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太後還能想到當時還是皇後的自己听到要讓嫡出公主和親時的恐懼和憤怒,以及……無力。
後來要不是她先下狠手將計就計,將妄圖爬她兒子的床的女人順勢送到南詔皇子的床上。
還真的就被他們奸計得逞了!
惠貴妃母子一邊拿個娘家的佷女來誣陷她兒子淫人妻女,壞她兒子清正賢明的名聲,再以此為借口,彈劾太子人品有瑕,不堪太子之位。
她當時听說有些人奏書都寫好了,就等事發。
一邊妄圖送她的女兒去和親,破壞女兒與沈家的親事,斷當時還是太子的明熙帝一大助力。
明熙帝就當沒听見她罵自己無能的事,回答道”她想在那邊立足,先期沒有大衍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做不到的。
等她翅膀硬了想反戈一擊?就看太子的手段了,如果連堂妹都壓制不住,他還是盡快給我生個孫子出來算了。”
被催生的太子表示要孫子,你得先幫我把媳婦娶進門啊!
太後也道“浮光啊,送之遙那丫頭去和親也是皇帝的順勢而為,西羌送來和親詔書還是三個月前的事,皇帝一直拖著沒有回復。
本打算在這次萬壽節上回絕掉的,不曾想之遙這丫頭撞在刀口上了。
當年我不舍得拿女兒去和親,現在自然也不舍得拿孫女們去和親。
皇帝,等謝之遙出嫁後,不如和朝臣們議一議,廢除女子和親這項制度。
皇帝,你意下如何?”
明熙帝趕緊道“母後說的是,就算有朝臣反對,兒子也會堅決廢除此項制度。”
“陛下,到時候,誰反對那就明確告訴他們,再有和親,就拿他們的子女頂上,看肉割在自己身上,還能不能大義凜然的說不疼!”
【主人,萬一真那種賣女求榮的呢?】
「那就好好幫他們宣傳一下賣女求榮的名聲,文人不是最看重名聲的嗎?再加一條,就把他們最愛的兒子孫子都送去陪嫁或者把一家子送去鎮守邊關。
美其名曰讓他們離自家外嫁他國的女兒孫女們近一些,這還是極大的恩寵呢!哈哈哈!
就問誰還敢反對,誰還敢賣女求榮!」
明熙帝听的暗暗點頭,這個方法好,用這招對付那些看重名聲,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輕變的,又舍不得自己利益的老頑固們也許會有效果。
很快齊王被圈禁,郡主和親,縣主褫奪封號,公主駙馬被問罪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通過不同的路徑流進上京城各級官員世家大族耳里。
而這場風波的源頭,僅僅是少師大人兒戲一樣的‘告御狀’引起的!
眾人再次意識到少師大人的殺傷力恐怖如斯!
不知道內情的在此之前只覺得少師大人年幼,上朝也是個吉祥物般的存在,不曾想被他們小看的娃娃,第一次出手,就露出了噬人的獠牙!
知道內情的官員,這才哪到哪?被少師大人送進去的人,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公主府那幾條,都不算命!
月浮光︰好好的仙君怎麼搞的像殺人魔王似的呢?
眾人︰您就說那些人是不是您送走的吧!
月浮光︰!!!
而有些人敏銳的覺察到對公主府侵佔農田的判決,許府的收繳國庫,非法所得田產,戶部收繳核實後發還原田主。
這判決中規中矩,很正常,但此前這些年可沒有類似先例,那時可是都收繳國有然後拍賣給各家了。
現在卻要返還給那些泥腿子……聰明人似乎從中嗅到了某些不得了的信號!
陛下這是終于要對土地動手了?這是知道內情的人的想法。
不知道內情的那些人也分了兩派,聰明的那批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殺機,尤其是和許家父子做過同樣事情的人。
已經躲在陰暗的角落開始想應對之策,給皇帝找點事做。
狂妄自大目無法紀的那批人還在每日聲色犬馬,他們的想法是,陛下這是為了做明君,舔完我等士族,又開始舔那些泥腿子了?
明熙帝︰你才舔,你全家都舔!這叫試探,試探懂不懂!
太子︰父皇,息怒!息怒!他們不懂最好!
然後默默拿起了刀!
吃瓜看戲的月浮光和系統︰宿主,你那頓烤肉請的值,看,這不動起來了!
月浮光肉疼捂住了自己的小心口︰那一頓可吃掉了她二十幾分,二十積分!
……
“陛下,請您為下臣做主啊!陛下!”明熙帝才宣柴家父子進殿,柴晉就噗通一聲跪在明熙帝的御案前。
養心殿除了錢公公也就皇帝和柴家父子,柴晉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就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經過說了出來。
今天明熙帝因為要替月浮光出頭處置齊王,所以下了早朝後,就命人宣齊王進宮面聖。
而那個時候的齊王在干嘛?
在和柴晉的妻子馮琳瑯私下見面,要說這人也真膽大包天,白日里就敢和大姨姐私下見面,都不顧及一下對方的名聲。
就是這麼巧,正好被路過的柴晉看到。
一開始柴晉十分的憤怒,以為妻子對齊王還未死心,但最後還是保持一點理智回了家。
他必須找妻子問個明白。
一開始馮琳瑯礙于名聲還不敢說出實情,後來見丈夫真的要誤會自己和齊王有私情,不得不道明真相。
把自己的委屈,害怕和不得已都倒了出來!
今日的見面是齊王約的她,她本不願去,但是齊王拿名聲,孩子和夫君的前途威脅她,她只能前去見面。
見面後齊王說柴晉已經對兩人的私情起疑,並著手開始查他,齊王需要她配合打消柴晉的疑心。
馮琳瑯听了齊王的話,又慌亂又憤恨不已,什麼叫他們的私情,他們什麼時候有過私情?
不都是這個人渣在單方面糾纏她嗎?要不是打不過,馮琳瑯當時恨不得把這個人當場打死!
馮琳瑯氣咻咻的不說話,只齊王在那說,其實有用的話也沒說幾句,兩人剛見面不到半柱香,齊王就被皇帝的人請走。
獨留下馮琳瑯,她一個人好不容易平復好心情,就也跟著齊王前後腳離開了那處小院子,剛好被路過的柴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