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粉筆字清單,像一張初步的診斷書,揭示著工業肌體深處潛藏的多處病灶。
接下來的工作,是從診斷轉向開方,評估這些“共性基礎難題”的危害程度、緊迫性,並勾勒出初步的“治療方案”。
趙四將初步梳理出的十幾個大方向,分配給小組每位成員,要求大家分頭深入研讀相關案例報告,提取關鍵數據,進行交叉比對和分析。
他自己則負責最核心、也是最具前瞻性的部分︰結合腦海中那些零散卻至關重要的未來項目信息,對這些難題的戰略重要性和攻關優先級進行判斷。
辦公室里的氣氛變得更加專注。除了紙頁翻動和筆尖書寫的沙沙聲,更多的是沉思後的低聲討論。
“趙工,您看這個‘高性能合金鋼冶金質量’方向,”陳繼業拿著幾份報告過來,眉頭微蹙,“案例非常集中,主要是重型機床主軸、大型軋輥、船用柴油機曲軸等關鍵部件早期疲勞斷裂或磨損超差。”
“根源都指向鋼材純淨度不足(非金屬夾雜物超標)、碳化物分布不均勻、淬透性不穩定。”
趙四接過報告快速瀏覽,點頭道︰“這個問題覆蓋面極廣,從重機、機床到船舶、動力,幾乎是裝備制造業的‘糧食’問題。優先級必須調高。”
他腦海中閃過未來對高可靠性軸承鋼、齒輪鋼的迫切需求,補充道,“重點要關注超高強度軸承鋼的接觸疲勞壽命、齒輪鋼的彎曲疲勞強度和耐沖擊韌性。這關系到未來高速、重載裝備的升級。”
王永革那邊進展也很快,他負責“特大/重載軸承”方向,嗓門依舊洪亮︰“四哥,匯總了礦山機械、軋鋼設備、港口起重機的案例,問題大同小異!”
“基本都是內外圈開裂、滾子破碎、保持架磨損,壽命遠低于設計值。除了軸承本身材料和設計,安裝配合精度、潤滑清潔度、現場維護水平差也是大問題!這玩意兒,牽一發動全身!”
“沒錯,”趙四表示贊同,“軸承是旋轉機械的關節,它的可靠性是系統工程。攻關不能只盯著軸承廠,要從設計選型、配合公差、潤滑系統、狀態監測乃至使用維護規程,進行全鏈條的規範和提高。”
“這個方向,列為‘應用牽引型’攻關,需要主機廠和軸承廠協同。”
他自己重點分析“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案例顯示,高精度齒輪、精密模具、光學鏡片、航空航天精密結構件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難以保證,嚴重依賴老師傅的手藝和少數進口設備。
趙四意識到,這不僅是加工能力問題,更關乎測量、控制、機床精度保持等基礎能力。
他聯想到未來對微電子、精密光學、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需求,將這個方向的戰略重要性標記為“極高”。
他在筆記上寫下初步思路︰“近期以仿制改進現有進口高精度機床為主,重點突破精密主軸、滾珠絲杠、數控系統可靠性;中長期需布局超精密加工工藝(如金剛石車削、研磨)及在線測量技術。”
對于“特種功能材料”,趙四依據電子管廠和雷達基地的經驗,以及未來信息中對電子元器件、半導體、新型發動機材料的提示,將其分為幾個子項。
電子材料(陰極、封裝、基板)、高溫材料(渦輪葉片、燃燒室)、耐腐蝕材料(化工設備、海洋裝備)。他判斷,電子材料和高溫材料的需求將最為迫切。
“環境適應性及加速壽命試驗方法”這個方向,由一位年輕干事初步整理。案例多來自南方濕熱地區、北方高寒地區的裝備故障,以及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軍工產品。
問題在于缺乏科學的加速試驗手段,導致產品環境適應性差,故障率高。
趙四在這個方向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了雷達磁控管因微量硫化物而失效的教訓,意識到隨著裝備越來越復雜、應用環境越來越嚴酷,沒有科學的預測和驗證手段,可靠性就是空中樓閣。
他標注︰“此為基礎支撐技術,需盡快建立我國自己的環境應力篩選、高加速壽命試驗等方法標準,並推廣至關鍵元器件和整機考核。”
分析工作持續了數日。每個人負責的方向逐漸從模糊的概念,變成了附著具體案例、數據支撐和初步判斷的厚厚一疊分析筆記。
趙四將大家的成果匯總,開始進行綜合評估和優先級排序。
他采用了一個簡單的矩陣方法,橫軸是“戰略重要性”(根據對未來重點項目的影響程度判斷),縱軸是“問題緊迫性”(根據當前故障頻次和影響範圍判斷)。
經過反復權衡和討論,一份初步的優先級清單逐漸清晰︰
第一優先級(戰略重要且非常緊迫)︰
高性能合金鋼冶金質量提升(裝備制造業基礎,影響面極廣)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及裝備(制約產業升級和尖端裝備發展)
電子元器件高可靠封裝、散熱及壽命評價(信息化、智能化裝備的核心)
第二優先級(戰略重要或非常緊迫)︰
特大/重載軸承可靠性技術(重大裝備關鍵基礎件)
特種功能材料制備技術(電子、高溫、耐腐蝕等,面向未來需求)
極端工況潤滑與密封技術(影響裝備效率和壽命)
環境適應性及加速壽命試驗方法(可靠性工作的基礎支撐)
第三優先級(需要關注和逐步解決)︰
大型/復雜鑄鍛件控形控性技術
高可靠性連接技術
無損檢測與早期故障診斷技術
……
看著這份凝聚了小組心血和自身前瞻視野的清單,趙四感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這不僅僅是一份問題列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書。
“接下來,”趙四對圍攏過來的組員們說,“我們需要為每個優先方向,特別是第一、第二優先級的,提出初步的攻關路徑建議。”
“包括︰主要攻關內容、可能的技術路線、建議牽頭單位或協作體系、預計所需的基礎條件和大致時間節點。這需要我們查閱更多資料,甚至咨詢一些領域內的專家。”
王永革搓了搓手︰“這活兒越來越有勁了!感覺咱們像是在畫一張大戰的作戰地圖!”
陳繼業推了推眼鏡,嚴謹地說︰“是的,這份報告一旦成型,可能會成為部里乃至更高層面制定技術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判斷、每一條建議,都有充分的依據。”
趙四點點頭︰“責任重大。大家繼續努力,我們爭取在一周內,完成這份《國家重大裝備共性基礎技術難題及攻關建議》的初稿。”
窗外,天色漸暗,但辦公室里的燈光依然亮著。五個身影伏在案頭,繼續在紙堆和思緒中,為共和國工業的未來,勾勒著更加清晰和堅實的輪廓。藍圖上的線條,正一條條變得具體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