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萊麗下意識地動了動手指。
動力甲的金屬巨掌立刻做出完全同步的反應,沒有絲毫延遲,仿佛那巨大的機械構造本就是她身體的一部分。
當她抬起右臂時,甚至能清晰地“感覺”到動力拳套內部能量流動的微弱震顫,如同感知自己肌肉的收縮。
“這……”瓦萊麗一時語塞。
這種如臂使指的操控感,與之前那種需要刻意克服操作粘滯的體驗截然不同。
她仿佛與這台數米高的鋼鐵巨人真正融為了一體,每一個指令都如同神經信號般自然傳遞。
“神經同步率百分之九十二,狀態穩定。”輔助AI的聲音直接在她意識中響起,音調平穩,卻似乎比之前多了一絲難以言喻的協調感︰“開始基礎機動測試,請跟隨引導。”
瓦萊麗幾乎是憑借本能響應著系統的指引。
在她的意念驅動下,動力甲流暢地完成行走、奔跑、急停、轉向和跳躍等一系列復雜動作,動作餃接自然得如同操控自己的身體。
先前那種揮之不去的沉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強大而完全受控的力量感。
“感覺如何?”陳瑜的聲音透過加密頻道傳來。
“難以置信……”瓦萊麗的聲線中帶著壓抑不住的震撼,“就好像……它已經成了我身體的延伸。操作延遲幾乎感覺不到了。”
“數據記錄顯示,反應速度提升百分之四十七,動作精度提升百分之三十一。”陳瑜平靜地匯報著分析結果,“現在開始武器系統測試。
優先評估風暴爆彈槍與肩部激光炮的組合效能。目標,一公里外預設靶標。”
瓦萊麗心念微動,操縱著動力甲走出工坊,左臂搭載的風暴爆彈槍便迅速抬起,瞄準數據瞬間呈現在她的視野中,幾乎不需要任何有意識的調整。
她甚至能“感知”到武器內部機械結構的運轉,仿佛能听見炮彈滑入膛室的細微金屬摩擦。
“砰!砰!砰!”
三次精準的點射,巨大的後坐力通過神經連接清晰地傳遞過來,又被她瞬間適應並完全抵消。
遠處,標記著重型裝甲的靶標依次倒下,表示命中。
“切換至肩部激光炮,持續照射標記為B的移動靶。”
指令剛下達,瓦萊麗甚至不需要刻意尋找目標,肩部激光炮已自動鎖定那個在測試區域內高速機動的靶標。
一道猩紅的光束精準射出,持續灼燒著移動靶的表面,在金屬板上留下深紅的熔痕。
就在激光炮持續照射的同時,瓦萊麗已經感知到右臂動力拳套的能量正在匯聚。
這種多線操作在神經直連模式下變得輕而易舉,她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武器系統的狀態信息,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近戰模式準備。前方出現模擬敵方動力甲單位。”
系統的提示音剛落,瓦萊麗就發現了那個被放置在測試區域中央的廢棄“鬼武者”框架。
這個半實戰化的測試區域內散布著真實的戰爭殘骸,讓每次測試都帶著實戰的緊迫感。
她操控動力甲一個迅猛的前沖,四米高的鋼鐵之軀在神經直連的控制下展現出驚人的敏捷。
接近目標的瞬間,右拳帶著積蓄的能量揮出。
動力拳套的分解力場瞬間激活,這一次,物質崩解的感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清晰——仿佛不是武器在破壞,而是她自己的拳頭直接碾碎了目標。
廢棄的“鬼武者”框架在分解力場中如同被無形巨獸啃噬般瓦解,金屬部件化作細密的粉塵飄散在空中。
瓦萊麗甚至能通過神經連接感受到目標結構崩解的每一個細微震動,這種近乎感官延伸的體驗讓她對動力拳套的掌控達到了新的境界。
隨後,她又測試了卸下風暴爆彈槍,換裝實體盾牌和鏈鋸劍的組合,體驗了純近戰防御與攻擊的差異。
整個測試過程持續了數小時,瓦萊麗嘗試了多種武器模組搭配。
在神經直連模式下,她不僅能更快地切換和使用武器,更能直觀地感受到每種武器的能耗、後坐力、破甲效果以及在不同距離下的有效性。
測試結束後,瓦萊麗從駕駛艙中跨出。
雖然連續的高強度測試讓她的精神有些疲憊,但那雙眼楮里卻閃爍著異常明亮的光芒。
這種如臂使指的力量感,讓她在被背叛和追殺後一直壓抑的某種東西重新甦醒——那是對掌控自身命運的渴望。
“數據收集完成。”陳瑜對懸浮的伺服顱骨說道,猩紅的光學鏡頭掃過剛剛匯總的分析報告。“神經直連模式對戰斗效能的提升符合預期,特別是在多武器系統協同和近戰反應方面。”
他調出詳細的武器評估數據,語氣中充斥著對技術的衡量︰“風暴爆彈槍在綜合性價比上表現最優,彈藥補給便利,對各種裝甲目標都有不錯的壓制效果。
等離子轟擊炮雖然威力最大,但能耗過高,射速也受限制,更適合作為特殊情況的解決方案。
肩部激光炮作為輔助火力相當可靠,能耗低,可持續性強。
實體盾牌在應對密集火力時很有價值,但確實會犧牲部分機動性。
動力拳套在近身戰斗中依然無可替代,而鏈鋸劍在處理非重甲目標時效率更高。”
“綜合來看,”陳瑜總結道,“一套均衡的配置,比如風暴爆彈槍配合動力拳套,再根據情況選配肩部激光炮或實體盾牌,應該能應對大多數戰場需求。特殊任務則需要專門定制。”
他轉向瓦萊麗︰“你的實戰感受如何?”
瓦萊麗稍作回想,認真回答︰“神經直連確實讓武器使用效率大幅提升。我個人傾向風暴爆彈槍和動力拳套的組合,遠近兼顧,爆發力足夠。
盾牌雖然有用,但確實會影響機動。”
陳瑜的光學鏡頭微微閃爍︰“很好。接下來你需要進行更高強度的對抗訓練,完全適應神經直連模式下的作戰。
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可以提出來,其中合理的部分會作為參考,整合到後續的量產考量中。”
隨著試驗機的不斷完善和瓦萊麗的快速進步,陳瑜的技術儲備中又增添了一個可靠的選擇。
而在前線,荒阪與軍用科技的消耗戰仍在持續,每一天都有新的鋼鐵殘骸堆積在惡土上,也有新的實戰數據在硝煙中產生。
這場看似僵持的沖突背後,暗流仍在涌動——荒阪賴宣的謀劃,各方勢力的窺探,都預示著這場公司戰爭遠未到終結之時。
陳瑜則繼續專注于他的技術研究與迭代,冷靜地觀察、分析、改進,為可能到來的技術突破做著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