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呂蒙還不死心,欲要再次進攻荊州時,漢中前線的捷報如同驚雷般傳來!消息傳到荊州前線,如同在滾油中澆入冷水!
荊州守軍士氣大振!反觀東吳軍上至呂蒙、陸遜,下至普通士卒,無不震驚!劉備竟然在如此短時間就攻下了漢中?那他們這支深入敵境的孤軍,將面臨劉備主力回師與關羽守軍的前後夾擊!
孫權在秣陵接到漢中失守的戰報和呂蒙“頓兵堅城,恐遭夾擊”的急報,驚出一身冷汗!他意識到,偷襲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再打下去,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
就在這微妙的時刻,劉長明的外交手段再次發揮關鍵作用。他深知見好就收的道理,此刻曹操大軍就在陽平關外,不知何時大戰又起,再此情況下,實在是不能再繼續與孫權交戰,所以在漢中剛剛攻下之際,他就和劉備商量就,秘密派遣能言善辯且與江東有舊的伊籍,攜帶他的親筆信,星夜兼程趕赴呂蒙軍中,並抄送孫權。
信中陳明劉備已破漢中。若東吳不退兵,劉備主力東下,與關羽合兵,則江東之軍危矣,曹操亦必趁火打劫。而且劉長明再次強調曹賊乃國賊,孫劉唇齒相依,內斗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為表誠意,劉備願將長沙郡劃歸東吳,並承諾在共同抗曹的大前提下,保障東吳在長江中下游的安全與利益。要求東吳立刻退兵,以湘水為界,東屬孫權,西屬劉備。
劉長明深知,荊州是東吳的一塊兒心病,之前爭奪南郡的時候就起了沖突,現在漢中還未完全平定,曹操對漢中虎視眈眈,襄陽還有曹仁在不斷襲擾,只能劃利給孫權,等在漢中擊敗了曹操,再和孫權好好算算賬。
呂蒙、陸遜權衡利弊,深知再打下去風險極大,且孫權本意也是見好就收,能拿到長沙也是收獲,遂暫停攻勢,將信轉呈孫權。孫權雖然對沒能拿下南郡耿耿于懷,但漢中之變的現實壓力和劉長明給出的台階,讓他不得不接受現實。
雙方使者再次在湘水邊會晤。這一次,氣氛更加微妙。最終達成新的協議︰
東吳軍立刻撤出荊州戰場,退回原駐地。劉備集團將長沙郡全境正式劃歸東吳管轄。雙方重申湘水為界,湘水以東屬孫權,湘水以西屬劉備。雙方約定,暫時擱置爭議,共抗曹操。
荊州危機以劉備集團付出長沙郡的代價暫時平息。關羽雖然對失去長沙有些不甘,但也深知這是當時最好的結果,對大哥和軍師的決斷表示理解。他更加警惕東吳,同時加緊整軍備戰。
天下格局,因劉備集團在巨大危機中成功奪取漢中而再次劇變。漢中的戰略意義實在是重要。
在軍事層面,漢中是攻守兼備的“天下咽喉”,是絕對防御屏障,秦嶺山脈包括子午谷、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等,成為抵御北方入侵的天然長城。劉備可依托險要關隘,如陽平關,可以用少量兵力遲滯甚至擊退曹操大軍。歷史上曹操就曾感嘆“南鄭直為天獄”,而且穩固的漢中消除了來自北方的直接威脅,使劉備能將更多精銳和注意力投向東方荊州方向,威懾東吳不敢輕舉妄動,使荊州壓力大減。
而且漢中還是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是通往關中和隴西涼州)的唯一理想通道。從此出發,劉備大軍可出祁山道,威脅隴右天水、南安、安定),切斷曹魏與涼州聯系,還可策動羌胡。如果出褒斜道陳倉道,可直逼關中腹地長安、 塢),威脅曹操核心區域。而且相比從益州翻越巴山蜀水,從漢中出發的北伐,後勤補給線大大縮短且相對平坦,漢中盆地本身就是糧倉。
如此一來馬超、龐德的戰略價值也倍增,這兩位西涼宿將及其部屬,他們熟悉地理、與羌胡多有聯系嗎成為北伐隴右、涼州的尖刀。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曹魏西北的巨大威懾。
在經濟與人口層面,漢中可謂是強大的“造血機器”,未被遷走的數十萬漢中人口,意味著劉備能在此地直接征募大量兵員,至少可提供數萬訓練有素的士兵,極大緩解了蜀地的兵源壓力,為持續北伐提供人力保障。
而且在亂世中,充足的人口是恢復生產、興修水利、轉運糧草的基礎。如此一來,劉長明“軍屯興農”的政策在漢中有了堅實的實施基礎。
而且張魯留下的錢糧物資、完好的官倉、未被戰火蹂躪的農田,讓劉備瞬間獲得了一個現成的、強大的後勤基地。漢中平原土地肥沃,水利發達,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可支撐大軍長期駐扎和作戰。劉長明得以在漢中快速推行其融合現代思維的治理,比如高效戶籍統計、屯田管理、工坊技術引入、簡化教育等等措施,將其打造成北伐的高效後勤與人才中心。官營工坊可以利用漢中鐵礦、木炭資源為軍隊提供精良武器和裝備。
控制漢中,還意味著控制了通往隴西、羌地甚至西域的貿易通道,可獲取戰馬、皮毛等重要戰略物資。
此戰也徹底讓,馬超、龐德等降將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和價值,徹底融入劉備集團核心,成為北伐的利刃。
而黃權、李嚴、吳懿等益州降臣在奪取和治理漢中過程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均獲得重用,增強了他們對劉備集團的認同感和忠誠度,鞏固了劉備在益州的統治基礎。
總之,劉備集團奪得完整漢中的戰略意義是不可估量的,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少的麻煩,曹操怎能允許劉備如此做大,得知劉備拿下漢中後,就立即欲親提大軍來奪漢中;孫權雖得長沙,卻對南郡更加覬覦;而劉備,則真正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新的風暴,正在秦嶺與長江之間醞釀。荊州,依舊是那根最敏感的神經。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