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試生產的難關攻克後,紅星機械廠的生產節奏明顯加快。
合格的合金板材一軋制出來,立刻被送往精加工車間,制成急需的渦輪泵葉片,裝配到等待已久的火箭發動機上。
項目的停滯狀態被徹底打破,整個廠區都透著一股憋足了勁、奮力追趕進度的忙碌氣息。
趙四又在這里待了差不多半個月。
期間的簽到,除了常規的現金和糧票,並沒有獲得新的關鍵物資。
但最近的一次簽到,系統卻給了一個信息提示(作者補丁)。
為保障宿主安全與行動便利,系統將對所有簽到獎勵的來源進行“因果合理化”處理。
系統可輕微影響相關接觸者的潛意識,使其認為獎勵物資通過宿主聲稱的“特殊渠道”獲得是合理且可信的。
趙四這才將精力完全投入到確保生產穩定和工藝固化上,周圍的議論也漸漸沒了聲音。
他帶著王永革、陳繼業,與廠里的技術員同吃同住,盯著每一批材料的檢測數據,不斷完善工藝文件。
直到確認廠內的生產線已經能夠穩定產出合格產品,首批發動機核心部件也已順利交付,項目總進度得以確保,趙四才向羅廠長提出了返程的請求。
至于後續的稀有金屬的需求,他也上報了部里。
雖然對于稀有金屬,部里同樣頭疼,但至少他們收獲了一種新的高溫材料配方,無米之炊和心中有底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離開這天,羅廠長自是千恩萬謝,親自安排吉普車送他們出山。
臨行前,廠里還特意準備了一頓還算豐盛的送行飯,雖然菜肴依舊簡陋,但氣氛熱烈。
不少受過趙四“罐頭”恩惠的老師傅都來敬酒,言辭樸實,感情真摯。
羅廠長握著趙四的手,用力搖晃。
“趙組長,這次多虧了你們!以後但凡有用得著我們紅星廠的地方,盡管開口!”
崎嶇的山路似乎比來時順暢了些。
抵達成都後,三人立刻買了最快一班回北京的火車票。
歸心似箭,漫長的旅途也不再顯得那麼難熬。
王永革靠著車窗,已經開始憧憬回部里可能受到的嘉獎。陳繼業則整理著厚厚的筆記和數據,為回去撰寫總結報告做準備。
趙四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景色,心中平靜,思緒飄向遠方。
列車抵達北京站,熟悉的空氣撲面而來。
回到部委大院,一種久違的安定感油然而生。他們先回革新辦向周主任報到。
周主任早已接到紅星廠和三線指揮部的捷報,臉上是掩不住的笑意,親自到辦公室門口迎接。
“辛苦了!辛苦了!你們這次可是立了大功!”
他用力拍著趙四的肩膀,“報告先不急著寫,回去好好休息兩天,洗洗風塵。部里對你們這次的表現非常滿意!”
消息傳得很快。趙四接二連三的成功,尤其是在鞍鋼和紅星廠這兩個硬骨頭上取得的突破,早已在部里相關司局傳開。
這一次,引起的震動遠比前次更大。
如果說鞍鋼的成功,還有人私下議論是“運氣好”或者“上面有人”。
那麼這次在條件極其艱苦、技術難度更高的三線廠,短時間內解決廠方束手無策的尖端材料難題,就再也無法用簡單的“背景”或“運氣”來解釋了。
技術層面的認可開始真正佔據上風。
計劃司、科技司的一些資深技術官員,在走廊遇見趙四時,會主動停下來打招呼,交談的語氣不再是對待年輕後輩的客套,而是帶著平等探討的意味。
“趙明同志,紅星廠那個高溫合金晶界脆化的問題,你們用微量鉿鉿強化的思路很巧妙啊,是不是參考了國外最新的期刊?”
科技司一位分管材料的老處長饒有興致地詢問。
趙四謙遜地回答︰“主要是廠里基礎工作扎實,我們只是做了一些方向性的嘗試。”
他注意到,對方對他能弄到高純度鉿鉿這件事,似乎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驚奇,更像是認為這是部里為保障重點任務而進行的特殊資源調配,合情合理。
這種微妙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部里同事身上。
就連革新辦內部,之前一些因為馬工閑話而對趙四持觀望態度的人,態度也徹底轉變。
食堂吃飯時,會有人主動湊到他們這一桌,打听西南之行的見聞,言語間透著欽佩。
馬工本人變得更加沉默,幾乎成了辦公室里的透明人。
王永革對此感受最為直觀,他咧著嘴對趙四說。
“四哥,感覺現在走在部里,腰桿都挺得更直了!以前那些人看咱們,眼神都不一樣了。”
陳繼業也推了推眼鏡,冷靜地分析。
“實力是最好的名片。咱們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把那些虛頭巴腦的議論都壓下去了。”
趙四笑了笑,沒說什麼。他隱約感覺到了系統因果合理化的效果。
周圍人對他能不斷拿出稀缺物資的驚訝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認同感。
仿佛他背後確實有一條高效可靠的“特殊渠道”,這成了他能力的一部分,而非需要深究的疑點。
這種變化讓他心中大定,意味著以後使用系統物資可以更大膽,無需過分擔憂來源問題。
休息日,趙四自然去了甦家。
甦婉清見到他,上下打量,心疼地說︰“瘦了,也黑了,山里肯定很辛苦。”
甦母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子好菜。甦父則拉著他詳細詢問紅星廠的情況,對技術細節不太懂,但對項目的重要意義和解決的困難贊不絕口。
“能為國家解決這樣的燃眉之急,比什麼榮譽都強。”
甦父感慨道,給趙四斟了一杯酒,“婉清沒看錯人。”
家宴的氣氛溫馨而踏實。飯後,趙四和甦婉清在院子里散步。
晚風輕柔,月光明亮。甦婉清輕聲說︰“你不在的時候,爸媽經常說起你,說你有出息,是干實事的人。”
趙四握住她的手,感覺一路的疲憊都在這一刻消散了。他簡單說了些山里的趣聞,避開了艱苦和危險的部分。
甦婉清安靜地听著,偶爾抬頭看他,眼神里充滿了信賴和驕傲。
周末過後,趙四回到辦公室,開始撰寫紅星廠之行的總結報告。
周主任把他叫去,透露了一個消息。
“部黨組開會研究了,共性技術攻關這項工作成效顯著,決定提升其戰略層級。”
“革新辦要擴充,成立一個專門的‘重大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由我兼任主任,你來做常務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你的檔案會從一重廠正式調到部里,級別和資源都會相應提升。”
這意味著,趙四和他的團隊,將不再是一個臨時性的攻關小組,而是部里一個正式的技術研究機構,擁有了更廣闊的平台和更重的責任。
任命正式下達那天,王永革興奮地計劃著如何擴充隊伍、添置設備。
陳繼業則已經開始規劃研究中心的技術檔案體系。
趙四看著窗外部委大院熟悉的景象,知道一段新的征程,即將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