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鎮工坊深處,空氣因高度集中的能量而顯得格外凝重。
陳瑜暗紅色的身軀佇立在經過多次迭代優化的維度傳送儀前。
他猩紅色的光學鏡頭以遠超人類視覺的頻率持續掃描,鎖定在中央的能量焦點區域,那里的幽光正隨著能量的精確注入有規律地扭曲、閃爍,呈現出一種受控制的不穩定狀態。
此前的實驗已成功驗證了信息與小質量樣本的傳遞可行性,但始終受限于能量供給和諧振精度,未能打開一個足夠大、足以讓具備工程實用性的物資單位通過的穩定裂隙。
能量輸出的上限、諧振頻率與本地物理規則耦合時的微小偏差,以及維持通道穩定所需的高額能耗,是擺在面前必須逐一解決的技術障礙。
通過對積累的海量實驗數據進行近乎窮舉的推演與模擬,陳瑜構建了多個高度擬真的能量空間模型。
他清楚地意識到,要實現下一階段的突破,必須執行一次經過精密計算、大幅提升能量層級的注入協議。
他已經充分計算過相關數據,建立了數據模型演算各種可能性。
所有潛在風險,包括能量回路過載閾值、空間結構耐受極限,以及失敗情況下的能量泄散路徑,都已在他的模型中反復演算,並配備了相應的緩沖與安全機制。
“執行能量注入協議。”陳瑜的合成音在工坊內響起,平穩而確定,不帶任何猶豫。
他龐大的機械體與傳送儀控制核心建立了更深層的物理連接,數根特制的粗導能線纜從他背後的專用接口延伸出來,與主控台的關鍵節點緊密對接。
這使得他能夠以更高權限和更精細的控制粒度,直接調節即將釋放的能量洪流。
指令下達的瞬間,工坊內的輔助照明系統自動調暗,將電力優先供給核心設備。
牆壁與地板內嵌的能量導管發出逐漸升高頻率和強度的嗡鳴,穩定而持續。
肉眼可見的、愈發濃郁的湛藍色能量流,如同被精確引導的巨流,沿著強化後的路徑奔騰匯聚,被高效導入傳送儀基座中經過擴容和加固的核心能量池。
傳送儀中央的多層環形結構開始以遠超以往的速度同步旋轉,精密校準的運動軌跡在空中留下殘影。
懸浮在環內的幾何符號被充沛的能量激發,亮度和復雜程度急劇上升,發出一種高頻但並不刺耳的呼嘯聲,那是能量高效運轉時固有的物理聲響。
空氣中,臭氧與受熱金屬的氣味變得更加明顯,這是高能環境下的正常現象。
陳瑜視野側邊的懸浮界面中,瀑布般刷新的數據流和動態模型顯示,能量讀數正沿著預設的最佳曲線穩步上升,精準貼合理論軌跡。
多個關鍵參數,如空間曲率張力、局部能量密度和背景輻射水平,均已進入此前未曾觸及的高負載運行區間,但所有數值仍嚴格控制在已驗證的安全邊界之內。
系統反饋與他模型預測高度吻合,表明整個過程仍處于他的精密掌控之中。
“核心能量場穩定性維持在百分之七十三閾值。局部空間曲率波動超出基準模型百分之十五,處于預案B預測範圍。”伺服顱骨用單調的電子音匯報實時數據。
這些波動並未引起陳瑜的意外,它們完全落在他預先推演的多種情景模型之內。
他的邏輯核心正以高負載運行,但這並非應對突發狀況,而是為了執行一項需要極致精度的微調任務。
他根據實時反饋,以毫秒級的速度微調能量輸出的頻率和相位,如同經驗豐富的操作員,在已知的湍流中持續調整控制參數,以對抗並利用空間結構本身固有的、已被部分探知的規律性“排異”效應。
整個過程,更像是在與一組已知而強大的物理法則進行一場預設步驟的高強度交互。
“執行最終階段指令。”
他的合成音依舊平穩。指令發出後,一組經過特殊加密的坐標和身份驗證信號,與一股經過精密調制、高度凝聚的能量脈沖,被同步且精準地注入傳送儀的核心。
剎那間,工坊中央的亮度急劇增強,達到肉眼難以直視的程度。
一道邊緣閃爍著復雜幾何光紋、形態在不斷自我調整中趨于穩定的幽藍色裂隙,在強大能量場的支撐下逐漸顯現。
它並非粗暴撕裂的缺口,而更像是在現實構造中被臨時“編織”出的異常區域,其內部光影流動,映射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維度特性與能量路徑。
裂隙的尺寸在初始階段存在預期的波動,這是能量與空間達成新平衡前的正常瞬態過程,但很快就在陳瑜的持續調控下,收斂並穩定在一個足以容納成年人類通過的、邊界清晰的橢圓形態。
通道成功建立。
一個具備實際物資輸送能力的臨時跨維度接口,已按預定目標,在他的完全控制下形成。
幾乎在裂隙穩定的同一刻,一個身影從那片混沌的光影中一步邁出。
從翻涌的能量裂隙中走出的機僕,其標準人形輪廓因背負和加裝的多種設備而顯得異常臃腫。
軀干和四肢上固定著數個結構不明的金屬箱體,線路與加固支架交錯分布,最顯眼的是其背部負載的一個體積不小的圓柱形裝置——那明顯是一台小型等離子反應堆。
這些額外負重使它原本流暢的線條變得笨拙,移動時帶有沉重的機械感。
機僕踏上工坊地面的瞬間,其頭部的單鏡頭傳感器迅速鎖定陳瑜,發出一段帶有靜電雜音的、刻板的合成語音︰“指令確認。運輸單元澤塔7,任務序列執行完畢。貨物狀態︰待查驗。”
語音結束,它便完全靜止,進入待命狀態,如同一件標記為“已送達”的包裹。
陳瑜沒有片刻耽擱。
他的注意力完全越過成功開啟的裂隙本身,直接集中在這具剛剛抵達、滿載物資的金屬軀體上。對他而言,其中所裝載的東西,遠比這次技術驗證的成功更為重要。
“開始卸貨。”他下達指令,數根搭載不同工具的機械觸手從工坊各處伸了過來,如同具備自主意識的操作臂,精準地圍向靜止的機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