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辦公桌上。
林窈剛放下包,老秦就抱著一疊材料快步走過來,鏡片後的眼楮閃著興奮的光︰“小林,來得正好!昨天調研的數據初步整理出來了,你來看看這個趨勢——”
林窈接過資料,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紙張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圖表,清晰地呈現了兩家企業在數據應用上的顯著差異。一家企業通過數據協同實現了供應鏈響應速度提升40%,另一家卻因數據壁壘導致庫存周轉率下降了15%。
她用指尖輕點著數據折線圖的拐點︰“秦老師,您看這兩條曲線的分岔點,正好對應著他們引入數據平台的第三個月。”
說著在筆記本上標記出幾個關鍵節點,“我覺得可以引入‘數據協同效率’作為新指標,用投入產出比來衡量企業數據化的實際效益。”
老秦推了推眼鏡,湊近細看︰“這個思路不錯。但要注意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尤其是中小企業,數據沉澱可能不完整,直接對比容易失真。”
“我們可以分層抽樣,”林窈的筆尖在紙上輕輕劃動,“按行業和規模分組,再結合昨天的訪談內容做交叉驗證。比如那家新材料企業提到,他們最初三個月的數據整合成本高達200萬,這個數字就很能說明問題。”
“好,就按這個方向先做初步測算。”老秦滿意地點頭,“下午我們把老王他們也請來,一起討論下這個指標的構建邏輯。”
上午十點,林窈去茶水間沖咖啡時,張巧湊過來遞給她一杯拿鐵︰“窈窈,听說你們昨天去調研了?有沒有遇到什麼有意思的事?”
林窈接過咖啡道謝,倚在料理台邊簡單分享了企業提到的案例︰“有家企業的經歷特別典型——他們花大價錢引進了智能管理系統,但因為生產線和財務系統用的不是同一套標準,導致數據要在三個系統間手動轉換,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張巧听得咋舌︰“這些企業遇到的問題,比我們寫報告時想象的復雜多了!”
“是啊,”林窈輕輕攪動著咖啡,“這就是做實地調研的意義吧。紙上談兵永遠發現不了真問題,就像那家企業,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管理架構需要調整。”
與此同時,市委會議室里正在召開經濟運行分析會。
周硯深坐在主位,听著發改部門的匯報,突然抬手打斷︰“等一下。你剛才說新興產業園區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這個數據是怎麼統計的?”
匯報的副局長連忙解釋︰“是按照入園企業上報的合計……”
“把統計範圍說清楚,”周硯深的指尖在報表上輕輕一點,“是實際到位資金,還是簽約金額?是否包含了重復計算的基建投入?我要看到分行業的明細數據。”
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發改局長立即回應︰“書記,我們馬上重新核實,下午下班前提交細分數據。”
“不用等到下班,”周硯深看了眼手表,“三點前我要看到準確數據。另外,這個增速與用電量、稅收增幅明顯不匹配,請經信局和稅務局同步做個交叉比對。”
他轉向經信局負責人︰“上周調研的那家智能裝備企業,反映的專利轉化堵點,你們跟進方案出來沒有?”
“已經初步擬定三條措施……”經信局長立即匯報。
“措施要具體到時間節點和責任人,”周硯深語氣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周五前我要看到企業反饋。”
會議在高效節奏中繼續。
散會後,秘書長低聲感嘆︰“書記每次都能精準抓住數據背後的關鍵問題。”
周硯深一邊整理文件一邊說︰“經濟工作最怕的就是數據失真。告訴各部門,報上來的數據必須經得起三方驗證。”
他回到辦公室,看著林窈昨天發來的調研照片——那是她在企業車間記錄數據時的一個側影,陽光透過窗戶在她專注的側臉上投下淡淡光暈。
周硯深的目光在那張照片上停留片刻,唇角微微揚起,隨即又投入到下一場會議的準備中。
兩條平行線在各自的軌道上疾馳,一個在數據海洋中探尋真相,一個在宏觀決策中把握方向,卻都在為同一座城市的發展注入著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