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苟著養老,你們偏逼我科舉題名

第二十七章 三場鏖戰(上)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暴走的小烏龜 本章︰第二十七章 三場鏖戰(上)

    府試連考三場,每場一日,是對考生學識、體力、心性的極致熬煉。

    這不僅是筆墨的較量,更是意志的馬拉松。

    清晨,隨著三聲鼓響,試卷下發。第一場考的是帖經(默寫填空)和墨義(經典釋義),乃讀書人的基本功。

    題目看似中規中矩,但涉及範圍之廣、章句之冷僻,遠非縣試可比。

    號舍之內,頓時響起一片的答卷聲,也夾雜著不少倒吸涼氣和抓耳撓腮的動靜。

    對于許多靠死記硬背或臨陣磨槍的考生而言,遇到那些犄角旮旯里的句子,簡直如同遭遇當頭棒喝。

    林閑展開試卷,目光掃過,心中大定。

    “嘖,還以為府試能有多難,看來這方世界的儒學經典,核心框架也就那樣。幸好原身這五十年‘模擬’的功底是真扎實,簡直像刻在DNA里了一樣。”

    他自嘲一笑,旋即提筆蘸墨手腕沉穩,落筆如飛。

    原身五十年的深厚積累,如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被他完美繼承。再加上他來自信息爆炸時代所鍛煉出的超強理解力和邏輯梳理能力,這些填空題和基礎釋義題,對他而言毫無難度。

    他不僅答得又快又準,在墨義部分對于一些傳統的注疏,他還能結合一些樸素的實用主義觀點,提出簡潔而獨到的見解。

    雖未偏離經義核心,但那種迥異于尋常書呆子的、帶著一絲“解決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若被有心人看到,定然會覺得眼前一亮。

    “嗯,這道關于《禮記•王制》中‘冢宰制國用’的釋義,如果結合一下現代財政預算和審計的概念來理解,簡直豁然開朗。不過不能寫太明白,稍微點一下量入為出,預而有備的意思就夠了,免得嚇到老學究。”

    他這邊下筆有神,氣定神閑,與周圍不少考生的愁眉苦臉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考場的寧靜並未持續太久。

    開考不到一個時辰,正當大部分考生漸入佳境或焦頭爛額之時,忽听隔壁巷道的號舍傳來一聲雷霆般的厲喝︰“好膽!人贓並獲,拿下!”

    全場駭然!

    所有考生都下意識地抬頭望去。

    只見兩名如狼似虎的督考衙役,已沖進一個號舍,將一名面無人色、渾身抖如篩糠的考生直接拖了出來。

    那考生手中,還緊緊攥著幾片寫滿蠅頭小楷的絹布小抄!

    他顯然已嚇得魂飛魄散,連求饒的話都說不出口,只是涕淚橫流,被衙役像拖死狗一樣拖離考場。

    端坐在明倫堂上,一直閉目養神的學政大人,此刻微微睜開眼,遠遠瞥了一下那不堪的場景,面無表情,只冷冷地吐出兩個字,清晰地在肅靜的考場中回蕩︰

    “革除。”

    兩個字,如同冰水潑入滾油,讓所有考生心底發寒。氣氛瞬間緊繃到了極點!之前或許還有人存著一絲僥幸心理,此刻全都煙消雲散,只剩下後怕和慶幸,不少人額頭上瞬間沁出細密的冷汗,握筆的手都有些不穩了。

    “殺雞儆猴,立威于始。這位學政大人是個明白人,手段也夠硬。也好,免得有些阿貓阿狗靠著歪門邪道混進來,拉低了秀才的平均含金量。”

    林閑只是抬頭淡漠地看了一眼那被拖走的背影,內心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給學政點個贊。

    他重新低下頭,審視著自己的試卷︰“不過,這種低級手段也太low了,要作弊也得搞點高科技嘛……呃,我在想啥呢,我可是要憑實力碾壓的。”

    這個小插曲,讓考場紀律為之一肅。林閑則繼續他的“表演”,穩如老狗。

    經過第一日的震懾,第二場考試的氣氛更加凝重。這一場考驗的是文學才情(詩賦)和初步的實務能力(判詞)。

    詩題是《詠耕》。一個非常傳統,甚至有些老套的題目。

    看到這個題目,大多數考生先是松了口氣——題材熟悉,不易跑題。

    隨即又皺起眉頭——如何寫出新意,打動學政?

    一時間,考場內多是苦思冥想之態。最終,大部分人的構思都跳不出“憫農”的窠臼,無非是將“鋤禾日當午”的意境進一步深化渲染,極力描繪農耕之艱辛,表達士大夫對民生的體恤與同情。

    雖穩妥,卻難免千篇一律。

    林閑看到題目,卻是嘴角微微揚起,差點笑出聲。

    “《詠耕》?這不是撞我槍口上了嗎?跟我一個經歷過農業機械化、生物技術革命的人談耕種的未來?你們還在感慨‘汗滴禾下土’,我已經在思考如何讓‘耕田不用牛’了。”

    他腦海中瞬間閃過袁隆平院士的身影,閃過自動化灌溉、無人機播種的畫面。當然,這些不能寫,但那種超越時代局限的視角和樂觀精神,卻可以巧妙融入。

    他略一沉吟,提筆揮毫,一首七言律詩躍然紙上︰

    “鐵牛未至人牛忙,龍骨水車踏夕陽。 (寫實︰傳統農耕的辛勞與局限)

    若得機關巧思助,何須日日汗濕裳? (轉折與期望︰提出工具改良的可能性)

    莫道田家惟苦力,選種施肥有文章。 (升華︰點出農業中的科技內涵)

    他日風調雨順時,倉廩俱足樂未央。 (展望︰描繪技術革新後的美好未來)”

    這首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但意境卻完全跳出了悲天憫人的傳統框架,通篇洋溢著一種積極、務實甚至帶點科學幻想色彩的樂觀精神。

    這哪是“詠耕”,分明是一首“農業技術革新暢想曲”!

    “嘿嘿,等以後真搞出點改良農具或者高效肥料,這首詩說不定還能被當成‘預言詩’呢。這叫提前布局,文化賦能!” 林閑內心有點小得意。

    接下來的判詞題目,是處理一樁典型的鄉間田地灌溉糾紛。兩戶農民因用水先後次序問題爭執不下,幾乎械斗。

    這對于在信息時代看多了各種調解節目和基層治理案例的林閑來說,更是小菜一碟。

    他不僅引經據典將《大周律》相關條款信手拈來,將法理人情剖析得清清楚楚,更是創造性提出了一個超越簡單判決的解決方案︰“建議兩戶及周邊受益農戶,共建小型公共水渠,費用按受益田畝比例分攤,並共同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鄉老負責日常管理與用水調度,立約共守。”

    這份判詞既有法理依據,又充滿基層智慧,著眼于從根本上化解矛盾促進協作共贏,體現出的務實和高效,遠超尋常書生的紙上談兵。

    “調解嘛,核心就是平衡利益,建立規則。光判個誰對誰錯有屁用,得讓他們以後不再為這事兒打起來才行。我這方案,放現代怎麼也算個優秀社區治理案例了吧?”

    當這兩份卷子被收走,最終與其他優秀考卷一起呈送到學政大人的案頭。

    學政先是看到了那首《詠耕》。他習慣性地皺起眉頭,初看覺得此詩用語直白,甚至有些“匠氣”,與傳統田園詩的含蓄蘊藉大相徑庭。

    “鐵牛?機關巧思?此子想法……甚是奇特。” 學政捻須沉吟。

    但當他接著看到那份關于灌溉糾紛的判詞時,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和贊賞的精光。條理清晰,判決公允,尤其是那個“共建共管”的方案,簡直是點楮之筆,巧妙地將對立雙方轉化為利益共同體,化干戈為玉帛!

    “務實,高效,且有創意!不拘泥于章句,而能直指問題核心。此子……確有其過人之處,非是只會夸夸其談的庸才。看來縣令力薦他,並非全然無因。” 學政心中對林閑的印象,開始悄然轉變。

    這第二場,林閑憑借其超越時代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務實能力,再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真正的風暴,還在最後一場經義策論之中。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想苟著養老,你們偏逼我科舉題名》,方便以後閱讀想苟著養老,你們偏逼我科舉題名第二十七章 三場鏖戰(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想苟著養老,你們偏逼我科舉題名第二十七章 三場鏖戰(上)並對想苟著養老,你們偏逼我科舉題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