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科舉是什麼?”
    大秦,始皇還停留在李遵頊和劉秀考試這一個過程上。
    對他而言,這是一個較為陌生事物。
    “陛下,依臣之見,科舉恰似稷下學宮招收弟子。學子們需通過層層考核,方能踏入這知識的殿堂,潛心學習。”李斯聞言,微微躬身,思緒迅速回溯到自己在稷下學宮求學的歲月。
    “至于狀元,應是考核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是眾人中的魁首。”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官辦的高等學府,匯聚天下賢才,學術氛圍濃厚,影響力輻射四方,李斯師從荀子,也是有過上學經歷的。
    “臣曾于稷下學宮研習,老師們常以各類考題,考驗弟子們的學識與才思,眾人在答題中一較高下,分出優劣。”
    李斯回憶著過往,試圖用始皇熟悉的事物來闡釋科舉的本質。
    “原來如此。”
    秦始皇若有所思,眼眸緊緊盯著天幕,努力消化著這些信息︰“這般說來,這劉秀與李遵頊,都曾于類似稷下學宮之處,刻苦鑽研,提升自我,而後憑借所學,登上皇位。而後世之人,竟是以這科舉考試,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高低?”
    “不僅如此,陛下。他們似是通過科舉考核,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堪當大任,甚至將考核成績,作為治國治軍的重要標準。”
    李斯見始皇似乎有所領悟,趕忙補充道︰“就如那李遵頊,憑借考核第一的佳績,向皇帝證明了自己的才能,進而掌握軍權。”
    “後續,又發動政變,登上皇位。看來,後世是以此法選拔官員。”
    “選拔官員?”
    秦始皇看向大秦的文武百官,對于科舉選官之法,他並未表現出太多驚喜。
    此時的大秦,人才儲備極為充裕,六國舊臣中有不少能臣志士,大秦軍功集團更是猛將如雲,在他看來,暫時無需依靠科舉來選拔官員。
    ……
    “不是……”
    “他朱由校好歹是皇帝!”
    “怎麼能成不學無術的典型?”
    大明,洪武朝堂。
    林嘯這個先揚後抑,將朱由校放在了學習不好的典型一出,朱元璋他們就有些臉紅坐蠟了。
    “咱設置的大本堂呢!”
    朱元璋有種家長式的惱火,拳頭又硬了︰“不可能朱棣那家伙,登基後廢除了吧?”
    沒讀過書的朱元璋,知道讀書重要性,所以對後代的學習抓得比誰都要緊,還特地在皇宮設置了皇子讀書的專門大本堂,現在出了朱由校這個反面典型,讓他對朱棣更加惱火了。
    “不是,什麼情況?”
    “朱由校學習不好?他好歹是皇帝,怎麼會丟臉丟到後世呢?”
    永樂朝,朱棣也有些坐不住。
    ……
    “朱由校,這個皇帝誰能說出他的外號?”
    課堂上,林嘯沒直接爆破朱由校,而是再度期待的看向其他同學。
    “老師,就別賣關子了!誰不知道,朱由校是著名的木匠皇帝,文盲皇帝!歷朝歷代,就他學習最不好了!”朱小章毫不客氣戳穿了林嘯的故弄玄虛。
    “朱小章,就你懂得多,讓其他同學表現一下啊。”林嘯瞪了朱小章一眼。
    “好了!”
    林嘯回歸話題,調出了朱由校有關知識背景︰“就是朱小章說的!朱由校比較出名的一點,就是他在當皇帝之余,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木匠!然後,大家記住他記三點就行了!”
    “其一,他堪稱木匠皇帝,在位七年,近乎六年半的時間都沉迷于木匠活,其制作的家具,工藝精湛,備受歡迎。”
    “其二,他是明朝倒數第二個皇帝,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正是他的親弟弟。”
    “其三,他身邊有個臭名昭著的太監魏忠賢,號稱九千歲,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至于文盲皇帝,雖不算他的獨特標簽,但也廣為人知。《明朝那些事》中記載,他身為皇帝,竟大字不識,大臣們彈劾魏忠賢的奏折,都得由同樣目不識丁的魏忠賢念給他听,最終魏忠賢也未受到懲處,由此可見,這位木匠皇帝的學識是何等淺薄。”
    伴隨著林嘯的介紹,有關朱由校身上最顯著的四個特點出來了。
    然後,這一個個特點,就宛如刀子一樣,扎在朱元璋、朱棣的心頭。
    “什麼?”
    “皇帝不好好當,去做木匠活!?”
    “還不認字!然後還有一個太監,九千歲!?”
    “我大明,就是這麼亡的?”
    “咱怎麼有這麼丟臉的子孫後代?”
    朱元璋怒目圓睜,死死盯著天幕中朱由校的畫面,猶如一頭暴怒的猛虎,渾身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殺氣,雙手不停地在周圍尋找鞭子,恨不得穿越時空,狠狠教訓這個不爭氣的子孫,顯然朱由校的種種行徑,徹底挑戰了他的底線。
    “這……好像元順帝啊!”
    朱標則是嘴角抽動,想到了擁有同樣愛好的人︰“元順帝妥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