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想起上周去省里面開會,鄭剛私下跟他說過的話︰
“跟著洪家好好干,等能源項目落地,y 市的班子肯定要動,你的位置能再往上挪挪。”
“往上挪” 三個字,像鉤子一樣勾著他的心。
他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酒的醇香壓不住心里的疏離。
沒有洪家,就沒有他陳煒今天的地位,這點他比誰都清楚。
可跟著洪家越久,他心里的不安就越重︰
洪曉做事只憑喜好,違規調容積率、用黑手段拆遷;
洪鳴看似沉穩,卻把能源項目當成私產;
鄭剛在政法系統搞清洗,吃相太難看。
這些事,樁樁件件都在踩紅線,現在有洪閔在北城罩著,沒人敢動,可誰能保證洪閔能一直穩下去?
“陳哥?”
洪曉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手里還把玩著女孩的頭發,
“是不是覺得這倆不夠漂亮?再給你叫兩個?”
“不用了,洪少。”
陳煒放下酒杯,臉上堆起恰到好處的笑。
洪曉哈哈一笑,拍了拍陳煒的肩膀︰
“你放心,只要把物流園和網紅街的事辦好了,以後 y 市的事,我跟我叔都保你。”
“多謝洪少提攜。”
陳煒欠了欠身,心里卻掠過一絲冷笑 ——“保我”?
洪家保人,從來都是看有沒有利用價值。
他現在能幫洪家走項目、擋麻煩,所以洪家願意捧他;
可一旦他沒了用處,或者洪家自身難保,第一個被舍棄的,說不定就是他。
可他沒得選。
已經上了船,就不能輕易下來。
他能做的,就是趁洪家還在勢頭上,抓緊撈取足夠的資本,把自己的位置坐穩。
y 市市委書記的位置,就是他的目標。
包間里的音樂還在響,女孩們的笑聲依舊甜膩,可陳煒已經沒心思再待下去。
他起身跟洪曉告辭,說要回去準備物流園的材料,洪曉沒多想,揮揮手讓他走了。
走出會所,晚風吹在臉上,帶著一絲涼意,讓他清醒了不少。
車子駛在回去的路上,陳煒看著窗外的霓虹。
洪家的風光能持續多久,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自己必須在這段時間里,牢牢抓住權力的把柄,把命運握在自己手里。
市委書記的位置,他志在必得。
至于洪家的未來,那是洪家的事,他只需要在洪家還能給他提供助力的時候,實現自己的野心。
北城黨校的銀杏道上,落葉鋪了厚厚的一層,踩上去沙沙作響。
君凌拎著黑色公文包,跟著引導牌走向 “求是樓”。
這里是此次青年干部培訓班的主課堂。樓前的石碑上刻著 “實事求是” 幾個鎏金大字。
推開三樓教室的門,三十張紅木課桌整齊排列,學員們大多已落座,低聲交談間透著官場特有的謹慎。
剛一進門,就感覺到幾道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
不是敵意,是帶著探究的審視。
君凌掃了一眼,下意識地攥緊了公文包的把手。
簽到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後面,標注的職級幾乎全是 “正廳級”︰
省里面某副部長、地級市市長、…… 唯獨他的名字後面,寫著 “y 市副書記副廳級)”。
他找了個靠後的空位坐下,鄰座的中年男人立刻側過身,遞來一張燙金名片,笑容溫和卻不失分寸︰
“我是魯省國資委的趙偉,這位同志看著年輕有為,是哪個地市的?”
“秀水省 y 市副書記,君凌。”
君凌接過名片,指尖觸到 “正廳級副主任” 的字樣,語氣保持著恰到好處的客氣。
趙偉的眼神明顯頓了一下,隨即笑著點頭︰
“原來是君書記,年紀輕輕就任專職副書記,前途不可限量啊。”
這話听著是稱贊,卻藏著一絲疑惑 。
這個培訓班是北組部牽頭的 “青年干部精英班”,按慣例只招收正廳級干部,君凌一個副廳級能進來,背後必然有特殊原因。
君凌沒接話,只是將名片收好,目光投向講台。
電子屏上正滾動播放授課老師的簡介︰
“李建,北城黨校副校長,長期從事黨的建設和地方治理研究。”
看到“地方治理研究” 這個關鍵詞。
君凌坐直了身體。
這正是他來北城想接觸的領域,也是他作為 y 市副書記最需要補充的知識。
八點半整,教室門被推開,李建走了進來。
他穿著一件灰色中山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苟,手里沒拿任何講義,只捏著一支鋼筆,走到講台中央站定,目光平靜地掃過全場︰
“今天我們不講理論,就結合你們的實際工作,聊聊‘基層治理中如何平衡發展與民生’。”
沒有多余的寒暄,開門見山的風格,瞬間讓教室里的低聲交談停了下來。
課程進行到一半,李建國突然停下,目光在教室里掃了一圈,最終落在了君凌身上︰
“那位君凌同志,你來自基層地市,又是副書記,分管黨建和民生,能不能談談你們市在推進重點項目時,是怎麼協調企業利益和群眾訴求的?”
突如其來的點名,讓教室里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君凌身上。
趙偉也側過頭,帶著幾分好奇。
一個副廳級在全是正廳級的班里被老領導單獨提問,要麼是背景特殊,要麼是能力出眾。
君凌站起身,沒有絲毫慌亂,語氣沉穩︰
“李校長,我們 y 市正在推進高新產業園和網紅街兩個重點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抓兩個點︰一是黨建引領,在項目指揮部成立臨時黨支部,讓黨員干部帶頭走訪群眾,收集訴求;
“二是建立‘協商機制’,讓企業、群眾代表、政府部門坐在一起談,既要保障了項目進度,也要維護了群眾利益。”
他沒有提洪家的違規操作,也沒有說自己與洪曉的博弈,只從 “基層治理” 的角度談實際做法。
李建微微點頭,手指在講台上輕輕敲了敲︰
“說得具體,也符合實際。現在很多地方搞項目,要麼只盯著 gdp,忽視群眾感受;要麼怕引發矛盾,不敢推進項目,你說的‘黨建引領 + 協商機制’,是個可行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