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凌晨兩點半。
此時的沈良哪還有半分白天的活力?
掏鑰匙都是迷迷糊糊,連續插錯兩回,這才搗進鑰匙孔。
噠。
打開房門,看到屋內亮著燈,沈良耷拉著的眼皮不由抬了幾分。
“你回來啦?”
听到門口的動靜,程好從沙發上爬了起來,而後揉了揉惺忪的睡眼。
“我去給你下碗面。”
穿上拖鞋,看到沈良還楞著,程好輕笑。
“別呆了,你先去洗個澡,洗好正好吃面。”
“嗯。”
沈良摸了摸肚子,還真有點餓了。
下回拍戲,他一定要找一個靠譜的制片人!
老何一點都不靠譜!
咳咳。
好吧,老何其實挺靠譜,主要是沈良自己把活攬過來了。
《刷車》前期籌備那麼順,多虧了老何。
後面的現場統籌、棚內搭景、美術對接、現場剪輯、拍攝計劃等等事務,哪還好意思繼續麻煩老何。
時間緊,任務重,沈良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慢慢找人。
退一步說,與其找那種半生不熟的生瓜蛋子,不如苦一苦自己,擔起這二十多人的小劇組。
反正他是龍族。
姓敖,名夜。
二十出頭,當打之年,正是熬夜的年紀!
洗澡的時候,沈良還在想制片人的事。
從哪薅一個靠譜的制片人過來呢?
一部電影從立項到拍攝,再到上映、發行,中間的環節太多,小到器材租賃、現場統籌,大到預算管控、拉投資、報批過審,以及後續的發行。
那麼多事,沈良縱使有三頭六臂,一個人也忙不過來。
這時候,制片人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一個優秀的制片人,足以解決導演七八成的煩惱。
沈良從業多年,合作過的優秀制片人當然不少。
隨便舉個例子,比如《流浪地球》的執行制片龔戈爾。
他也是科班出身,北電公共管理系99級畢業,但龔戈爾早期有點不務正業,07年還跑去參加過《快男》。
然後被甦醒壓了三頭,只拿到長安賽區第四。
後來,他還干過影視配樂、配音。
龔戈爾一度是胡戈的御用配音演員。
不是演員胡戈,而是那個創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胡戈。
再之後,他又干了演員,在《同桌的你》劇組遇到了郭凡。
郭大忽悠把他忽悠成了制片人。
不干不知道,一干嚇一跳。
偌大的劇組竟然被龔戈爾打理的井井有條。
不過。
龔戈爾現在還不太‘成熟’,玩心太重。
又想了半天,沈良也沒想出合適的人選。
那些人,要麼時間不對,要麼太大牌,要麼不熟悉。
直到洗完澡,看見面碗里的豆角,沈良的腦海里倏地響起一句話。
‘誰說這豆老啊?這豆太棒了!’
“有了!”
“什麼有了?”
突然听到沈良來了這麼一句,程好懵了。
“沒什麼。”
沈良拿起筷子道︰“我這段時間不是太忙嘛,就想著找個制片人,剛才想到找誰了。”
“誰?”
程好單手捧腮的看著沈良,好奇道。
“陶坤,我們學校90級公管系的師哥。”
後世,沈良跟陶坤在《風聲》劇組合作過,雖然兩人只合作過一次,但對方給他留下的印象卻很深。
做事很細心。
每天最晚走,最早到。
他在圈內的口碑也不錯,頗受程國富的重用,日後是工夫影業的總經理。
黃三石自編自導自演的三部電視劇,全是陶坤擔任制片。
要不是看到碗里的豆角,沈良一時間還真想不起這個坤坤。
少頃,程好反應過來。
“不對啊,《刷車》都開拍了,你還找制片人?”
“不是給《刷車》找。”
沈良嗦了一口面︰“是以後,以後要是拍電影,不找個制片人,我哪忙得過來。”
程好呆了數秒,驚訝道。
“你已經有拍長片的計劃了?”
“有了,不過,暫時只是個腹稿。”沈良又喝了口肉湯暖了暖胃︰“具體得等《刷車》拍完再說。”
“啥題材?”
“唔,一個關于小偷的故事。”
“小偷?”
程好露出一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情。
“你這是不走國內上映,專走國外電影節?”
都是圈內人,什麼題材能拍,什麼題材不能拍,大家都門清,01年,恰逢申奧、入世談判的關鍵期。
跟‘偷竊’掛鉤的題材,怎麼看都不像能公映的樣子。
“到時候再看吧。”
程好想到的,沈良當然早就想到了。
“我這個‘小偷’跟普通的小偷不一樣,也許能過審。”
“沒過審也沒事。”
程好嘻嘻一笑︰“大不了走國外路線,就跟你們學校的師哥一樣,對了,王曉帥那部《十七歲的單車》拿獎了!”
“結果已經出了嗎?”
最近幾天,沈良忙得昏天暗地,壓根沒空關注外界的消息。
“出了。”
程好指了一下書房︰“網上已經有新聞了,新瑯網報道,他拿了評審團大獎,跟去年的《我的父親母親》一樣。”
“那他完了。”
“呃?”程好不解道︰“拿獎是好事啊,怎麼就完了。”
沈良嗦完最後一口面,拍了拍肚子。
“還是你下的面好吃,完了是因為他這片子沒送審就去參展。”
“那也不至于完了吧?”
程好道︰“評審團大獎是柏林僅次于金熊的大獎,很有分量啊,而且這部電影在校內展映的時候,我們都看了,沒什麼敏感的地方。”
“換做其他時間可能沒事。”
沈良一邊收拾碗筷,一邊說道︰“現在是申奧關鍵期,像這種展示城鄉二元割裂,城市化陣痛的片子,不拿獎還好,拿了獎,關注度高,反而是壞事。”
“我來吧。”
程好從沈良手上拿過碗筷︰“那照你這麼說,你的那部長片,不是鐵定不能公映了?”
“大概率吧。”
沈良計劃中的第一部長片就是為了沖獎。
文藝片,公不公映,影響沒那麼大。
而且,文藝片和商業片的賺錢邏輯也不一樣,相比于投資規模更大的商業片,文藝片掙錢的關鍵在于電影節獎金,以及國內外版權發行。
賈科長就是其中的典型。
DV拍攝,投資二三十萬的《小武》,只靠賣版權就賣了好幾百萬。
投資幾百萬的《三峽好人》,依靠金獅獎的光環,海外發行收入幾千萬。
就這收入比,吊打國內同期發行的大部分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