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廠離心機主軸修復項目的巨大成功,如同一聲驚雷,徹底打響了“紅星廠技術咨詢服務隊”的名號。不僅如期解決了客戶的燃眉之急,其修復質量和精度甚至超過了原廠標準,而費用卻只有原廠報價的一個零頭。
這種性價比極高、技術過硬的服務,對于眾多被進口設備維修難題困擾的中小企業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消息通過化工廠設備科長的口口相傳,以及韓春明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很快在相關行業的圈子里擴散開來。
詢價的電話開始增多,找上門來的客戶也逐漸多了起來。業務範圍不再局限于機加工,開始涉及到更復雜的設備改造、生產線優化甚至技術培訓。“技術服務隊”那間舊倉庫變得日益繁忙,不得不又招募了兩名新成員。
利潤開始滾雪球般增長。不僅迅速收回了初期投入,還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發展基金。林凡信守承諾,拿出了相當一部分利潤作為獎金發放給團隊成員,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剩下的大部分利潤則投入再發展,購買更好的二手設備,改善工作條件。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佔用廠里主要生產資源、沒有造成任何負擔的情況下實現的!相反,它還解決了部分青年技工工作不飽和的問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鐵一般的事實擺在面前,所有的質疑和謠言都不攻自破。
李廠長腰桿挺得筆直,在下次廠務會上,直接將一份漂亮的財務報表和客戶感謝信拍在了桌子上。
“看看吧!這就是有些人嘴里‘瞎胡鬧’、‘浪費國家財產’搞出來的成果!”李廠長的聲音洪亮,帶著揚眉吐氣的暢快,“不到半年時間,自負盈虧,實現淨利潤XXXX元!解決了XX名青年職工的工作安排問題!獲得了客戶的一致好評!這難道不是給廠里做貢獻?難道不是改革探索的成功?”
劉副廠長等人看著那份扎眼的報表,臉色鐵青,啞口無言。他們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反對。事實勝于雄辯,在絕對的成績面前,一切阻撓都顯得蒼白無力。
楊書記也終于露出了贊許的笑容,當場表態︰“好啊!林凡同志和李廠長這個探索,很有意義,很有成效!證明了我們國企的技術人員是有能力、有闖勁的!我看,這個‘技術服務隊’的模式很好,應該繼續擴大,廠里要給予更大的支持!”
有了楊書記的明確表態和一沓沓實實在在的業績證明,“技術服務隊”的地位徹底穩固,甚至被廠里默認為一個“準正式”的部門。
林凡趁熱打鐵,正式向廠里提交報告,申請將“技術服務隊”升級為廠屬的“三產公司”,給予正式編制和更大的經營自主權。
這一次,報告一路綠燈,很快得到了批準。
“紅星軋鋼廠技術開發服務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林凡被任命為經理,韓春明也被特聘為業務副經理。
揭牌儀式那天,李廠長親自到場剪彩,場面雖然簡單,卻意義非凡。林凡站在嶄新的牌子下,看著身邊斗志昂揚的團隊成員,心中感慨萬千。
從一間舊倉庫、幾個人、一點點啟動資金起步,到如今正式成為廠里承認的實體,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然而,就在林凡準備大展拳腳,帶領新公司開創更大局面時,他收到了兩封來信。
一封來自宋運輝。信中的語氣不再像以往那樣充滿技術上的執著和興奮,而是帶著明顯的疲憊、苦悶和迷茫。他所在的鋼廠人事復雜,保守勢力強大,他推動的一些技術改革舉措處處踫壁,甚至受到了排擠和打壓,空有抱負卻無法施展,字里行間充滿了無力感。
另一封,則來自部委。是一份正式的通知,邀請他參加一個更高層次的“經濟管理干部培訓班”,學制半年。這意味著進一步的提升和進入更核心圈子的機會,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必須暫時離開剛剛起步的公司和紛繁復雜的廠內院斗爭。
機遇與責任,再次擺在了林凡的面前。
是留下鞏固成果,應對接下來的挑戰?還是抓住機會,去更高的平台充電學習,為未來鋪路?
林凡看著辦公桌上並排擺放的兩封信,陷入了沉思。
腳下的路似乎越走越寬,但前方的選擇,也愈發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