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快快請起,陛下也只是問問,畢竟你們都是漢人,你去逐鹿中原,也更容易被中原人接受,如果李大人沒有這個想法也好,畢竟膠東和遼東兩地也能夠為李大人發揮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了!"
崔游也不知道是真的信了還是假的信了,李萬年則試探道︰“陛下乃天人下凡,一統契丹諸部,佣兵二十余萬,逐鹿中原指日可待,只要陛下願意做中原的皇帝,臣定當鼎力相助!”
李萬年這不是試探,純粹說場面話,耶律阿保機一直想做中原的皇帝,只是作為契丹民族,缺乏文化內核,難以統治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這就是為什麼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以及後面的幾個皇帝陸續推動漢化的原因。
崔游心想,本來是有二十萬的, 被你殺了不少,現在不到二十萬了,這也是陛下一直不敢再動手的原因。
還有一個不出手的原因就是李萬年比陛下還要大兩歲,本以為李萬年會走到陛下前面,但最近幾次見面,李萬年的精神頭很好,而且越發的年輕,而陛下則是越發的老態龍鐘!
“是啊,我有這兩塊地方就足夠了,而且我在這里也是為了給陛下穩定大後方,好讓陛下去逐鹿天下啊!崔大人你想想,陛下擁有二十萬鐵騎,一個騎兵頂十個步兵,相當于佣兵二百萬,陛下要是去逐鹿天下, 那不摧枯拉朽啊?加上我在後方輔助,陛下登基為中原皇帝,那是穩穩當當的啊!”
李萬年開始蠱惑崔游,他希望契丹皇帝先忍不住動手,因為一旦動手之後,他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崔游想了想,其實天下兵力最強的確實是契丹,但綜合國力最強的不是契丹,還是中原這幾個大的勢力。
“李大人的想法,我會傳達給陛下的,不過陛下要逐鹿天下,王守義幾乎是邁不過去的坎,如今你的家人也都到了遼東,既如此,也應該和王守義干一仗了!這樣陛下才能放心啊!不然朝中一些大臣經常說李大人首鼠兩端,要遣兵討伐!”
崔游這麼說,也算是在李萬年的預料之中,他並不是害怕契丹拉討伐,而是他不想這麼早和契丹開戰。
他控制的遼東以及膠東都是以農耕為主,只有遼東部分地方有畜牧,作為農耕文明,他需要時間去積攢底氣,粟米剛收一季,百姓還沒過幾天好日子,一旦契丹派出幾萬大軍,老百姓的安穩日子又沒了。
而且,他還要在北部建立新的州縣,作為抵擋契丹的軍事據點,這些也都需要時間。
“請陛下放心,臣在秋收之後,年底之前必然會對王守義開戰,而且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盧龍城!”
李萬年說的盧龍城其實就是盧龍塞,他雖然沒有直接掌控這個地方,但這個地方的很多將領都臣服于他,只是這個地方名義上還是王守義管轄,後來秦玉當了刺史,現在秦玉和雙方勢力達成某種平衡,讓這個地方變得十分的曖昧。
“好,陛下就希望看到這一天!”
崔游得到李萬年的保證,心里也松了一口氣,要是李萬年還不和王守義開戰,那意味著李萬年不想臣服了。
而且,近期王守義派出兵馬襲擊契丹部落,讓陛下十分惱怒,不給予王守義痛擊,對不起契丹的損失。
“放心好了,這段時間我也要調兵遣將,囤積糧草,準備和王守義這老東西決一死戰!”
李萬年的語氣中透露著對王守義的憎恨。
“嗯,另外就是公主殿下何時從膠東回來,陛下是真的想公主了,想讓公主殿下回家看看!”
“請放心,我馬上傳信給公主,先讓他回到營州!”
“如此便好!”
......
打發了崔游之後,祝英台來到了李萬年的跟前。
“這崔游怕是來者不善吧?”
祝英台也知道他們的實力近期膨脹得厲害,契丹不可能不警惕。
“不錯,想讓我和王守義開戰,不同意就直接派兵攻打我遼東!”
李萬年的臉色也不太好看。
“這耶律阿保機也欺人太甚,我們現在有八九萬的兵馬,真要打起來,契丹不一定會贏!”
祝英台也是氣不過。
“我們現在有多少甲冑?”
李萬年問道。
“全部算上,也就兩萬五千副甲冑!現在披甲率不到三成了!”
祝英台如此說道。
“哎,軍隊擴張太快,導致披甲率下降也實屬正常,其次就是甲冑的制作難度高,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們的軍隊發展思路要更換,組建兩萬五千的披甲精銳,其中五千是重甲騎兵,兩萬是重步兵,其次,再在組建一萬五千的輕騎兵,這樣我們就有兩萬的輕重騎兵,剛好對應我們有四萬匹馬,這樣算來,我們的精銳士兵大概有四萬五千,剩下的一半作為普通兵員!”
李萬年說完,祝英台沒有反對,畢竟有四萬五千的精銳已經是極好的了。
“還是早上討論的官制的問題你起碼要在科舉之前搭好架子,科舉之後,就可以按人才類型填充到這個架子中!”
祝英台催促道。
“好,我已經有所想法,我將名單畫下來!”
說完,李萬年開始畫圖,將組織結構圖畫下來。
祝英台听到是要畫畫,也湊過來,只見李萬年按照自己先進的思維,畫了一張組織結構圖。
圖上,他作為一號人物,然後副手是兩位節度副使,然後下面就是三位觀察使以及兵馬水軍使,
觀察使下面就是各州刺史,兵馬使往下就是馬軍使,步軍使以及水軍使。
本來按照他的想法,就是祝英台作為節度副使,兼任總督兵馬使,負責軍務,王建作為總督觀察使總督三位觀察使,但是王建一旦掌握了真正的權力,哪怕是文臣的權力,怕也是按耐不住野心,故而就只能當讓觀察使和總督兵馬水軍使平級。
這樣,王建兼任其中高麗道觀察使,但不掌兵權,給了對方部分里子,又不至于權力的失控。
當然,要是身邊還有更听話的文臣,他自然是會重新調整官制,設立總督觀察使。
同時,他給給這些官員做了品級,首先是節度使是正二品,節度副使是正三品,觀察使以及總督兵馬水軍使和軍需使都是從三品,刺史、馬軍使、水軍使以及步軍使都是正四品下。
看到這些官職,祝英台好奇道︰“你不設六部嗎?”
“我要是設了六部,契丹人知道了不得跟我拼命,而且其他各方估計都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