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還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
“鄭局長,各位專家,如果說華國經濟是一輛高速行駛的賽車,那麼,投資和出口,就是我們過去一直猛踩的油門,讓我們跑得很快。”
“而你們提出的新基建,則是為這輛賽車換上了一個更強勁的發動機,這非常重要。”
“但我們認為,比發動機更重要的,是這輛車的底盤,也就是社會保障體系。”
“一個沒有穩固底盤的賽車,油門踩得越猛,發動機越強勁,翻車風險就越大。”
“只有當我們擁有一個堅如磐石的底盤,能夠應對任何顛簸和沖擊時,我們的賽車手,也就是十四億人民,才敢真正放心地去踩油門,去享受風馳電掣的速度與激情。”
這個底盤論,形象而深刻,瞬間就抓住了在場所有人的耳朵。
鄭學斌臉上的表情,已經從最初的輕視,變成了凝重。
對方沒有用任何復雜經濟學模型來反駁他,但對方提出的這個邏輯,他卻無法反駁。
因為對方站的維度,比他更高。
他談的是“術”,是經濟增長的技術路徑。
而對方談的是“道”,是經濟增長的社會根基和最終目的。
高健的發言還在繼續。
他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在產業升級中建立社會緩沖墊,如何通過財稅改革構建“橄欖型”社會。
他的每一句話,都直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痛點,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政治智慧。
當高健結束發言,再次向眾人鞠躬時,會議室里,響起了熱烈掌聲。
這一次,是發自真心的。
經濟局那幾位年輕博士,看著高健的眼神,也帶上了幾分贊同和敬意。
對方的理論,深深地植根于華國土壤,充滿了東方式的系統思維和辯證智慧。
鄭學斌沉默了良久,終于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真誠探討︰
“高健同志,你的這個‘底盤論’,讓我深受啟發,我承認,我們之前的方案,確實更多地考慮了經濟效率,對社會層面的考量,有所不足。”
“我建議,我們兩個局的方案,不要再分彼此,而是應該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一個既有強大發動機,又有穩固底盤的最終方案。”
一場原本可能火星撞地球的交鋒,就這樣,在高健精彩發言下,化為了一次成功的思想統一。
周海坐在主位上,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的目光,不著痕跡地掃了一眼角落里那個從始至終一言不發,只是默默記錄的年輕人。
高健這份報告是怎麼來的,林南東自然跟他說過了。
陳捷感受到了主任目光,抬起頭,與周海對視了一眼,然後,又迅速低下頭,繼續在筆記本上書寫著。
周海心中暗暗點頭。
……
聯合課題組的第二次踫頭會,在一種詭異的和諧氛圍中落下帷幕。
高健的底盤論,精準剖開了經濟局那份技術報告華麗外表下,對社會現實的漠視。
而他提出的“橄欖型社會”構想,更是為整個課題,提供了一個閃耀著人本主義光輝和政治智慧的全新方向。
經濟局副局長鄭學斌雖然在氣勢上被壓了一頭,但畢竟是專業出身,立刻就意識到了高健這套理論的巨大價值。
他非但沒有惱怒,反而主動提出兩個局的方案應該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份既有強勁發動機又有穩固底盤的最終報告。
一場原本可能演變為部門意氣之爭的會議,就這樣被化解于無形。
會議結束後,高健被經濟局的幾位專家團團圍住,興奮地探討著各種技術細節。
他成了全場焦點,享受著遲來的高光時刻,臉上洋溢著一種他自己都未曾察覺的自信光彩。
林南東走到陳捷身邊,看著他筆記本上那份工整詳盡的會議紀要,低聲笑道︰
“感覺怎麼樣?看著自己的思想,從別人嘴里說出來,還大獲成功,是不是別有一番滋味?”
陳捷抬起頭,臉上露出一個干淨笑容︰
“林處,您說什麼呢,我就是個做記錄的,今天全是高科的功勞,他講得太精彩了。”
林南東看著陳捷這副天真無邪的模樣,笑著搖了搖頭,沒再多說。
……
這次會議的成功,讓綜合局在整個課題組中,徹底掌握了主導權。
後續工作異常順利,經濟局那邊也放下了身段,全力配合,提供各種數據模型支持。
一個月後,一份名為《關于以構建“橄欖型”社會為目標,統籌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若干建議》的高質量報告,被正式呈報上去。
報告在更高層級會議上,引發了巨大反響,其核心思想,更是被吸納進了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基調之中。
雖然報告上署名的,依舊是周海、鄭學斌、林南東等人,但高健這個名字,也第一次出現在了如此重要文件的執筆人名單末尾。
而陳捷,則像一顆投入深海的石子,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他依舊是那個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默默整理資料、打水掃地的見習科員。
……
秋意漸濃,京城的空氣中開始帶上了一絲涼意。
就在陳捷以為自己可以安安穩穩地度過見習期時,新任務,再次不期而至。
這一次,任務不再是寫報告,而是調研。
“同志們,手頭工作都先放一放。”
這天上午,周海親自來到了文稿二處的辦公室,表情嚴肅。
辦公室里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抬起了頭。
“剛剛接到上面的通知,”周海目光掃過眾人,“為了更準確地掌握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中,地方上遇到的實際困難和真實情況,研究室決定,組織一個精干的調研小組,立刻奔赴東北,進行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
東北!
這兩個字一出,辦公室里幾個老同志的眉頭,都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
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這個國家最驕傲的所在。
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那里的輝煌早已褪色,只留下龐大、步履維艱的國有企業,數以百萬計的下崗工人,還有沉重歷史包袱和轉型陣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