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同意了諸葛亮聯魏滅吳的戰略,經過一場又一場艱難的戰斗,在諸葛亮對曹丕死亡時間準確的預判下用了極少的代價便完成了江東的一統,事業達到了頂峰,有了半壁江山,似乎興復漢室的偉大理想就要完成,可同樣的,劉備也知道他的時間不多了,最後的日子里,劉備穩定朝局,推行新政,想要在多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偶爾空閑時,目光卻總是不由自主的看向長安,還于舊都,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又是那麼的遙遠。
不過諸葛亮像是看穿了劉備的心事,不惜自污其身,也要幫助劉備完成這一理想,于是便有了這一場君臣相疑的戲碼,劉備也深知這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役了,像是回光返照一般,親率大軍,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奇跡,奇襲子午谷,克復了舊都長安!
盡管只是長安一城,卻象征著漢祚的回歸,意義無比重大。年逾古稀的劉備,終于站在了長安的城頭,遙望著洛陽方向。他的一生,仿佛一個完美的閉環︰從立志復興漢室,到無數次失敗流亡,再到如今真正“還于舊都”。他見證了太多離別︰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劉表……一個個諸侯湮滅在歷史長河;他承受了太多失去︰法正、黃忠……一個個摯友兄弟先他而去;他承受了太多壓力︰曹操的威逼、孫權的算計、內部的傾軋、國力的困窘……
他或許不是最英明的君主,有時顯得優柔寡斷,但他那份屢挫屢奮的堅韌、仁德愛民的胸懷、知人善任的眼光和至死不渝的理想主義,卻讓他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獨特、最富有魅力的英雄。
他的一生,是流浪與堅守的一生,是失敗與奮起的一生,是織席販履者與九五之尊的傳奇結合。他最終倒在了距離夢想最近的地方,將風燭殘年最後的能量,燃燒在了復興漢業的征途上,死得其所。
長安的落日,為昭烈皇帝劉備波瀾壯闊的一生,畫上了一個悲壯而又充滿希望的句號。他的故事,與這座千年古都一起,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