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

第22章 舌戰群儒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童叟 本章︰第22章 舌戰群儒

    魯肅帶著劉長明返回柴桑的途中,兩人相談甚歡,劉長明對魯肅所表現出的大局觀感到欽佩,魯肅更是被劉長明的才學和談吐深深折服。

    因此到達柴桑後,魯肅也是一刻不敢耽誤,立馬去面見了孫權。

    “主公,此行我雖沒見到劉玄德,卻巧遇了其軍師諸葛孔明,一路探討可知,劉玄德確有與曹操決一死戰之意,雖經安陸之敗,卻仍有水軍一萬,陸軍兩萬,且劉琦手中還有一萬水軍精銳,足可與曹軍一戰,且孔明言之鑿鑿,已有破敵之法,不過必須面見主公方可告知”。魯肅對孫權說道。

    “好,傳我命令,召集群臣至議事廳,讓眾臣听听如何打敗曹軍。”孫權說道。

    孫權內心是猶豫不決的,抗拒投降又畏懼曹操實力,所以他也想借主降派之口提出他們的疑慮,看看是否真的有戰勝曹操的機會。

    很快,眾臣便被集結至議事廳,孫權坐于主位,沉默觀察,左邊為首之人便是江東首席文臣,主降派領袖張昭,其身後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峻、程秉等士族代表赫然林立。右邊為首之人便是東吳重臣、孫權心腹,也是主戰派核心代表人物魯肅,身後黃蓋、程普等將亦是支持血戰到底。

    只見劉長明昂然入廳,向孫權施禮畢,立于階下。廳內氣氛凝重,主降派文臣們目光審視,隱含敵意。

    張昭率先發難,語氣看似溫和實則尖銳︰“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今劉豫州三顧茅廬,幸得先生相助,以為如魚得水,欲席卷荊襄。然何以荊襄之地,一旦屬曹?願聞先生明教。”

    劉長明神色從容,微微一笑︰“子布公此言差矣。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基業,故力辭劉景升之讓。劉琮孺子,听信佞言,暗降國賊曹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我主屯兵江夏,連勝數陣,更是斬殺曹操大將曹純,幾乎全殲其虎豹騎,威震荊襄,令曹軍不敢向前。且安陸之敗,乃因我主不忍棄十萬相隨百姓,攜民渡江,日行僅十里,甘與同敗,此真大仁大義!夫舉大事者,以人為本。民心得失,豈是區區城池得失可論?勝敗乃兵家常事,昔高祖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虛言,實乃遠謀。”安陸之敗,劉長明篤定曹操必定不會將安陸營寨中存放大量糧草的消息放出,所以大多數人只知結果,不知細節,他便巧妙的將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幫助百姓過江,因要保護百姓才被曹軍尋得機會擊敗,畢竟新野數十萬百姓跟隨劉備同去,聲勢浩大,大多數人都是有所耳聞的。

    虞翻 冷笑插話︰ “孔明先生好辯才!然則曹操坐擁雄兵百萬,上將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 虞翻直指核心問題︰實力懸殊。

    劉長明正色道︰ “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縱有百萬,何足懼哉?其軍雖眾,有致命之弊︰其一,遠來疲憊,已成強弩之末;其二,北兵不習水戰,此乃舍鞍馬而就舟楫,以短擊長;其三,荊州之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人心未附,軍心豈固?今孫將軍據有江東,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更兼長江天塹。若能與我主同心協力,破曹軍必矣!曹操若敗,必北遁,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劉長明精準分析曹軍弱點︰疲憊、不習水戰、人心不服。同時強調東吳優勢——地利、人和,又描繪勝利藍圖——鼎足之勢,這個大餅不可謂不大。

    步騭質疑劉備可靠性,于是說道︰“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 步騭暗示諸葛亮像甦秦、張儀一樣是巧言令色的說客,其言不可信,且暗指劉備不可靠。

    劉長明朗聲答道︰ “步子山何出此言?甦秦、張儀亦豪杰也︰甦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社稷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輩。君等聞曹操虛言恫嚇,便欲屈膝投降,敢笑甦秦、張儀乎?” 劉長明反唇相譏,將江東主降派比作“畏強凌弱”之輩,同時又抬高甦張二人,以此來暗諷東吳群臣連說客的膽識都不如,更遑論抗曹。

    薛綜見江東文武竟被劉長明一席話說的啞口無言,立即問道︰“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劉長明臉色淡然,回答道︰“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

    薛綜︰“公言差矣。漢祚已衰,天命有歸。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心歸附。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只見薛綜竟然拋出“天命歸曹”論,為其投降尋找理論依據。

    劉長明勃然變色,厲聲道︰“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此臣子之道也。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 劉長明即是獲得了諸葛亮所有記憶與知識,對儒家思想自然是無比熟悉,于是他抓住“忠孝”這一儒家核心倫理,痛斥薛綜言論是“無父無君”,將其置于道德窪地,使其論點徹底破產。言辭激烈,正氣凜然,廳內氣氛瞬間緊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陸績年輕氣盛,又抓住劉備出身攻擊道︰“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 陸績試圖以門第出身貶低劉備,從而抬高曹操的“合法性”。

    劉長明啞然失笑,從容回應︰“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請安坐,听我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我主劉豫州,堂堂帝冑,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劉長明可是對三國歷史無比熟悉之人,三國志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陸績雖並不出名,但三國志對其記載頗為詳細,所以劉長明揭陸績少時往事懷橘孝母,暗示其幼稚,最後以“小兒之見”結束,殺傷力強,瞬間陸績語塞。

    嚴峻眼見辯論不過,轉而質疑劉長明學問根基,認為其不尊儒術,于是乎問道︰“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非正論也。請問孔明治何經典?”

    劉長明 正色道︰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之賢者,如伊尹耕于有莘,子牙釣于渭濱,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蓞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劉長明徹底否定尋章摘句的腐儒,列舉歷史上不靠死讀書建立功業的賢臣良將,只為強調務實能力的重要性,如此一來,便將嚴峻的問題視為迂腐無用的表現。

    程秉又附和嚴峻道︰ “先生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

    劉長明回答道︰“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劉長明結合自身所見所聞還有諸葛亮本身的才識來區分“君子儒”與“小人儒”,並且強調了真正的儒者在于經世致用、忠君愛國,而非空談辭藻。而且還以揚雄失節事王莽的典故,辛辣諷刺了那些只會空談卻無氣節策略的江東主降派。

    劉長明這番話一出,廳內主降派眾人或面紅耳赤,或低頭不語。張昭雖心有不甘,但一時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駁。魯肅暗自松了口氣。一直沉默觀察的孫權,眼中精光閃爍,顯然諸葛亮的言論和分析深深觸動了他。

    孫權終于開口,語氣深沉而有力的說道︰ “諸公不必再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孤尚存。孤豈能以江東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孫權此時明確表態抗曹決心,並且肯定了劉備是盟友,但最後一句也透露出了對劉備實力的擔憂,這也是他最後的疑慮。

    劉長明抓住時機,給出了關鍵信息︰“孫將軍勿憂!豫州雖新敗,然手下猶有精兵數萬,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士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我主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望將軍裁之。” 劉長明再次強調曹軍弱點,明確告知目前劉備尚存的有生力量仍有精兵數萬,而且給出具體可行的作戰方案,並且再次描繪勝利後的戰略格局,給孫權又畫了一個大餅。

    孫權聞言大悅,拍案而起“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至此,孫劉聯盟終于達成,劉長明舌戰目標圓滿實現,有了孫權這一強力外援,劉長明也可以甩開手腳和曹操大干一場了。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22章 舌戰群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22章 舌戰群儒並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