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研討會帶來的東風,雖然沒能直接吹散劉副廠長等保守派的阻撓,但確實極大地震懾了他們,為林凡和李廠長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空間和操作余地。廠務會上不再是無休止的爭吵和否決,變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僵持和觀望。
林凡和李廠長抓住這個機會,決定不再等待所謂的“完美時機”或“正式批文”,立刻啟動那個“繞道走”的計劃——以廠技術科和工會聯合組建“技術咨詢服務隊”的名義,低調開始承接外部業務。
李廠長利用職權,特批了一間閑置的舊倉庫作為服務隊的臨時辦公和作業地點,又從那幾個支持改革的車間,悄悄抽調了三四名技術過硬、口風嚴實、家庭負擔較輕的年輕骨干,組成了最初的核心班底。啟動資金則從廠長基金里擠出了一小筆,數額不大,但足夠支付初期的差旅費和購買一些必要的耗材。
沒有掛牌,沒有聲張,甚至沒有在廠里進行任何公開宣傳。“紅星廠技術咨詢服務隊”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開始運轉了。
林凡擔任總負責人,負責統籌和對接;抽調來的小王負責內部管理和賬目(賬目暫時掛在工會技協下面,比較隱蔽);另外兩名青年技工則作為主力干將。
第一單生意,來自林凡通過陳大校的關系聯系上的一家地方軍械修理所。他們有一批老式火炮的瞄準具齒輪箱損壞,精度要求高,自己無法修復,求助大廠又排不上號。林凡帶人去看過之後,認為可以利用廠里報廢機床拆下的舊光杠和自制的工裝夾具進行仿制加工。
活兒不大,技術難度卻不低,利潤也不算豐厚,但意義重大——這是開門第一單,必須做成、做好!
林凡親自帶隊,泡在簡陋的倉庫改造的臨時車間里,和工人們一起畫圖、加工、調試。沒有專用設備,就想方設法土法上馬;缺少測量工具,就反復比對,靠經驗和手感彌補。常常干到深夜。
然而,起步的艱難遠超想象。由于使用的是淘汰的舊設備和自制的土工具,加工精度和穩定性難以保證,廢品率一度居高不下。進度緩慢,那點可憐的啟動資金很快見底。
消息不可避免地傳了出去。
劉副廠長等人聞風而動,雖然不敢直接阻止,但風涼話和質疑聲開始在廠里蔓延。
“哼,我說什麼來著?瞎胡鬧!靠那些破爛能干什麼精密加工?”
“听說廢了一堆料,錢都打水漂了!”
“這不是浪費國家財產嗎?”
“等著看吧,看他們怎麼收場!”
甚至有人偷偷跑到那舊倉庫外面,指指點點,等著看笑話。
抽調來的青年技工們壓力巨大,開始有些動搖和抱怨。連李廠長都私下找到林凡,憂心忡忡地問︰“林凡,到底行不行?不行就趕緊撤回來,損失點錢沒關系,別把名聲搞壞了……”
面對內外的壓力和質疑,林凡卻表現得異常沉穩。他一方面給團隊成員打氣,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強調這第一單的戰略意義和長遠前景;另一方面,更加專注地投入到技術攻關中,反復優化工藝,甚至不惜動用自己系統賦予的“大師級”技能親自上手操作最關鍵的部分。
他知道,現在說什麼都是虛的,唯有成功,才能打破一切質疑!
就在這最艱難的時刻,韓春明風塵僕僕地從北方趕了回來,直接找到了那間舊倉庫。
“林哥!我回來了!”韓春明依舊是那副精力充沛的樣子,但眼神里多了幾分認真。他看了一眼車間里略顯寒酸的設備和堆放的半成品,臉上沒有絲毫輕視,反而豎起大拇指︰“牛逼!林哥!真就這麼干起來了!”
林凡看到他,也是心中一喜︰“春明,你來得正好!這邊正缺人手,更缺門路!”
“門路的事包在我身上!”韓春明拍著胸脯,隨即壓低聲音,“林哥,你信里說的事,我琢磨了一路。路子有,但水也深。不過眼下,先幫你把這第一炮打響最重要!”
他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加入了進來。他腦子活,眼力毒,雖然不懂精密加工,但在找材料、淘換工具、跟外面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方面是一把好手。很快,他就不知道從哪個廢舊物資站,淘換來幾件雖然舊但還能用的測量工具和一些便宜好用的耗材,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韓春明的加入,團隊士氣為之一振。大家憋著一股勁,日夜奮戰。
終于,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和調整後,第一批合格的齒輪箱零件被加工了出來!
送到軍械所,經過嚴格檢測,完全符合要求!甚至比預期的還好!
對方非常滿意,不僅痛快的支付了費用,還表示後續還有其他合作機會!
第一單,成了!
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意義非凡!它證明了這條路走得通!證明了即使條件簡陋,憑借技術和拼搏,也能闖出一片天!
消息傳回,那些等著看笑話的人啞口無言。
李廠長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林凡拿著這第一筆雖然微薄卻意義重大的利潤,給每個團隊成員發了獎金,雖然不多,但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技術服務隊”終于站穩了腳跟,迎來了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