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萬

第419章 和解的土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汪途 本章︰第419章 和解的土地

    卡車碾過新鋪的碎石路,發出沉悶而富有節奏的聲響,仿佛大地在緩慢而有力地呼吸。林野微微搖下車窗,五月的晨風便迫不及待地涌了進來,裹挾著雨季過後特有的濕潤氣息。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橡膠樹清香,那是這片土地的底色,一種近乎固執的、蓬勃的生命力。然而,在這清新的主調里,卻隱隱摻和著一絲難以名狀的、若有若無的火藥味——那是三年前那場漫長而殘酷的沖突留下的最後痕跡,像一道愈合未深的疤痕,潛伏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只在特定時候提醒著人們曾經的創傷。

    車窗外,景致如流動的畫卷緩緩展開。克欽族婦女們身著靛藍的隆基,圍裙上沾著細碎的草屑,正熟練地用竹篩翻動著曬著的糯米。金黃的米粒在青石板上鋪展,蜿蜒成一條條細流,在晨曦的勾勒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大地流淌的乳汁。幾個光著腳丫的孩童追逐著一只花母雞,清脆的笑聲撞碎了薄薄的晨霧,驚起幾只棲息在芭蕉葉上的藍翅鳥,撲稜稜地飛向更遠處的橡膠林。

    “前面就是和解村。”翻譯小周的聲音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激動,他指著村口那塊在晨光中顯得格外醒目的石碑。石碑由當地特有的花崗岩雕琢而成,表面打磨得光滑細膩,在朝陽的照耀下泛著溫潤的光澤。碑身上,用克欽文、撢文、中文和英文四種文字刻著同一個詞——“和平”。這不僅僅是一個單詞,更像是一種承諾,一種祈禱。碑座的設計尤為別致,由紅椿木精心雕刻的藤蔓紋路從“和”字的根部蜿蜒伸展,如同兩條溫暖而有力的大手,緊緊交纏,象征著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此握手言和。林野的目光落在碑座的縫隙里,那里嵌著幾粒晶瑩的糯米,沾著晨露,微微發亮。他心頭一動,想起老覺之前說過,克欽人在修房造路這樣的大事上,總會用糯米來祈福,祈求土地公的護佑,願新生的建築能扎根穩固,願生活從此安穩。這看似微小的儀式,卻蘊含著最樸素也最深沉的願望。

    就在這時,旁邊的阿米娜突然踫了踫他的胳膊。她穿著一件洗得有些發白的藍布工裝,料子是那種耐髒耐磨的工裝布,左胸處別著一枚嶄新的“和平鐵路”徽章,在陽光下閃著金屬的冷光。她的右肩斜挎著一個帆布包,包的邊角已經磨損,沾染了些許暗紅色的痕跡——那是來自遙遠非洲肯尼亞草原的紅土,帶著她過往經歷的印記。包上還貼著一張斯瓦希里語的貼紙,上面印著“jua kai”,意為“熾熱的太陽”,是內羅畢街頭那種快速、靈活、充滿生命力的微型巴士的代稱。這張貼紙的邊緣已經卷翹,正是三年前,她毅然決然地將其從內羅畢辦公室的綠植盆中扯下,扔進垃圾桶,象征著她與過去那段在蒙內鐵路上的生活告別,也預示著她即將開啟一段全新的旅程。此刻,這張貼紙安靜地貼在包上,卻像一枚沉默的勛章,見證著她一路走來的顛沛與成長。

    “老覺大叔在等我們了。”阿米娜的聲音拉回了林野的思緒,她指著石碑旁一個佝僂著身軀的老人。那是和解村的村長老覺,大約七十歲的年紀,裹著傳統的靛藍色隆基,質地厚實,邊緣已經磨損得有些毛糙。他的腰間系著一條褪色的紅綢帶,上面掛著一個叮當作響的銅鈴,走起路來,鈴聲便在寂靜的村口蕩漾開來。老覺看到卡車停下,立刻放下手里正整理著的竹篩,快步迎了上來。他的手掌寬大而粗糙,布滿了常年勞作留下的老繭,指節處還留著幾道新舊交錯的傷疤,那是他年輕時參與排雷工作時留下的印記,沉默地訴說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阿米娜小姐,林工!”老覺的英語帶著濃重的克欽口音,每個單詞都像是被厚實的嘴唇包裹著,吐字不太清晰,但熱情洋溢,“小覺!快過來!”他朝著村子里喊了一聲,聲音在晨光中傳得很遠。

    不一會兒,遠處傳來一陣歡快的蹦跳聲,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像只小鹿一樣跑過來。他穿著簡單的短褲和背心,赤著腳,舉著一根削得光滑的竹片當寶劍,在空中揮舞著,嘴里發出“嗖嗖”的聲響。他的腰間系著一串紅椿木打磨成的珠子,隨著他的跑動而晃動,發出輕微的踫撞聲。“他說要當鐵路小衛士,每天檢查鐵軌有沒有長草!”老覺笑著補充道,眼角的皺紋里盛滿了慈愛。

    阿米娜蹲下身,讓自己的視線與男孩平齊。她微笑著,露出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小衛士,你好呀。你知道嗎?我們正在修的鐵路,它的軌距要剛好能通過兩頭大象並排走呢。這樣,當大象家族遷徙的時候,就不會被鐵軌卡住,它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穿行。”她用手指比劃著,想象中的大象隊伍在她描述下顯得既龐大又可愛。

    小覺歪著腦袋,烏黑的眼楮里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他似乎在努力想象著那樣壯觀的場景︰“那我要在鐵軌中間畫三根大象的腳印!一頭大象,兩頭大象,三頭大象……”他突然停住了,小眉頭皺了起來,像是發現了什麼邏輯上的漏洞,“不對,阿米娜姐姐,要能並排走的話,應該是一頭大象,旁邊再一頭大象,這樣才是並排!三頭的話,中間那頭會被擠出去的!”

    林野在一旁將小覺的話翻譯給老覺听,老人听得哈哈大笑,笑聲震得他耳邊的銅鈴都跟著叮當作響。竹篩里的糯米被震得濺出幾粒,散落在青石板上。“我們克欽人有句老話,”老覺笑得滿臉褶子,他彎下腰,從地上撿起那幾粒滾落的糯米,鄭重地捧在手心,任由它們從指縫間緩緩漏下,像是在進行一場微小的儀式,“‘大象的路,也是螞蟻的路。’”他抬起頭,目光深邃,“如果一條鐵路,既能容納大象這樣龐大的生靈自由遷徙,也能顧及螞蟻這樣微小生命的通道,那麼,它才是一條真正的好鐵路,一條懂得尊重所有生命的鐵路。”

    就在這時,小周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手里還緊緊握著對講機︰“阿米娜姐!出事了!波尚大叔在後山那片神樹林里,發現了我們正在苦苦尋找的紅椿木!那種紋理特別適合做枕木的紅椿木!但是……但是村民們都不同意砍伐,他們說那是祖靈居住的地方,是聖地,絕對不能動……”

    阿米娜猛地站起身,帆布包上的紅椿木珠子撞在車門上,發出一連串清脆悅耳的響聲,像是某種古老的節拍。她沒有絲毫猶豫,抓起帆布包就朝著村口的方向沖去,淺金色的卷發在晨風里揚起,如同燃燒的火焰。“走!帶我們去看看,祖先留下的‘禮物’。”她的聲音堅定而充滿力量,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

    一行人匆匆離開了村口,朝著後山那片傳說中的“神樹林”走去。路兩旁的植被愈發茂密,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泥土味和植物特有的清香。阿米娜走在一行人中間,她的步伐穩健,眼神里閃爍著興奮和期待。那張“jua kai”的貼紙在帆布包上輕輕晃動,仿佛也在期待著即將到來的發現。

    工務段的臨時培訓棚就搭在村小學的操場上。夕陽的余暉透過竹編的棚頂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將原本樸素的竹席染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黃色,如同流動的琥珀。二十來個克欽族青年擠坐在長條凳上,有的依舊穿著他們傳統的靛藍隆基,有的則套著項目部發給他們的反光背心,兩種風格在夕陽下奇妙地融合,透著一種新舊交替的和諧。他們大多是村里的年輕人,有的臉上還帶著青澀,有的眼神里已經透露出對未來的憧憬和一絲緊張。

    王鐵軍,工務段的組長,一個看起來四十歲左右、皮膚黝黑、身材敦實的漢子,正站在投影儀前,調試著設備。屏幕上跳動著中緬雙語字幕,映照著他專注而認真的臉龐。“今天我們要教大家探傷工的核心技能——用超聲波探測鋼軌內部的‘心跳’。”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帶著北方人特有的豪爽。

    阿米娜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而是徑直擠到了第一排,找了個角落坐下。她從帆布包里拿出一個精致的“口弦”,這是克欽族的傳統樂器,用竹片制成,通過口腔共鳴和手指的撥動,可以發出清越悠揚的樂聲。當王鐵軍講到“聲波反射原理”時,阿米娜突然舉起手,她的動作有些突兀,但眼神里充滿了渴望︰“王組長,能讓我試試嗎?我想用這個口弦試試看。”

    不等王鐵軍回答,她已經站起身,快步走到擺放著教學用鋼軌模型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將口弦貼在冰冷的鋼軌上,然後輕輕撥動竹片。剎那間,一股清越而略帶金屬質感的顫音在棚內回蕩開來,那聲音不高不低,卻異常清晰,仿佛能穿透鋼鐵,直達人心。更奇妙的是,這口弦的顫音竟然與旁邊探傷儀發出的規律性蜂鳴聲奇妙地共鳴起來,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和諧。

    幾個坐在後排的景頗族姑娘眼楮一下子亮了起來,其中一個名叫密朵的姑娘甚至忍不住舉起手腕上佩戴的、叮當作響的銀鐲,湊到阿米娜身邊,小聲驚嘆道︰“阿米娜姐姐,我們采藥的時候,也用類似的方法來尋找地下的泉水!我們敲擊不同的石頭,听聲音的回響,來判斷下面是否有水源。你听,這口弦的聲音,是不是很像地底下的歌?”

    “太神奇了!”王鐵軍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鏡片後的眼楮里閃爍著贊許的光芒,“其實,超聲波探測和你們說的‘地底下的歌’原理是相通的,本質上都是振動在介質里的傳播。聲波遇到不同密度的介質,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通過分析這些反射回來的信號,我們就能了解鋼軌內部的結構,看看有沒有內部裂紋或者缺陷。”

    他示意旁邊的年輕技術員李敏拿來一台便攜式探傷儀,然後對阿米娜說︰“來,阿米娜女士,您來操作一下,我們教您如何校準和解讀數據。”

    阿米娜接過探傷儀,她的手指在那些按鈕和旋鈕上靈活地翻飛,動作既謹慎又充滿自信。她顯然不是第一次接觸這類設備,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要領。當探傷儀的屏幕上跳出清晰的波形圖時,密朵又湊了過來,她指著屏幕上那些起伏的線條,興奮地說︰“這波紋,看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克欽族女人織筒帕一種傳統挎包)時的經緯線?如果能把這樣的圖案印在儀器上,我們學起來會不會更快,更容易記住?”

    阿米娜轉過頭,對密朵的話會心一笑,她知道,這不僅僅是形象化的比喻,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共鳴和認同。她轉而用克欽語和王鐵軍交流了幾句,王鐵軍听後,連連點頭,表示會考慮將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融入到後續的培訓教材和設備標識中。

    後山的“神樹林”籠罩在一片薄暮之中,光線變得柔和而神秘。波尚大叔,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林業人,正手持一把刻著祖靈圖騰的傳統伐木刀,站在一棵巨大的紅椿木前。這棵紅椿木的直徑足有45厘米,樹皮粗糙而富有質感,上面的紋路異常清晰,蜿蜒曲折,如同天然形成的圖案,仔細看去,竟然像極了克欽人最盛大的節日“目瑙縱歌”上,人們踩著鼓點、手拉手繞樹而舞的軌跡。那是生命力的展現,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舞的印記。

    “停!”老覺突然出聲,他快步走上前,枯枝般的手指按住了波尚大叔即將啟動的電鋸,阻止了那刺耳的轟鳴聲。他的目光落在樹干上一個明顯的樹瘤上,那樹瘤紋理奇特,如同某種古老的符文。“這些紋路,不是普通的紋路。”老覺的聲音帶著一種敬畏,“這是我們祖先刻下的記號。”

    他轉身對圍攏過來的村民們喊道,用克欽語解釋著︰“當年我們祖先修建茶馬古道的時候,就是憑著對樹木紋路的觀察,挑選最堅固耐用的枕木。你看這樹瘤的位置,它能有效地分散鐵軌傳來的震動,就像我們克欽人編織的竹編背簍,編得越密,結構越穩固,就能承受越重的負擔。這棵樹,它不僅僅是一棵樹,它是我們與土地對話的方式。”

    林野也走了過來,他拿出專業的激光測距儀,仔細測量著這棵紅椿木的各項數據。儀器屏幕上跳動著各種參數,最終顯示,這棵紅椿木的承重極限,恰好符合國際鐵路聯盟對于枕木的強度標準。他正想開口贊嘆,卻見阿米娜已經蹲下身,用隨身攜帶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著樹瘤處的縴維結構。“波尚大叔說得對。”阿米娜的聲音里充滿了驚喜,“通過放大觀察,這里的木質縴維密度比普通樹干部分高出近20,而且排列方式更加緊密有序,天然的抗裂性和韌性都更好。在非洲,我們用堅韌的黃金藤編織防護網,用來加固路基;在這里,這棵紅椿木的天然紋路,本身就是一張完美的‘防護網’。”

    波尚大叔听到阿米娜的分析,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突然哼起了古老的伐木歌,那調子悠長而質樸,像是山澗里緩緩流淌的溪水,帶著一種原始而純粹的力量。幾個年輕的克欽族青年也被感染,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聲音由小變大,最終匯成一股洪流,驚起林間幾只棲息的紅嘴藍鵲,撲稜稜地飛向更幽深的林子。

    阿米娜靜靜地听著,她閉上眼楮,任由那古老的旋律在耳邊回蕩。不知怎的,她突然想起了在蒙內鐵路修建時,馬賽族的長老也是這樣,用他們獨特的歌聲為工地祈福,祈求大地母親的原諒和庇護。原來,無論是在遙遠的非洲草原,還是在這片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人們對土地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都是如此相似,如此深沉。

    夜幕降臨,夜校的帳篷亮起了昏黃的燈光。月光如水,靜靜灑在臨時用木板搭建的黑板上,映照著上面用粉筆寫下的公式和圖表。探傷工李敏,一個戴著眼鏡、看起來文靜內向的女孩,正舉著那台超聲波探傷儀,耐心地給幾個年輕的克欽族學員講解著操作要領。小覺,那個自稱“鐵路小衛士”的男孩,也擠在人群中,好奇地張望著。他手里拿著一根削尖的竹片,煞有介事地模仿著探傷儀的探頭,在旁邊一張課桌的桌腿上輕輕敲擊著。

    “老師,我找到啦!”小覺突然興奮地喊道,指著桌腿下方一塊隱藏的木塊,“這里有‘大象的腳印’!”他的想象力總是如此豐富而直接。

    帳篷里頓時爆發出一陣善意的哄笑。李敏也被小覺的天真逗樂了,她放下探傷儀,走到小覺身邊,蹲下身,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小覺真聰明!雖然這不是大象的腳印,但它確實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小問題’哦。不過,你的想象力很棒!”

    就在這時,李敏靈光一閃,一個想法在她腦中形成︰“小覺,你的這個比喻太形象了!我們能不能利用這個想法,用竹筒制作一些簡易的探傷器,教孩子們在課余時間玩一個‘找隱患’的游戲呢?比如,在模擬的鐵軌模型上隱藏一些‘小腳印’,讓孩子們用竹筒去‘听’,看誰能最快發現‘大象’留下的‘腳印’?這樣既有趣,又能讓他們在玩樂中熟悉探傷的基本原理。”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阿米娜和老覺的贊同。阿米娜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既能激發孩子們對鐵路的興趣,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老覺則笑著補充道︰“我們克欽人的孩子,從小就喜歡在山林里玩各種模仿游戲,讓他們用熟悉的東西去學習新知識,效果肯定更好。”

    角落里,材料員老周正拿著一把摻雜著紅椿木碎屑的碎石,教幾個年輕的景頗族小伙子如何辨識和挑選合適的道砟。他抓起一把碎石,在手心攤開,那些紅椿木的碎屑在月光下泛著溫暖的色澤。“你們看,”老周指著那些木屑,“把這些木屑摻在道砟里,能讓道砟的吸水性提升40左右。就像我們克欽人腌酸筍用的那種木桶,木頭本身具有很強的吸水性,能更好地鎖住水分,這樣腌出來的酸筍才不會爛,味道才更地道。”

    幾個小伙子听得入了神,他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腰間懸掛的采筍刀在月光下泛著冷冽的光。刀鞘上還刻著他們祖先信仰中祖靈的符號,那是他們與土地血脈相連的證明。

    凌晨四點,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林野被窗外一陣清脆的鳥鳴喚醒。他睜開眼,習慣性地看向窗外,卻見一道手電筒的光柱在遠處晃動,隱約還能听到人聲和工具踫撞的聲響。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鋼軌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萬》,方便以後閱讀鋼軌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萬第419章 和解的土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鋼軌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萬第419章 和解的土地並對鋼軌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萬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