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老師,三十七毫米,單管高射炮,試炮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是否開始試炮,請指示。”
陳常在對于學生的報告,並沒有馬上回復。
而是轉過身,對站在他身邊的,那個身材高大的領導,敬禮報告道︰
“報告領導,試炮工作準備完畢,是否開始試炮,請領導指示。”
“試試吧,我也早想看看這個大家伙的威力了。
要是它真的成功了,那我們的腦袋上,就能少被敵人拉幾個糞蛋蛋嘍。”
“是,準備開始試炮。”
陳常在接受了領導的命令後,轉身在對他的學生敬禮後,說道︰“現在我命令,試射三十七毫米高射炮工作,正式開始。
問︰落彈地區是否清空。
高空熱氣球是否準備完全。
全炮是否檢查完畢。”
“報告老師,預計落彈地區人員已經清空。
高空熱氣球已經準備完畢。
三十七毫米高射炮,已經按檢查要求檢查完畢,沒有故障。
再次請示,是否可以試炮。”
“可以試炮。”陳常在大聲回道。
“是,試炮工作現在開始。”他的學生在回完話後,立即轉身跑步,向離他不遠的試炮指揮台跑去。
那里有兩部手搖式電話。
他在傳達完命令之後,指揮台立即搖動了其中的一部電話。
電話接通後。
指揮人員對著電話喊道︰“試炮工作開始,熱氣球開始放飛。
注意記錄放飛高度。
隨時記錄風力風向。”
在得到了對面的回答後。
指揮台掛上了電話。
又搖動了另一部電話。
接通後,指揮台對著電話喊道︰“試炮工作開始。
熱氣球已經開始放飛。
地面監控注意觀察。”
在听到對面確認後,指揮台掛上電話。
然後跑步向著領導和陳常在,他們這些人所在的地方跑了過來。
在得到了命令回復後。
諸位領導和陳常在他們這一大幫人,都拿起來了自己的望遠鏡。
開始看向了遠處試炮場上的那門37毫米高射炮。
和更遠的地方,正在快速升起的三個五米直徑的熱氣球。
這次之所以沒有用氫氣球,主要是因為,氫氣在現在橡膠涂層的氣球內會逃逸。
上次做高射機槍測試的時候,那個氫氣球雖然勉強達到了要求。
但是這次要求的高度更高。
所以氫氣球已經無法承擔任務了。
只能弄出來無人熱氣球。
這就是在吊籃里加了一個,有著高壓氧氣噴嘴助燃的,高壓煤油噴燈。
至少在五千米的高空它都不會熄滅。
氧氣的提取,現在已經不是什麼不可企及的大問題了。
化學實驗室,早就可以通過化學制氧法制造氧氣了。
只是這種制氧效率太低,後世一般都用于保健吸氧上。
而機械制氧,如果想要達到工業化制氧效率,那需要的設備就非常復雜了。
至少現在,陳常在還沒有那個精力去研究它。
現在只要醫用的氧氣能夠保證,就可以了。
隨著球身刷成了橘紅色的熱氣球快速升空。
地面三七高炮炮位的觀測手,開始校準那個放置在被綁縛固定在自己身上的,支架托上的對空一米測距機。
不斷的跟蹤著遠處天空中不斷上升的目標,並不斷的報出目標方位。
這個對空一米測距機,是陳常在仿制後世,國產五八式對空一米測距機。
如果有人看過防空部隊老紀錄片。
就會看到,在防空炮陣地上,總有一個舉著一個大橫管子的人。
那個人就是觀測手。
可是為了弄出來這玩意,可是讓陳常在手下的整個精密設備和模具廠,傷透了腦筋。
他們從剛剛成立,開始加工柴油機高壓泵柱塞和噴油嘴的時候。
陳常在就給他們下了一個任務。
那就是做出來高倍望遠鏡、瞄準鏡,炮隊鏡和一米對空測距機上面的目鏡和物鏡,以及折射鏡片。
而想要做出來這些光學儀器,首先就得先燒出來高透光率的玻璃。
可想要燒出來玻璃簡單,但是想要燒出來高透光率的玻璃可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那就像是一塊鐵和一塊黃金的區別。
想要制成這樣的鏡片難度極大。
這里面從選料,到配比,到燒制工藝,再到最後的澆鑄、磨制。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道難關。
而陳常在對于這種高透光率的玻璃制造,也只是知道個大概。
你要是讓他去燒,那累死他,他也燒不出來。
就像是對他各個實驗室的學生們一樣。
他知道的,專業的,他可以盡可能的去教授他們,自己知道並理解的知識。
如果踫到了自己的知識盲點,或是自己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科目。
他也只能把他知道的一些大概的理論和過程,給他的學生們講出來。
至于剩下的,就得需要他的學生們,和那些有經驗的老師傅們去慢慢的摸索了。
比如就是這幾個簡單的鏡片。
如果你想要看的更遠,更清晰。
看到的東西不走形,不移位。
那麼你就得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想辦法去除玻璃中的雜質,讓這塊玻璃變得更純淨,更清晰。
這樣你才能看的更遠,瞄的更準。
而這里面除了精密設備廠自己的人之外,化學實驗室的人也得去幫忙。
因為鏡面上刻度的蝕刻和上色,還需要他們來攻關。
雖然用堅硬的刀片也能刻出來刻度,但那種刻度任何一個人看過之後,都會眼暈。
至于鏡面的磨制,在現在來說,那就是絕對的手藝活了。
這些都是吳師傅他們這些當年做眼鏡,做寶石首飾,跟著師傅吃了多少的苦,才從師傅那里學來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整個精密設備廠,幾乎所有的工人和技術人員,都是吳師傅和孫師傅他們的徒子徒孫。
這里面有男人也有女人,而且對于磨制工藝,這種需要極大耐心和細心的工作。
女同志還是佔了大多數的。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當初陳常在,對吳師傅和孫師傅說的那句話。
“這雙手,是偉大的。”
就算是在整個精密設備廠的努力之下,也就是在前些天才拿出來了這個一米測距機。
上次高射機槍試槍都沒趕上它。
但是現在望遠鏡,和精準步槍的狙擊瞄準鏡,倒是開始生產出來了一些。
已經開始裝備部隊了。
隨著觀測手,不斷的報出距離和坐標,那門被支腿支撐起來的三十七毫米單管高射炮。
也在不斷的轉動調整著炮管的指向。
左右兩個方向機和高低機的操作員,不斷的搖動著手中的婫柄。
供彈手早就已經把一個五發彈夾插入到了供彈倉。
二號、三號供彈手,也在自己的戰位,隨時輸送彈藥。
這時主射手則是全神貫注的盯著高炮瞄準環中,極遠處空中的那個小亮點。
而始終站在炮位下邊的炮班班長,也是在听著觀測手報出的每一個數據。
他要在目標到達指定高度的時候,下達開火命令。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
觀測員喊出了最後的數據︰“目標正北方、高度三千,斜距三千三,高低加一,風偏左二。
目標穩定,可以發射。”
听到了觀測手最後的報告。
炮班班長,立即把手中的小紅旗用力的揮動了下去。
口中大喊著︰“開火”
隨著命令下達。
一陣陣震耳欲聾的,砰砰砰的高射炮聲,就在所有人的耳邊響起。
這個雖然是第一次開炮,但卻是從全軍中,挑選出來的最好的炮兵班組,已經模擬訓練了三個多月了。
後來又用高射機槍,模擬高射炮進行實彈訓練的,高射炮班組的戰士們。
就像是一台機器上互相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嚴密的配合著。
在用了兩個彈夾之後,觀測手報告“一號目標消失。”
再隨著幾聲炮響。
觀測手再次報告“二號目標消失,三號目標消失。
目標全部消失,我們全部命中了。”
當陳常在和前來觀看的領導們的望遠鏡中。
那三個在空中飄蕩的熱氣球,就像是煙花一樣,炸裂墜地之時,所有人都放下了望遠鏡。
如雷般的掌聲不斷的響了起來。
領導這時對著陳常在說道︰“恭喜你啊常在,你們終于鍛造出來了這根,可以撕裂天空的長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