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5:50,胚胎室外的走廊還浸在灰藍色里,只有頭頂的應急燈把兩個人的影子拉得老長。
江靜知按要求從頭到腳穿戴整齊,抱著記錄本,一邊走一邊打哈欠。安嘉偉把食指豎在口罩前,示意她收聲——
“魚對震動比你還敏感,再困也要輕手輕腳。“
他推開緩沖門,一股 26.5℃的恆溫潮氣撲面而來。
房間不過幾平米,卻像把水族館強行折疊塞了進來——靠牆四層貨架式透明魚缸,清澈的水體中,一群群約寸許長的斑馬魚靈巧地游弋著, LED冷光從水底打上來,把每一尾斑馬魚照得通體晶瑩,它們身上藍銀相間的條紋在光線下閃爍著細膩的光澤。
“這里這麼小。”江靜知輕聲嘀咕,她第一次進來。
“院里說了,還要給咱們增加幾間屋子,也不知道我畢業之前趕不趕得上。你興許還有機會。”安嘉偉輕聲回答。
江靜知看向魚缸。
最上層是“新婚缸”,雄魚追尾,雌魚產卵,魚卵像撒了一把碎鹽;中層是“青少年房”,小魚苗拖著透明的尾鰭四處游蕩;最下層則是“產房後備役”,親魚腹部飽滿,在恆溫里等待成為母親。
“養魚是基礎,更是根本。”安嘉偉刻意壓低的聲音在循環水流的輕微聲響中依然清晰,“健康的親本是獲得高質量胚胎的前提。這些是我們的AB系野生型品系,遺傳背景穩定,產卵量大。”
他指著缸里游動的成魚︰“首先,區分雌雄。雌魚體型更豐滿,尤其腹部膨大時;雄魚體型更縴細,體色偏黃,活躍度更高。通常,按雌雄1:2的比例合缸,以促進交配。”
房間只亮著缸底燈帶,數百尾成魚被忽然的光影驚動,“唰“地集體調頭,像銀灰色的刀片在水中閃了一下。江靜知下意識屏住呼吸。
“先檢查水質。“安嘉偉把多參數筆遞給她,“鹽度、電導率、pH值、硬度,一個都不能錯,每天記錄。偏差超過 5 %就得換水。發現病魚、死魚立即清除,防止交叉感染。“
江靜知手里的筆端剛踫到水面,一群雄魚立刻圍攏,用嘴啄探金屬電極,發出細碎的“嗒嗒“聲。她小聲驚呼,又趕緊捂住嘴。安嘉偉眼尾彎了一下——算是笑過——隨即把一張滅菌分裝網抄塞進她右手︰
“斑馬魚是晨昏產卵型。在光照後23小時內收卵效率最高。會認性別嗎?腹部飽滿、臀鰭呈鈍三角的是雌魚;體側金黃、臀鰭尖的是雄魚。看見沒?那條臀鰭帶虹彩的,就是"新郎"。“
他用左手食指在玻璃上輕敲三下,像給暗號。
雄魚果然開始追尾︰先繞到雌魚側腹,再猛地頂撞,刺激排卵。
江靜知看得入神,筆尖在記錄板上劃出“唰“的一聲長 。
“上隔斷盒。“安嘉偉捧出兩只透明孵化盒,底部已鋪好尼龍篩網。“比例 1:2,一雌兩雄,避免過度追逐致傷。“
他抄網入水,動作輕得像撈月,手腕一翻,兩尾雄魚已滑進盒內;再一網,雌魚腹部貼著網面滾落,水花一壓,幾乎沒濺出半點。
江靜知看得發愣,安嘉偉側頭︰“試一次。“
她深吸一口氣,學他的姿勢——網口貼著壁,順流而入。
可魚群受驚四散,她手腕一抖,抄網邊緣“咚“地撞在缸角,整缸魚瞬間炸成銀雨。
安嘉偉沒責怪,只伸手覆在她手背上,帶著網口緩慢平移——像教她寫第一個英文字母——“讓水替你用力,別用手去追。“
第三下,江靜知終于兜住一條雌魚,魚身在網里閃出一道溫潤的珠光。
她屏息把魚倒進隔斷盒,額頭已沁出細汗。
“好,靜置 15分鐘,讓它們"熱身"。“安嘉偉按下計時器,“趁空干件苦力——刮藻。“
他遞過一片無菌載玻片,示範貼壁輕刮,綠藻成卷脫落,再虹吸入廢液管,“藻太多會耗氧,卵下沉時容易窒息。“
江靜知學著他的角度,手腕微微發顫,卻听得到自己心跳——比計時器的秒針還快。
15分鐘到。安嘉偉把隔斷盒高高舉起,對著頂燈檢視︰底部已零星躺著幾粒琥珀色小珠,像被水拉長的晨露。
“看,”他用拉長的巴斯德吸管指點著培養皿,“這些透明、圓潤、像小水晶球的就是受精卵。那些發白、渾濁的,是未受精或已壞死的卵,需要剔除。”
江靜知湊近觀察,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辨認著。
“下一步,清洗和消毒。”安嘉偉將受精卵轉移至另一個裝有新鮮培養液的培養皿中,輕輕晃動洗滌,“用亞甲基藍浸泡消毒,防止霉菌污染。”
他放下盒,一手注水一手傾斜,讓受精卵順著水流滑入培養皿;“計數、去雜、分裝,30粒一皿,記好母體編號。“
“記住,整個過程要求動作輕柔、快速,最大限度減少對胚胎的物理和溫度沖擊。所有器皿必須無菌。收獲的胚胎質量,直接決定你後續顯微注射和表型觀察的成功率。”安嘉偉總結道,語氣不容置疑。
江靜知認真點頭,接過工具︰“明白,安師兄。我看看。”
她用一次性吸管輕觸卵膜,透過體視鏡看見的細胞像微縮的宇宙。她忽然低聲問了一個自己也覺得很傻的問題︰
“它們……真的不會痛嗎?“
安嘉偉正把廢卵挑進漂白劑缸,聞言停手,鏡片後的目光被底燈映得極亮︰
“記住——科研不是夏令營的秀場,是魚缸里永不熄滅的光。我們能做的,是讓每一次心跳都有意義。善待它們,就從精準的數字和不留瑕疵的操作開始。“
最後,他將清洗好的、晶瑩剔透的受精卵均勻分散到新的培養皿中,標注好品系和收卵日期,放入26.5攝氏度的恆溫培養箱。
江靜知模仿著安嘉偉的動作,專注地篩選著那些孕育著生命的微小“水晶球”,雖然初時有些生澀,但憑借著手穩心細的特質,很快掌握了要領。
窗外,第一縷晨光穿過走廊盡頭的百葉窗,落在培養皿上,那些小小的受精卵像一串被點亮的燈泡。恆溫培養箱的微弱嗡鳴聲,仿佛是她科研之路開啟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