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駕駛員,陳瑜的核心原則十分明確︰無需進行侵入性的神經接口手術改造。
    取而代之的關鍵,在于駕駛員需要與動力甲內置的“機魂”建立有效的同步協調關系。
    “同步過程的設計必須足夠‘溫和’,老伙計。”在最終確定神經接口協議時,陳瑜特別對伺服顱骨強調,“我們需要營造一種類似騎士機甲傳承儀式的沉浸感與連接感,讓駕駛員感受到機魂的脈動並與之協力同心。
    但整個過程必須遠沒有那麼暴力和危險,我們不需要駕駛員去承受歷代意識碎片的精神沖擊,那只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毫無意義的非戰斗減員。”
    盡管如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機結合的潛力,陳瑜還是準備了一套漸進式的駕駛員增強方案。
    他轉向伺服顱骨,解釋道︰“老伙計,我們需要區分對待。對于普通凡人駕駛員,采用非侵入式方案——運動神經反射輔助和增強現實界面植入就足夠了。
    但對于我們那些已經接受過系統化改造的護教軍……”
    陳瑜調出了護教軍的標準義體化改造清單。
    “他們的身體本就配備了完善的機械接口,這些現成的神經端口和數據傳導系統如果不充分利用,反而是一種浪費。”
    他為護教軍駕駛員設計了一套深度神經直連接口協議。
    這不僅能將動力甲的傳感器數據流直接輸入他們的處理中樞,還能讓護教軍戰士經過強化的神經信號更快速、更精確地操控機體,實現接近本能的反應速度。
    “這套深度連接方案,“陳瑜在內部指令中明確標注,“將優先配備給我的直屬護教軍部隊。這不僅是對他們戰斗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更是基于他們現有改造基礎的合理升級。
    更好的裝備意味著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強的戰斗力,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利。”
    ——
    整體設計完成後,陳瑜開始著手制造原型機。
    “老伙計,該干活了。”他對著伺服顱骨說道,同時將設計圖紙進行分解。“陶鋼裝甲、主結構框架、等離子反應堆、液壓傳動系統和電子肌肉束……
    這些核心部件,這個世界生產不了,還是發回戰錘世界,讓我的那群學徒有點事做吧。”
    他隨即將這些關鍵部分的設計圖通過數據接口,發送至死亡世界基地的主控系統,並附上清晰的指令︰“致遺跡基地學徒組︰依照附呈技術圖紙及規範,優先級生產所列零部件。
    檢驗標準需嚴格符合數據清單要求,此為實踐考核。”
    他幾乎能想象出那二十三名“學徒組”的年輕調整者,在接到這個來自“賢者大人”的直接命令時,會是何等的手忙腳亂又充滿干勁。
    讓他們從日常維護和理論學習中解脫出來,親手制造如此復雜的裝置,是寶貴的機會,也是嚴峻的考驗。
    隨後,他才將目光投向本地生產資源。
    “至于一些非核心的輔助零件,”陳瑜對伺服顱骨指示道,“把內部線束、標準接口、外部裝甲的非承重覆板這些圖紙,打包發送給軍用科技。
    告訴他們,我們需要一套樣品,用他們能提供的上好工藝和材料即可。”
    “指令確認。篩選非核心部件圖紙,數據打包加密。建立與軍用科技後勤頻道的安全鏈路。傳輸開始。”伺服顱骨回應道,眼部光束投射出新的數據傳輸進度條。
    陳瑜最後轉向工坊深處那穩定運行的維度傳送儀。“而護盾發生器核心,以及最重要的‘機魂’載體……”他猩紅的光學鏡頭望向那扭曲的幽藍光芒,聲音中帶著審慎的考量,“這些知識對于當前這個世界而言,其力量恐怕還為時過早。”
    ——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陳瑜同時推進著幾項工作︰他一邊關注著前線的戰況,分析“獠犬”套件和“撕裂者”鏈鋸劍傳回的實戰數據,一邊等待著兩批零部件的到位。
    軍用科技方面表現出了他們高效的工業能力。
    雖然他們的工程師對某些設計標準,特別是那種不刻意追求輕量化,反而注重結構強度和環境適應性的設計思路不太理解,但他們還是在一周內就完成了所有外包零件的制作,並通過秘密渠道送到了廢鎮工坊。
    這些零件做工精良,完全符合要求。
    另一邊,死亡世界基地的學徒們則花了更多時間。
    期間陳瑜收到了好幾次技術咨詢,都是關于材料處理和能量回路穩定的問題。
    他沒有直接告訴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查技術手冊和標準流程。
    最後,當那些帶著啞光的陶鋼裝甲、運行平穩的等離子反應堆和精巧的護盾組件通過傳送儀送達後,陳瑜檢查發現,學徒們做的東西雖然還能看出些生疏的痕跡,但完全符合標準。
    甚至在一些不重要的細節上,還多了點他們自己的小心思。
    所有零件到齊後,陳瑜開始了原型機的總裝工作。
    他龐大的身軀立在寬敞的工作區內,數根靈巧的機械觸手從他背後和袍袖下精準地伸出,如同擁有獨立意志的精密工具。
    組裝嚴格遵循邏輯順序。
    首先,來自死亡世界的堅固線性框架被吊裝到位,作為整台機體的骨骼。
    接著,復雜的液壓傳動系統和成束的電子肌肉被逐一嵌入框架的預留槽位並完成固定。
    隨後,來自軍用科技的輔助零件被高效地集成進去,用于連接和包裹這些核心部件。
    最關鍵的動力與防護系統被留在了最後。
    那台哨兵級別的等離子反應堆被小心地嵌入軀干核心位置,多層陶鋼裝甲板隨後被鉚接在關鍵部位。
    最後,結構精密的護盾發生器被安裝在反應堆上方,並與主能源完成對接。
    整個過程中,陳瑜的猩紅光學鏡頭穩定地掃過每一個部件,傳感器實時監測著扭矩、密封性和電路連通狀態。
    沒有多余的動作,只有機械觸手穩定運作的嗡鳴、金屬構件結合時沉悶的撞擊聲以及工具發出的規律聲響。
    數個小時的連續工作後,所有系統初步整合完畢。
    幾天後,一台四米高的動力甲靜靜地立在工坊中央。
    被特意漆成暗紅色的陶鋼外殼包裹著它結實的軀體,線條簡潔而有力。
    在其頭部的監視器上,陳瑜還惡趣味的加了一根獨角,盡管那是通訊天線。
    背部的等離子反應堆發出低沉的嗡鳴,顯示著充足的動力儲備,手臂末端的武器接口空著,隨時準備安裝各種武器。
    雖然它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但那份沉靜中卻透出一種令人屏息的壓迫感。
    (動力甲與駕駛員的尺寸對比,我按土星型寫的,但別當它真是土星,只是尺寸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