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城丞相臨時府邸內,燭火常明至深夜。劉長明深知,武力可征服土地,然欲真正收服江東人心,使其成為北伐堅實基業,非推行仁政、迅速恢復民生不可。他汲取在漢中、荊州、益州推行新政的成功經驗,結合江東實際情況,與陸遜、張昭、顧雍等反復商議後,一套系統而高效的新政方略迅速出台。然而,政策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這片剛剛經歷戰火、勢力盤根錯節的土地上將其推行下去。
《均田令》與流民安置,這是艱難的第一步,此策旨在解決根本的土地問題,卻觸踫了最敏感的利益神經。
該法的政策核心為清查田畝,劉長明任命以剛正不阿著稱的董允為巡田使,率精干吏員及一隊士卒,分赴吳、會稽、丹陽等郡,實地丈量土地。明確區分“無主荒地”,比如原孫氏公田、戰死逃亡者之田、還有罪產,比如支持孫氏負隅頑抗被清算的豪強之田與“私產”比如受保護的士庶合法土地。
然後就是按照標準授田了,規定“丁男授露田四十畝,丁女二十畝,奴婢、耕牛亦可有差授田,但限制數量以防豪強鑽空子,所授之田不得買賣。” 同時規定,若原有土地不足此數者,由官府補足;超出部分,若為合法所得,暫不追究,但需按章納稅。
為了防止很多流民,貧民有田卻沒有錢買種子,于是劉長明推行了貸種助耕,由官府設立“常平倉”,向授田農戶貸發稻種、農具,甚至提供官牛租賃。並明確免除三年賦調,田租、戶稅皆免,三年後則采用“租庸調制”,稅率較孫權時期降低一成。
再就是因為戰亂從北方大量逃來的流民了,很多流民佔據山林成為了強盜,劉長明為了解決這個隱患,決定化盜為農,于是他頒布《赦盜令》,言明“既往之咎,盡于今日”。只要山澤之民願下山登記戶籍,接受授田,便一律視為良民。由徐盛率軍于各山區要道設立招撫點,提供下山初期的口糧。
土地改革最初依舊面臨很多困境︰
士族豪強的軟抵抗︰以吳郡朱氏、張氏部分人為代表,暗中串聯,或隱瞞田產,或驅使家奴、宗族子弟冒充流民多佔名額,或將貧瘠山地充作良田上報,甚至散布謠言,稱“諸葛亮的田契如同廢紙,待魏軍打回,皆成罪證”。
流民的疑慮︰許多流民和退伍吳兵對官府缺乏信任,擔心這是圈套,旨在登記造冊後加重徭役兵役,或秋後算賬。觀望情緒濃厚。
執行官吏的掣肘︰部分留用的舊吳官吏與地方豪強有千絲萬縷聯系,執行不力,陽奉陰違,丈量土地時故意疏漏,或拖延發放農具糧種。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劉長明早在漢中、荊州推行土地法的時候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很快就給出了破解之道︰
雷霆手段立威︰劉長明授意陸遜,以“阻礙國策、欺瞞官府”之罪,雷厲風行地查處了會稽郡兩家情節惡劣、殺雞儆猴的豪強,將其田產全部沒收,家主流放,並將其土地優先分給當地無地佃戶。此舉極大震懾了觀望者。
樹立典型示範︰劉長明自過問,在丹陽郡選取一處皇莊開闢為“示範田”,由官府直接管理,采用新式農具和耕作技術,收獲頗豐。然後當眾將這片豐產田分給最先響應授田的流民和退伍士兵,並兌現免稅承諾,讓百姓親眼見到實惠。
強化監督體系︰啟用鄧芝等年輕干練的官員為“觀風使”,密布各郡,直接對丞相府負責,監督政策執行,並鼓勵百姓舉報官吏不法行為。同時,嚴懲了幾個貪墨糧種、辦事拖沓的舊吏。
土地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水利問題了,江東之地,水利問題可謂是重中之重,劉長明委任鄧艾為“督水使者”,總管江東水利。重點疏浚太湖入江水道荊溪、胥溪等),修復鑒湖堤壩,開鑿數條連接太湖與長江的灌溉渠。
在沿海的廣陵、海鹽等地,試驗“蓄淡洗鹽”之法,開挖深溝排堿,引入江水灌溉,試種耐鹽堿的“赤稻”。
並于設立“工官”,于吳郡仿制並推廣曲轅犁、龍骨水車,官府補貼售價,鼓勵農戶購買或租賃。
水利工程的最初依舊面臨很多困境,比如水利工程需大量徭役,易引發民怨。鄧艾采取“以工代賑”方式,招募流民和貧民,不僅管飯,還支付少量工錢,並將工程區域周邊整理出的新田優先分給參與工程的民夫,民眾積極性高漲。
還有新技術推廣緩慢,農民保守。鄧艾親自下田示範,並在每個鄉設“農師”,由老農擔任,負責教導新技術。在鄧艾的治理下,所有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還有最重要的,安撫士族,唯才是舉,劉長明承認並保護士族合法產業,邀請張昭、顧雍主持修訂《吳科》,融入漢律精神,過程中尊重江東習慣法,一國兩制,暫時也不是不可以,等一統天下了,在全面推行漢律,法律的推動還是要更多的時間,現在先暫時這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劉長明還在建業設立“東觀”,實為高等學府,由張昭任祭酒,招收士族子弟入學,優異者可直接授官。同時,下令各郡縣設“官學”,開放招收寒門子弟。定期舉行“策試”,無論士庶,均可憑才學入選為郡縣吏員,特別優秀者可薦至中央。
辦學剛開始的時候士族對寒門進升仍有抵觸。劉長明采取漸進策略,初期重要職位仍多由士族或其推薦之人擔任,但同時將馬謖、董允等心腹安排于吏部要職,逐步提拔如胡綜、是儀等出身相對較低的江東才俊,潛移默化地改變格局。
陸遜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以其威望和信譽向士族擔保新政並非要摧毀他們,而是“共襄盛舉,以保江東桑梓永固”,有效緩解了士族的焦慮。
等到各項政策都緩慢推進後,就可以減輕賦斂,發展工商,與民休息了,劉長明嚴格執行免賦一年政策,並派姜維巡行各郡,彈劾膽敢提前征稅或加派雜役的官吏。劉長明還降低了關津稅,鼓勵商人將益州的井鹽、蜀錦,荊州的漆器、銅鐵運至江東,換回吳地的糧食、布匹、海鹽。由官營作坊主導造船業和冶鐵業,同時允許民間參與,收取稅費。
新政的推行,每一步都伴隨著爭議與阻力。若非陸遜傾力支持,難度將倍增。他不僅是在口頭上贊同,更是在行動上成為劉長明的“江東盾牌”。
他親自回到吳郡陸氏宗族,勸說族人率先配合“度田”,交出部分隱匿的佃戶,按新制納稅,為全江東豪強作出表率。
當江北魏軍張合部趁江東內部調整之機南下騷擾時,陸遜親率精兵迎擊,小挫其鋒後穩守營壘,成功擊退魏軍,確保了新政推行所需的穩定外部環境,也用軍功證明了支持新政的江東將領的價值。
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和私人聚會中強調︰“曹魏佔天時,地廣人眾。我江東欲存續乃至北上爭衡,非變法圖強不可!丞相之法,非為削我江東,實為強我江東!諸君莫要自誤!” 他的態度,爭取了大量江東中層士族和武將的支持。
兩年的嘔心瀝血,兩年的艱難推進,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田野之變︰廣袤的江東大地上,曾經荒蕪的田地再次被禾苗染綠。來自廣陵的捷報尤為振奮人心——經過反復試驗,鹽堿地畝產竟能達到普通良田的六成以上!數以十萬計的流民和退伍士兵安家落戶,盜匪幾乎絕跡。“諸葛犁”、“鄧公車”成為農家寶貝。
倉廩之實︰免稅期結束後,恢復征收的賦稅因生產恢復、戶口增長和吏治清明,第一年入庫的糧帛就超過了孫權時期鼎盛年份的水平。建業、京口的大型官倉再次堆滿。
市井之榮︰吳郡的織坊日夜不息,商船往來如梭,長江水道前所未有的繁忙。一個新的、連接益荊揚交的龐大商業網絡正在形成。
人心之附︰江東百姓對蜀漢政權的認同感日益增強。他們開始相信,這位丞相帶來的不是征服和掠奪,而是秩序、土地和希望。民間甚至流傳起“劉皇叔,諸葛相,分田地,免錢糧;陸都督,保家鄉,日子越過越亮堂”的歌謠。
劉長明與陸遜站在建業城頭,望著這片煥發新生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更沉重的責任感。江東已然鞏固,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國之柱石”。下一步,便是將這積蓄的力量,導向那最終的目標——北定中原。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