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問的小心翼翼。
夏雨柔︰厚顏無恥!
蔡芬有些看不下去了,“不說離過年還早著呢,就是你倆的口糧都是個問題。”
“現在大家都定量,本身勉強混個水飽,要是再添兩張嘴,他們家怎麼活?”
“最最主要的是︰你們住哪?家屬院就別想了,你們又不是家屬。”
夏雨柔都要為嬸子鼓掌了。
說的太好了,太到位了。
“嬸子說的對,姨姨你不會我搶吃的吧?”
她一臉天真的問道。
柳琴暗恨,這個賠錢貨真難纏,當初沒除掉她,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柳雪︰“姐姐,你不歡迎我們嗎?我吃的很少的。”
她一臉落寞的看向顧媛。
她們家那麼有錢,又不是養不起。
別說多養兩人了,就是多養20人也是可以的。
顧媛︰她還真不好接話。
要是在海城,自己接濟就接濟了,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有心也無力。
總不能一直買高價糧吃,這樣要是被人舉報了,還得了。
夏雨柔︰“小雪,你怎麼不懂事呢?這不是讓我媽為難嗎?糧食份額都是定量的,你吃的再少也要從我們牙縫里省。”
“我爸爸每天訓練很辛苦的,哪能吃不飽飯?”
“你們別再固執了,回家去吧!”
她就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像個狗皮膏藥似的,非得扒著他們家不放,自己家究竟有什麼可圖的?
到現在都沒想明白。
書中也沒有提這茬呀!
看來是隱藏劇情!
不,可以說現在這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是單純的是紙片人,應該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才對。
柳琴差一點沒有維持住偽善的面容。
這個小畜生自從落水之後怎麼就變得伶牙俐齒了?
腦袋千回百轉,最後搖了搖頭,就算知道是自己故意將她撞到水里的又能怎樣?
小孩子說的話誰會信?
這時候歐嫂子打破了她們的談話。
“你們別顧著聊天了,先吃飯。”
蔡芬把自己攤的餅拿了出來,放到桌上。
柳家母女看到這麼簡單的吃食,臉上滿是失望。
這段時間,就沒吃過一頓舒心的飯菜,沒想到這里更艱苦。
她們忘記了火車上的遭遇,要不是憑著母女倆扮可憐好心人搭把手也不會那麼滋潤。
忘記了這個年代的貧窮,很多人都吃不飽飯,以稀粥野菜充饑。
就連如今家屬院里也還有好多家里都不能敞開肚皮吃飯。
大多數人的津貼不僅要養自己的小家,還得照顧老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
油餅子在這里算是頂好的食物了。
歐嫂看到兩人同樣的嫌棄之色就變了臉色。
這麼好的食物,她們還嫌棄上了,那平時吃的啥?難道是山珍海味嗎?
兩人是資本家後代無疑了。
白瞎了這些食物,要是自家幾個臭小子絕對狼吞虎咽,爭著搶著吃。
一想到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歐嫂子就滿滿的憂傷。
等她們吃完了,蔡芬與夏雨柔連推帶拉的把顧媛帶回了家屬院。
臨走時顧媛還不忘說︰“琴琴,吃好你們好好的休息一下,明早我再來。”
柳琴看著她們遠去的身影,氣得波濤洶涌。
眼神如淬了毒似的緊盯著幾人。
就連小小的女主也用那怨恨仇視的目光看著她們。
她覺得這一切不應該是這樣的。
可又說不上來哪里不對勁?
回到家中的夏雨柔四處搗鼓,她在想著用什麼樣的藥材代替父母突然之間變成大力士。
想來想去也沒想到什麼好辦法,只能從空間拿出一根大人參。
用刀切下一半,放在瓦罐里在爐上煮,又加了一塊靈芝進去。
行,完美就這樣吧!
她一個六歲的小孩,藥材也不能放多了,要不然父母也不敢吃。
到時候就歸功藥材藥性好!
懷疑又能怎樣?
夏振軒剛踏進家里,就聞到了濃郁的人參味。
他挑了挑眉,哪來的人參。
夏雨柔見父親回來,露出了一個大大的笑臉,飛奔著向他跑去抱住大腿,揚起小腦袋賣萌。
“爸爸爸爸,您回來了,我給你煮了生參茶,快來嘗嘗。”
夏振軒詫異地看向閨女,她仰著脖子得意洋洋之色映入眼簾。
小嘴叭叭不停,很是好笑。
看著這麼可愛的小閨女,他那顆硬漢子的心軟的一塌糊涂。
一把抱了起來,“我閨女真孝順。”
“我也愛爸爸,爸爸可不可以不要喜歡別人家的孩子?”
她雙手圈住父親的脖頸,撒嬌的問道。
她不知道身為工具人遇到女主會不會自動降智?
真有那一天,她也不怕。
在背後黑手還沒有浮出水面之際,她還不想讓柳琴死。
至于女主,還得試探一下,別有什麼光環之類的,殺不死。
她就搞不明白了,舉報信都寫了,還能讓兩人逃了。
都是些什麼事呀!
夏振軒見閨女一臉思索的模樣,就非常好笑,捏了捏的她的鼻子。
“除了你,你看爸爸我抱過誰,別人的孩子自有人去疼,我呀,肯定喜歡自家的閨女。”
他又不是犯賤,自己的孩子不疼去疼別人家。
“爸爸,那個把我推下水的壞姨姨來了,還把那個和我同歲的閨女也帶來投奔媽媽了。”
“我不喜歡她們,她們看我的眼神好可怕,她們還要搶我的玉佩。”
夏振軒的臉一下就冷了,作為軍人,他從女兒簡短的話語中窺探出莫大的陰謀。
小孩子是最不會說謊的生物。
別跟他說是什麼意外落水,那是不存在的。
敢覬覦閨女的寶貝,就不是什麼好鳥。
他為了寬閨女那顆不安的心,小聲地說道︰“誰都不能替代你在爸爸心目中的地位,咱家可不收來歷不明之人。”
夏雨柔非常開心,“爸爸,她們想賴在咱家,被我給攆出去了。”
“乖女兒真棒!”
夏振軒親了閨女一口。
夏雨柔被胡子扎的小臉癢癢直躲閃。
肉嘟嘟的小手把父親的嘴巴捂住,掙扎著要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