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里要搞承包試點的消息正式傳開,如同在滾沸的油鍋里潑進一瓢冷水,徹底點燃了紅星軋鋼廠。而焦點中的焦點,就是林凡負責的“三產”公司。
誰來做第一個“承包者”?這個問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暗流洶涌的爭奪。
保守派勢力不甘心讓林凡這個“改革急先鋒”輕易拿到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試點。他們明里暗里活動,試圖推出自己的人選,或者干脆阻撓試點進行。趙副廠長等人多次在廠務會上強調風險,要求“慎重慎重再慎重”。
一些原本對“三產”公司紅火景象眼紅的中層干部,也看到了機會,覺得自己未必比林凡差,紛紛活動起來,找領導表態,寫方案,試圖爭奪這個可能帶來巨大利益和聲望的機會。
甚至“三產”公司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聲音。有個別被林凡提拔起來的干部,心里打起了小九九︰如果林凡承包了,自己還能不能保住位置?會不會被清洗?不如支持別人來承包,自己或許能撈到更多好處。
一時間,林凡仿佛成了眾矢之的。支持他的人為他捏一把汗,反對他的人則等著看笑話。
面對復雜的局面,林凡顯得異常冷靜。他沒有四處活動、拉幫結派,而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撰寫那份至關重要的《承包經營方案》上。他知道,在改革的關口,最有說服力的不是關系,而是扎實可行的方案和看得見的效益預期。
他帶領幾個核心骨干,閉關奮戰了數個晝夜。方案涉及市場分析、產品規劃、生產管理、成本控制、財務預算、人員安置、收入分配、風險抵押等方方面面。林凡充分利用了自己超前的知識和“三產”公司的成功經驗,方案做得極為詳實、數據充分、邏輯嚴密。他提出了一個看似激進但又經過仔細測算的利潤目標,並設計了與效益緊密掛鉤的、極具激勵性的分配方案,同時,他也明確提出了個人承擔風險抵押的具體數額,顯示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在這期間,四合院里也不平靜。閻阜貴幾乎天天往林凡這兒跑,旁敲側擊地想打听方案內容,甚至暗示他兒子閻解成可以到承包後的公司里謀個差事。林凡只是敷衍,關鍵信息滴水不漏。
許大茂則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既希望林凡承包失敗出丑,又隱隱擔心萬一林凡真成了“林老板”,權勢更大,自己更難對付。他偷偷找到劉海中,煽風點火︰“二大爺,可不能讓他林凡一個人吃獨食啊!這承包的事兒,咱們也得有點發言權才行!”
劉海中本就嫉妒,被許大茂一挑唆,果然跑到廠里,找到相熟的領導,說了一些“林凡年輕氣盛”、“承包要考慮老同志意見”之類的怪話,雖然沒起什麼大作用,但也添了不少惡心。
易中海則保持了沉默,冷眼旁觀。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與林凡抗衡,但心底里,他也並不看好承包這種事,覺得是冒險,等著看林凡栽跟頭。
對于這些蠅營狗苟,林凡一概不予理會。他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即將到來的方案審議會上。他知道,那將是一場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