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在位于黨校的經濟管理干部培訓班的學習生活緊張而充實。課程涵蓋了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財務會計、市場理論等諸多領域,對于技術出身的他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極大的知識拓展。他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些新知識,並與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同學們交流思想,視野得到了極大的開闊。
期間,他也一直關注著廠里和公司的情況。定期與小王、韓春明通電話,了解業務進展和困難,進行遠程指導。公司在他的遙控下,雖然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還算平穩,接了幾個不錯的單子,穩住了陣腳。四合院那邊也波瀾不驚,許大茂果然老實了很多。
這天,他收到了宋運輝的回信。信很厚,字跡似乎比以往用力,仿佛傾注了更多的情緒。
“林凡兄︰惠書並贈書均已收悉,感激不盡!兄之建議,如暗夜明燈,令運輝茅塞頓開,亦深感慚愧……”
信中,宋運輝詳細講述了收到林凡信後的思考和轉變。他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味硬踫硬,而是開始嘗試林凡所說的“迂回策略”。他不再在大會上直接抨擊現行工藝的落後,而是選擇了一個相對次要的冷卻系統效率問題,帶領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技術員,默默收集數據,進行小範圍的優化試驗,並成功地將其效率提升了5%,節約了大量能耗。
這個小小的、無可辯駁的成功,雖然未能觸動根本,卻讓他贏得了少數務實派領導的好感和一些年輕工人的支持,初步打破了被完全孤立的局面。
“……兄所言‘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誠乃至理名言。我如今方知,改革非僅憑一腔熱血與技術偏執所能推動,亦需講究策略與耐心。然此處環境之復雜,人事之傾軋,猶甚于兄之所述。保守之輩盤根錯節,視新技術新思想如洪水猛獸,動輒扣以‘冒進’、‘浪費’之帽,令人舉步維艱……”
字里行間,雖然少了些過去的絕望,卻依然充滿了苦悶和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他能解決技術難題,卻難以撼動僵化的體制和固化的利益格局。他甚至在信中流露出對林凡的羨慕,羨慕他能有一個相對支持改革的領導和可以施展拳腳的空間。
信的末尾,宋運輝寫道︰“……近日廠內風聲鶴唳,傳聞上級有意整頓調整,人心惶惶,不知是福是禍。吾唯有時刻警醒,深耕技術,積蓄薄力,以待兄所言‘天時’耳。與兄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盼常賜教,互通有無。弟︰運輝謹上”
林凡放下信,心情有些沉重,又有些欣慰。沉重的是,宋運輝的處境依然艱難,國企改革的道路注定漫長而曲折。欣慰的是,這位技術天才終于開始意識到策略和耐心的重要性,開始了艱難的轉變。這封信本身,就是一種傾訴和求助,說明他真的把林凡當成了可以信賴的摯友和兄長。
他當即鋪開信紙,準備給宋運輝回信。他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結合培訓班上學到的案例和紅星廠的經驗,提出了更具體的建議︰
“……人事傾軋,古今中外皆有之,不足為奇,亦不必過分焦慮。可嘗試‘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你所言能耗降低之成果,便是團結務實者的最好紐帶。可將此成果擴大化、可視化,形成報告,突出其經濟效益,爭取更多中間派支持……”
“……關于廠內調整風聲,未必是壞事。變動之中,常蘊藏機遇。你可提前準備,梳理技術改革之思路與潛在效益,一旦時機出現,方能迅速提出,把握主動……”
“……我于此間學習,深感管理之于技術,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附上近期學習整理的《目標管理與成本控制初步》筆記一份,或對你有所啟發……望弟保重身體,堅守本心,技術終為王道,靜待雲開霧散時。”
隨信,他真的附上了一疊自己整理的學習筆記復印件。
剛封好信,同宿舍的一位來自南方特區的同學就湊了過來,笑嘻嘻地說︰“林凡,跟誰通信呢?這麼厚?不會是對象吧?”
“一位技術上的朋友,遇到了點難處。”林凡笑笑。
“技術朋友?嗨,要我說啊,你們這些內地的國企,條條框框太多,憋屈!”那位同學壓低聲音,“你知道現在南方特區成什麼樣了嗎?遍地是機會!只要你有想法,有膽子,就能賺大錢!哪像你們這兒,搞點改革跟打仗似的!”
他蠱惑道︰“林凡,以你的能力和眼光,窩在廠里太可惜了!等培訓班結束了,跟我去特區看看唄?保證讓你大開眼界!咱們合伙干點大事,怎麼樣?”
南方特區?市場經濟?合伙干大事?
這些詞匯對林凡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和誘惑。他知道時代正在劇變,南方的活力和機遇是四九城難以比擬的。
但他想到了對李廠長的承諾,想到了剛剛起步的公司,想到了四合院那些還沒徹底清算的恩怨。
他笑了笑,對同學說︰“謝謝好意,我會認真考慮。不過,眼下還是先學好本事再說。”
送走同學,林凡的心情卻難以平靜。
南方的海,似乎帶著一種魔力,在向他召喚。
而幾乎與此同時,韓春明也從四九城打來了長途電話,語氣興奮無比︰
“林哥!特大好消息!我通過一哥們兒,搭上了南方一條線!能弄到一批最新款的日本收錄機!暴利!絕對暴利!咱們要不要干一票大的?本錢我這邊能湊一部分,就等您一句話了!”
新的誘惑,以更加直接、更加猛烈的方式,撲面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