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轉向戰錘世界,伊格尼絲的匯報表明他的基本盤保持穩固。
“家里有伊格尼絲坐鎮,確實省心。“他評估道。
那三千名經過極限改造、裝備精良且絕對服從的護教近衛軍,構成了死亡世界據點及周邊區域的堅實屏障,確保了該區域的控制權與安全萬無一失。
對藏有原始傳送儀的遺跡進行的初步功能性改造,已將其從一個單純的考古遺址,轉變為具備基礎運作能力的前沿基地和實驗室,為後續更深層次的研究或行動提供了必要的物理支撐。
同時,關系到他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步——晉升賢者的計劃,也已嚴格按照預設流程啟動。
這步晉升對他而言,其核心價值在于代表的權限提升,是獲取更高層級資源與行動自主權的必要資格,而非虛名。
“賢者身份…只是一個開端,一個必需的身份憑證。“陳瑜的思維明確地導向晉升之後。
關于晉升後的規劃,他的思路連貫而實際。
晉升本身並非目的,其真正意義在于隨之獲得的資格——申請並擁有一艘完全歸屬于個人指揮的鑄造艦。
他的目標務實且清晰︰並非那些資源消耗如同無底洞、且必然招致過度關注的巨型鑄造方舟,而是一艘基于帝國海軍成熟船型——例如月級巡洋艦或其類似型號——進行針對性改裝的巡洋艦級別鑄造艦。
這類艦船在體積、功能與成本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擁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來容納他的核心實驗室、配套的小型精煉設施、基礎制造車間、護教軍駐區以及必要的技術神甫團隊,同時具備可靠的自持力、多用途適應性以及相對可管理的日常運作與維護開銷。
“一艘屬于我們自己的艦船…一個真正的移動據點。“他的合成音帶著規劃時的審慎。
在他的戰略構想中,這艘定制化的鑄造艦將扮演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它將成為他真正的移動基地與研究中樞。
屆時,他能夠將伊格尼絲、那支精銳的護教近衛軍、所有關鍵研究設備、積累的技術數據庫以及來自不同世界的獨特樣本,全部整合到這個統一的平台上。
這將賦予他前所未有的戰略機動性。
“想想看,“陳瑜的機械觸手無意識地在控制台邊緣敲擊著,仿佛在勾勒未來艦船的藍圖,“無論是以"合規探索"的名義在帝國疆域內活動,還是借助我們獨有的通道,“他意指維度傳送儀,“前往那個霓虹燈遍布的賽博朋克世界,或者未來可能連接的其他未知領域…都將變得像常規行動一樣便捷。“
這艘艦船,本質上將成為他連接不同宇宙、自由穿梭于星海之間的戰略支點,一個真正屬于他、能夠支撐其持續探索與長遠計劃的星際移動基地。
所有思緒收斂,陳瑜的目光重新聚焦于眼前不斷刷新的數據流。
路需要一步步走,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消化此次實驗的全部收獲,為下一次跨越奠定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陳瑜並未忽略當前所在的賽博朋克世界所具有的獨特價值與戰略定位。
他清楚地認識到,盡管這個世界的整體科技層級低于戰錘宇宙,但其在若干特定領域展現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特質,例如高度發達的神經接口技術、仿生義體在小型化與大規模應用方面的經驗、獨特的局部網絡構架,以及那個被他捕獲的、行為模式異常的網絡流竄AI實體。
更為關鍵的是,這個維度在物理規則上完全獨立于戰錘宇宙,既不受亞空間那混沌難測的影響,也遠離了機械教內部繁復教條的直接監管與限制。
這為他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相對“潔淨“且“私密“的實驗場地,非常適合進行一些在戰錘世界可能被視作禁忌、過于激進或因政治因素而需要高度保密的研究項目。
例如,對那個流竄AI進行不受干擾的深度解析與功能性測試,驗證某些尚未獲得帝國技術標準正式認可的新型材料或能量武器設計原型,或是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小規模的、不引人注目的跨維度技術次級驗證。
基于以上判斷,陳瑜明確意識到,實現兩個世界優勢互補、資源高效整合的關鍵,在于建立一條穩定、高效且完全受控的跨維度物資與信息交換通道。
目前所依賴的、存在高能耗、強制冷卻周期以及對活體單位帶來顯著生理負荷的傳送方式,顯然無法滿足長期性、大規模資源調度與戰略協作的需求。
因此,集中資源,進一步提升維度傳送技術的綜合性能——包括其運行穩定性、能量利用效率、傳輸安全性以及對傳送物品種類的兼容性——成為了推動所有後續計劃的核心前提與最優先的技術攻關方向。
他的視線轉向主控台上顯示的另一組數據——來自工坊內部監控系統和曼恩小隊成員體內植入傳感器的反饋。
數據顯示,小隊成員返回據點後,大多進入了深度休息狀態,生理指標正逐步趨于正常。
他們的身體將在未來幾天內完全適應這次跨維度旅程帶來的影響。
陳瑜無聲地更新了任務列表︰在接下來的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對曼恩小隊成員的全面生理數據采集,重點分析維度傳送對其改造義體和神經系統可能產生的長期效應;依據他們的恢復情況,評估其後續的任務執行能力;同時,繼續通過他們以及葛洛莉亞等渠道,收集賽博朋克世界的高性能義體和技術造物樣本,進一步充實本地的研究數據庫。
對于曼恩小隊可能存在的疑問或心理波動,陳瑜認為無需主動干預。
只要他們能夠恢復戰斗力,並且清晰地認識到跟隨他所能獲得的力量提升和潛在收益遠大于風險,他們的忠誠度與服從性自然會維持在可用的水平。
效率與切實的力量增長,是維系這支隊伍最有效的紐帶。
陳瑜的機械手指在控制台上輸入一連串指令,調出了維度傳送儀的詳細運行日志和能量流動態分析圖。
他的全部注意力再次投入到對海量實驗數據的解析與模擬運算中。
每一次傳送實驗,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寶貴的數據來源。
他需要從中提煉出規律,優化能量注入的曲線參數,改進諧振腔體的材料配方與結構設計,計算在現有資源條件下實現更穩定傳送的可行方案。
工坊內,只剩下設備運行的低沉嗡鳴、能量在導管中流動的細微嘶響,以及陳瑜那永不疲倦的思維核心處理數據時幾乎難以察覺的電子低語。
外部世界的紛擾,曼恩小隊的困惑,乃至兩個龐大宇宙各自的宏大背景,此刻都被轉化為他邏輯核心中冰冷的參數變量和概率計算。
他的目標明確而堅定︰完善傳送技術,獲取鑄造艦,整合兩個世界的資源,邁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每一步都需要精密的計算、絕對的耐心和對效率的持續追求。
而這一切,才剛剛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