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此時登時怒起,正要率軍沖鋒,忽然听到身後馬蹄聲由遠即近,回頭一看,卻是趙雲,公孫瓚不由滿臉防備︰
“子龍,怎麼了?”
趙雲道︰
“將軍,前面是袁紹的王牌部隊麴義的先登營,戰力極是彪悍,實力猶在顏良、文丑的大戟士之上。先登死士各個箭術超凡,猶善連珠箭。麴義更是了得,可連射十連珠,將軍不可輕動。”
公孫瓚聞言點了點頭︰
“你先退下吧,某自有安排!”
看著趙雲離去,公孫瓚方呼出口氣,他真擔心方才趙雲會爆起擊殺自己。听了趙雲的話,公孫瓚有些猶豫。
正此時,腦海中忽然響起師父的話︰你學了我這白馬兵,就要接受宿命之戰。
這一句話自腦海中跳出的極是突兀,讓公孫瓚不由一怔,又看了眼前方不斷躍起擊殺騎手的先登死士,一種宿命感在心底生騰。
騎兵對步卒,任步兵再凶悍,也絕無可能擊退騎兵,公孫瓚眸光微眯,揚起長槍︰
“為了死去的弟兄們!全軍沖鋒!”
一片雪白快速向袁紹軍陣呼嘯而去,幾陣箭雨過後,成片袁軍倒下,白馬從義已突進至五十米遠。大盾軍自兩冀快速沖出,攔在先登營前,意圖結陣抵抗輕騎突刺。但已然來不急了,騎兵沖勢極快,大盾軍被前軍沖勢撞飛,眨眼前,先登營便進入視野︰但見一片黑袍伏在地上,場面極是詭異。
突然,一道道箭矢自地面激射而出,專射馬眼,只片刻功夫,白馬從義便亂了陣腳。前排先登死士紛紛躍起,揮刀砍斷馬腿,雙方短兵相接,展開激戰,白馬從義攻勢驟減。
公孫瓚只看見白馬騎士成片成片地倒下,不由得心驚。似這般絞殺,用不多時,自己的家底就得拼光。要知道,公孫瓚能在北方快速崛起,與這三千白馬兵的驍勇彪悍密不可分,畢竟幽州多騎兵,但能抵擋白馬義從的幾乎沒有。
公孫瓚一陣心疼,揮手道︰
“撤退!”
麴義的先登死士紛紛躍上馬向公孫瓚沖去,箭雨呼嘯,緊接著,便是先登死士餃尾追殺。倉皇逃遁地白馬從義被殺了措手不及,又折了大半。
——
袁紹遠遠看去,笑道︰
“都說白馬從義是北方第一騎兵,為今之見,也不過如此。”
一眾將校無不點頭附和。
先登死士正沖殺間,忽見白馬從義中一將逆行殺出,正是趙雲。趙雲一個沖殺便誅殺十余名先登死士,長槍直刺向麴義。麴義大驚,剛欲召回八百鷹兵結成陣勢,卻不料對方長槍寒芒已刺入自己眉心。
沒了陣心,先登死士威力登時大減。
鞠義一死,再無先登。
袁紹對此頗不以為然,屢換戰將,但先登營再難諦造輝煌。
——
鄭倫眼見麴義打敗了公孫瓚的三千白馬兵,不由面露喜色,陳奇則面色沮喪,忽見麴義被人斬了,登時喜上眉梢︰
”鄭賢弟,你這徒弟不禁打,哈哈...”
鄭倫見自己弟子死了,登時怒起,勉強一笑︰
”雖是如此,但是我徒弟的八百鷹兵卻是滅了你徒弟的三千白馬兵,你總該認吧?”
陳奇聞言笑道︰
”笑到最後才是真的笑,雖然我徒弟的三千白馬兵不如你,卻要了你徒弟的命,只怪學藝不精,未得鄭兄真本事。”
鄭倫為之氣結︰
”這又不是你的徒弟殺的我徒弟,你興奮個什麼勁?”
鄭倫越想越氣︰
“我倒要看看這小兔崽子有什麼本事竟敢殺我愛徒...”
說著就要起身,陳奇見鄭倫要出手,哼了兩聲道︰
”鄭兄莫要以大欺小,何必因此平添因果?”
”怎麼?你還想和我比試不成?”
兩人神通相近,在天宮便互不服氣,要斗個勝負。
陳奇見這鄭倫被激怒,笑道︰
”我倒不怕你,不過你我都在天庭為將,莫要因此事傷了和氣,不若你我再賭一場。”
鄭倫聞言道︰
”怕你不成,你說怎麼比?”
陳奇想了想,對這鄭倫耳語一番,鄭倫拍手道︰
”好,就這麼定了。”
——
公孫瓚回頭望去,但見趙雲率後軍竟殺潰了先登營,借勢朝袁紹陣中沖去,不由精神一震,猶豫了一下忙率剩余數百白馬義沖殺回去。
眨眼間,公孫瓚軍便沖破袁紹軍中軍,兵鋒直逼袁紹後軍。
袁紹陣中一陣慌亂,袁紹仍是滿臉傲然立在後軍陣前,只是面色陰沉了幾分,他實在沒想到白馬從義竟如此驍勇。
公孫瓚騎兵幾個沖刺便已突破中軍,千軍萬馬裹挾雷霆之勢沖向袁紹後軍。
一干眾將紛紛抽出腰間配劍攔在袁紹身前護主,但眨眼間,趙雲已經突至後軍,隔著人牆都已經能看清袁紹的面部表情。
袁紹身邊謀士田豐道︰
"主公,先退進夾牆吧?“
袁紹聞言滿臉傲然︰
“大丈夫馬革裹尸,怎可躲進夾牆當中?”
說罷,抽出手中蛟龍劍,登時寒芒閃閃,周身親衛精神為之一震。
袁紹畢竟是聞太師下凡,雖然沒開天眼,但仗著手中的九天神兵,直迫趙雲眾人。趙雲攻勢立時受阻,再難寸進,知道袁紹不可力敵,只得引兵朝後退去。正逢顏良、文丑引軍回援,三面夾擊,立時陷入困境。
幸好趙雲、白馬從義驍勇,竟殺破重圍。袁紹又親自引兵追趕,雙方又是一場廝殺。直殺至界橋之上,雙方在界橋陷入苦戰,你爭我奪。
正在此時,只見戰場之上煙塵驟起,斜刺里猛然殺出一枝生力軍。為首三將,威風凜凜,如凶神惡煞一般席卷而來。三人所過之處,袁軍如潮水般退散,竟無人敢攖其鋒。
袁紹定楮一看,這三人不是旁人,正是虎牢關前大戰呂布的劉關張三兄弟。他深知這三人之勇,哪敢力敵?當即下令撤軍。
劉備三人也不追趕,撥馬回見公孫瓚。
原來是劉備兄弟听說公孫瓚與袁紹于界橋交戰,特來助陣,才有了方才的一幕。公孫瓚自是感激不盡,當即將趙雲引見給劉備。
劉備見了趙雲登時相談甚歡。
自此,公孫瓚與袁紹便在磐河界橋對饝。
——
此事傳至京城,李儒得到消息後大喜,立刻去見董卓︰
”太師,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廝殺,我們不妨假以天子之召前往調和,兩人必會感激。”
李儒此計不可謂不毒,其一借機拉攏人心,其二則可進一步分裂諸侯。袁紹與公孫瓚此時都陷入苦境,進退不得,正需要個台階,而一旦二人借此台階退兵,其他諸侯定會認為二人已然歸順了董卓。
董卓自是會意,立刻派人前去磐河調停,二人果然如李儒所料應了天子之命退兵。
公孫瓚與袁紹各自退兵,劉備三人則引人馬回歸平原。
臨別之時,劉備與趙雲甚是不舍,趙雲嘆息道︰
”本以為公孫瓚是一英雄,以今所見,也不過是袁紹之輩。”
劉備拍了拍趙雲的肩頭道︰
”暫且在此安身,他日再做打算。”
說罷,二人依依惜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