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裝備共性基礎技術難題識別及攻關路徑建議(初稿)》的完成,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工業技術革新辦公室乃至部里相關司局,激起了層層漣漪。
周主任親自將報告副本呈送部黨組主要領導和分管技術的張副局長,並抄送了計劃司、科技司、裝備司等相關部門。
報告的厚重感和其中蘊含的龐大信息量,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視,但也伴隨著截然不同的反響。
最初幾天,是悄無聲息的閱讀和消化期。趙四和小組成員們一邊繼續整理支撐材料,一邊忐忑地等待著外界的反饋。
風暴的征兆,最先從裝備司一位與馬工相熟的副處長那里傳來。那副處長在走廊遇見王永革,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小王,你們革新辦現在手筆夠大的啊?這報告一上來就要動鋼鐵、動機床、動電子元件的根基?胃口不小嘛!”
王永革當時沒品出深意,回來還當笑話講給趙四听。趙四卻皺了皺眉,意識到這絕非玩笑,而是某種質疑的信號。
果然,沒過兩天,在部里一次關于下年度技術措施費安排的預備會上,分歧公開化了。
會議由計劃司主持,裝備司、科技司和革新辦派員參加。議題本是常規的經費盤子分配,但裝備司的一位副司長在發言時,話鋒一轉,提到了革新辦剛提交的報告。
“最近看了份材料,是革新辦搞的,講什麼‘共性基礎技術難題’。”副司長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感,“里面提了不少問題,有些看法也挺新。不過呢,我覺得啊,咱們搞工業建設,還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氣,慢條斯理地繼續說︰“現在各廠礦企業,首要任務是完成國家計劃,保證生產。”
“很多所謂的‘共性難題’,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加強管理、改進操作、小改小革,是可以緩解甚至解決的。動不動就要搞全國性的攻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會不會影響當前的生產秩序?”
他目光掃過會場,最後落在代表革新辦與會的趙四身上︰“尤其是報告里把‘高性能合金鋼’‘精密加工’列為最優先,這牽扯到鞍鋼、一機部下屬各大機床廠的根本工藝路線調整,動作太大。我看,還是要慎重。”
會場氣氛頓時有些凝滯。計劃司的處長低頭記錄,不置可否。科技司的代表推了推眼鏡,欲言又止。
趙四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深吸一口氣,平靜地回應︰“李司長,您的顧慮有道理,保證當前生產是重中之重。但報告里梳理的這些問題,恰恰是影響生產計劃完成和質量提升的深層次障礙。”
他列舉了幾個實例︰“比如,上半年洛拖大型鍛模開裂,導致拖拉機底盤生產延誤半個月;江南廠重型齒輪箱批量返工,影響港口起重機交付;還有前不久406基地的雷達危機…”
“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根源都指向材料、工藝這些基礎環節的薄弱。小改小革能解決一時,但解決不了系統性的風險。”
“我們提出攻關,不是要推翻現有生產,而是要通過突破關鍵技術,為持續、穩定的高質量生產打下更牢固的基礎。這是治本之策。”
裝備司李副司長笑了笑,帶著幾分不以為然︰“小趙同志年輕有為,想法是好的。但治本需要時間,而生產任務不等人啊。再說了,這些問題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甦聯專家在的時候也沒完全解決嘛。咱們是不是先把能抓的抓好?”
這時,科技司的一位老工程師忍不住開口了︰“李司長,我覺得趙明同志的報告很有價值。這些問題確實是卡脖子的問題。甦聯專家撤走了,我們不能一直依賴老底子,必須有自己的長遠打算。現在不抓緊,將來會更被動。”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當前”與“長遠”、“治標”與“治本”的平衡上。裝備司更關注眼下的生產指標和項目交付,而科技司和革新辦則著眼于未來的技術自主和產業升級。
會議不歡而散,沒有定論。但爭論的風聲卻迅速在部機關大樓里傳開。
回到革新辦,氣氛明顯不同了。之前還對趙四小組的工作不甚了解,甚至因馬工等人的閑話而持觀望態度的部分同事,現在看趙四的眼神都多了幾分復雜。有欽佩,有好奇,也有擔憂。
馬工在辦公室里變得異常沉默,但偶爾與趙四目光相接時,那眼神深處卻藏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意味,不是憤怒,更像是某種等待看好戲的冷漠。
王永革氣得在宿舍里直拍桌子︰“這幫老官僚!就知道守著眼前一畝三分地!看不到長遠危機嗎?”
陳繼業則相對冷靜,分析道︰“這不完全是官僚的問題。裝備司負責具體項目推進,壓力大,擔心攻關影響進度是自然的。關鍵是我們的論證要更扎實,要讓他們看到,不解決基礎問題,眼前的進度也難保長久。”
趙四點點頭,陳繼業說到點子上了。他意識到,這份報告觸動的不只是技術路線,更是各部門的職權、資源和責任劃分。阻力不僅來自觀念,更來自利益。
第二天,張副局長的秘書打來電話,叫趙四去他辦公室一趟。
張副局長坐在辦公桌後,面前攤開的正是那份報告。他臉色看不出喜怒,示意趙四坐下。
“報告我仔細看了。”張副局長開門見山,“問題抓得很準,眼光也很長遠。周主任和我都很欣賞你的這份責任心和洞察力。”
趙四靜靜听著,知道“但是”馬上就要來了。
“但是,”張副局長果然話鋒一轉,“你也听到了不同聲音。部里情況復雜,各個司局都有難處。裝備司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麼大範圍的攻關,牽一發而動全身啊。”
他手指敲著報告︰“尤其是這個優先級排序,把鋼鐵和機床放在最前面,動靜太大。有沒有可能,先選擇一兩個影響面相對小、更容易見效的突破口?”
“比如,先把‘環境試驗方法’或者‘潤滑密封’這類標準性的、輔助性的工作搞起來,做出成績,再逐步推進?”
這是明顯的妥協方案,希望減小阻力。
趙四沉吟片刻,恭敬但堅定地回答︰“張局長,我理解您的考慮。輔助性工作確實需要做。但報告之所以將材料和加工列為優先,是因為它們是眾多‘卡脖子’問題的共同根源。”
“好比蓋房子,地基不牢,牆面刷得再漂亮也經不起風雨。先攻克核心難題,才能為其他領域的改進創造根本條件。”
他頓了頓,補充道︰“而且,選擇這些方向,正是因為它們影響面大,一旦突破,帶動的效益也最大,能真正體現攻關的價值。我們可以制定詳細的試點方案,嚴格控制風險,盡量減少對當前生產的干擾。”
張副局長盯著趙四看了幾秒鐘,似乎在權衡。最終,他嘆了口氣︰“道理是這個道理。好吧,專家論證會還是要開的。听听更廣泛的意見。你要做好準備,會上肯定會有更激烈的質疑。”
“是,局長。我會做好充分準備。”趙四起身告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