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疏搬家這一天,李冬也來了,他趕來了一輛騾車。
邱家沒有什麼東西,兩張簡易的床,幾個桶子,還有零零散散的一些雜物,一輛騾車全部裝完了。
李冬還特意做了兩個舒服的坐墊,把團子和靜兒抱了上去,準備和雜物一起拉著他們去鎮子上。
團子和靜兒高興的不得了,兩張臉就像兩朵盛開的花朵。
團子臉肥膚白,像個送財童子。靜兒瘦弱,但乖巧,像個侍童。靜兒完全把團子當成了小弟弟,把他攏進自己懷里︰“團子弟弟不怕,我扶著你。”
喬疏對在收拾最後一波東西的方四娘說道︰“你去跟錢堂伯母打個招呼,告訴一聲你的去向。”
這兩天有點忙亂,喬疏陪著邱果見了桑啟,還去了盧栓家和劉山家里。當他們听說她們要搬到鎮子上去住後都很高興。
同時驚訝她們如何有這銀錢在鎮子上買房子住。
喬疏笑著說︰“只是一棟老宅子,值不了多少錢,在村子上做一棟怕是花費更高。”
大家明白,這邱家一家子總不能長久住著祠堂,听說里長已經明里暗里催過幾次要他們搬家了。再說他們又不愛外出勞動,住在鎮子上和村子上也是一個樣。山上長的跑的都與他家無關。最多是邱貴上山撿些柴火燒而已。
邱果又適時輕嘆一聲︰“離了這地方去鎮子上住我好,疏疏也清淨。”
可不是,盧栓和劉山的妻子自然腦補了一番桑啟和邱果那段深情,謝成和喬疏那段孽緣。听說謝成現在正在跟桑家鬧著要退親,究竟什麼原因眾說紛紜。
喬疏和邱果走之前笑著對他們道︰“到了鎮子上來家里坐一坐。”
方四娘听了喬疏的話,感激的看了她一眼,說了聲︰“是。”拍拍身上沾著灰塵便要出門。
喬疏連忙叫住她,遞給她一個小罐子︰“錢堂伯母之前幫助了你,這水豆豉,你送給她嘗嘗。”
方四娘搖頭︰“喬娘子,破費了,我給她磕頭就好。”
這罐子裝的是水豆豉,也就是喬娘子和李冬合伙做的買賣,听說一罐子這樣的水豆豉要賣上幾十文錢。她舍不得浪費,太貴重了。
“無妨,你盡管拿去。錢堂伯母年紀大了,讓她嘗嘗這新鮮味道一定很高興。”
方四娘只好接了過去,向喬疏俯了俯身。她如今是下人,就該遵從下人的規矩。不過她這下人當的踏實,有吃有喝還不會挨打挨罵。灰白的臉色也稍稍有些潤澤。
變化最大的還是自己的女兒。不用天一亮便守在陳希苟小妾的房門前等著侍候人。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來便洗漱干淨去找團子玩。這孩子把團子當成了弟弟。
方四娘來到錢氏家,錢氏听說她要跟著主家到鎮子上去,只嚷道︰“造化,造化。”
並叮囑方四娘要好好跟著喬疏,在她看來喬疏這女人是個不錯的人︰“听說她父親就是個非常厲害的官爺,想必她的性情跟她父親很像,不像邱氏軟弱膽子小。不要辜負了喬疏對你們母女倆的救命之恩。”
方四娘點頭,她感謝喬疏,對眼前的人也非常感激,一個隔了幾代,平時都不來往的親人在關鍵的時候護了她一把。
方四娘把罐子遞給錢氏︰“這是喬娘子讓我帶來孝敬您的。不過四娘還得給堂伯母磕頭謝恩才行。”
說完雙膝跪地,對著錢氏磕了一個響頭。
等方四娘回來時,大家都已經整裝待發。
坐在騾車上的團子和靜兒兩眼泛著亮光,期待著車子轉動起來帶給他們的驚喜。
喬疏看著這樣高興的團子,心里突然覺的他似乎忘記了一個人。他要離開下源村了,是不是該跟自己的爹爹說一聲。
可是兩歲多的孩子哪里知道這些,他在乎的不過是眼前的東西,比如現在他屁股下的騾車。
她嘆了一口氣,罷了,總歸團子能夠見到自己的爹爹。這人常在鎮子上做工,若是有心哪里尋不到自己的兒子。倒是來勤了又遭人的妒忌,鬧出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來。
車 轆轉動起來,在泥濘不太好走的路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
這暮春的雨隔三岔五的就下一場,路上的泥巴被滋潤的發軟。稍微低窪一點的地方一腳踩上去,那泥巴立即向四邊撇開,沾的鞋面上都是。
李冬趕著騾子,顧不到自己腳上的那雙舊布鞋。
喬疏一行人因為手中沒有雜物,倒是挑挑揀揀的一路跟著前行。
當騾車一個晃動,木板車上的團子便要咯咯笑出聲來,他覺的太好玩了。
喬疏覺的團子這種高興勁兒就像異世孩子們坐上踫踫車海盜船所感受到的刺激是一樣的。
團子笑過後,便是靜兒的笑聲,這孩子總是在團子笑完後才笑的,骨子里有一種拘謹和小心翼翼。
不過方四娘覺的十分滿意。她也跟著咧嘴笑︰“靜兒以前不笑的,跟著團子倒是笑的越來越多。”
一行人走了大概一個時辰的樣子便來到了鎮子上,若是年輕腿程快的人估計大半個時辰就能到。
此刻鎮子上的人不多,今日逢小集,只是附近一些農人挑著一些時新果蔬農具出來賣,鎮子上的攤子擺出來叫賣一番。
如今小集的時間已經過了,鎮子上的店鋪里只停留著一些人說閑話聊天的人。
喬疏買的宅子在鎮子主街的後面的一個小巷里。房子不大,有點像四合院。坐北朝南,北邊有兩間正房,東西兩邊也各有兩間房間。中間是個院子。
喬疏和團子住進了正房里。想著團子還小,喬疏便跟他共一間房間住著,把另一間本是團子臥室的房間做了書房。
說是書房,喬疏並沒有什麼書,也沒有書架子。只是一張桌子,幾個凳子,桌子上擺著一些筆墨紙硯。平時這就是她處理買賣雜事的地方。
東邊的兩間房間,邱貴住了一間,邱果住了一間。西邊的兩間房間,方四娘帶著靜兒住了一間,另一間做了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