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堡的黎明,帶著戈壁灘特有的、仿佛能刺穿骨髓的清冷降臨。肆虐了一夜的寒風雖略有減弱,但零下二十幾度的低溫依舊主宰著大地,凍土堅硬如鐵,踩上去發出沉悶的“篤篤”聲,像是敲擊在死寂的磐石上。昨夜鋁熱焊的熾熱光芒與喧囂已然褪去,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一絲灼燒後的焦糊味,但很快被凜冽的寒風帶走。留下的是十處嶄新的、打磨光滑的焊縫,在晨曦中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如同這條鋼鐵長龍身上新愈合的傷疤。然而,這僅僅是“接骨”手術的第一步。更嚴峻的考驗在于讓這條“鋼鐵長龍”的“筋骨”——軌道幾何尺寸——在經歷大手術後,恢復甚至超越原有的平順與穩定。
宿營車旁,林野裹緊厚重的棉大衣,厚實的棉帽的護耳緊緊扣住耳朵,試圖將最後一絲溫暖包裹住。他呼出的白氣在冰冷的空氣中迅速凝華消散,像一縷縷短暫的靈魂。他裹得嚴實,但那深入骨髓的寒意似乎無處不在,尤其是臉頰和手部,早已麻木,只剩下一種鈍痛的感覺。他目光銳利地掃過作業區——k117+500至k118+100的線路上,道砟在昨夜的焊接、換岔作業中被不可避免的踩踏、擠壓,變得凌亂、板結,失去了應有的支撐力和排水功能。尤其是在作業核心區域,道床被嚴重擾動,石砟被擠向兩側,道心部分甚至露出了底砟或路基表面,如同被翻挖過的土地,一片狼藉。
“郭主任,焊軌質量秦工確認沒問題了,但這道床和幾何狀態……”林野的聲音帶著徹夜未眠的沙啞,他指著線路,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喉嚨深處擠出來的,“不整好,軌排不穩,幾何尺寸保持不住,別說動檢車過不了,行車安全都是隱患。特別是剛焊完的接頭,底下沒支撐好,應力集中,容易出問題。搗固前,必須精測!一步錯,步步錯,最後功虧一簣。”
副主任郭振德同樣一臉疲憊,昨晚的鋁熱焊戰斗異常激烈,每一組焊縫都凝聚著工人們的心血和汗水。但他眼神銳利如鷹,被寒風吹得有些發紅的眼楮里,燃燒著責任和決心。他用力搓了把臉,試圖驅散刺骨的寒意,那冰冷的觸感反而讓他更加清醒。“放心,林主任!”他的聲音洪亮,蓋過了風聲,“天窗點還有最後兩個半小時0400結束),足夠我們把道床恢復如初,幾何尺寸調到最佳!精測、卸砟、搗固、復測,一步都不能少! 慣導小車、卸砟車、搗固車都在站內待命了!老吳!防護組!按計劃行動!”
“現場防護員老吳收到!”老吳的聲音立刻回應,帶著不容置疑的沉穩,穿透了清晨的寒冷,“移動減速信號牌黃牌)已按規定設于k117+500和k118+000外側! 防護員已到位,加強了望!老陳!老陳!沙棘堡駐站聯絡員老陳!現場請求軌道檢查儀慣導小車)、卸砟車、搗固車依次入網!作業區段︰下行正線k117+500至k118+000!限速25k\h!”
“駐站聯絡員老陳收到!”對講機里傳來老陳清晰的聲音,字字句句都帶著職業的嚴謹,“已向車站值班員申請!調度命令td仍在有效期內!確認軌道檢查儀車次︰xgc01)、卸砟車車次︰z01)、搗固車車次︰xdd01)已由沙棘堡站1道發車!限速25k\h進入封鎖區間!軌道檢查儀預計3分鐘後到達k117+500入網點! 現場防護員老吳,請再次確認防護設置到位!司機聯控準備!”
“現場防護員老吳確認!防護有效!區間安全!司機聯控準備就緒!”老吳的聲音斬釘截鐵,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
第一步︰慣導小車精測——手術前的精準“ct”
首先抵達作業區入口的,並非龐然大物,而是一台看起來頗為“小巧玲瓏”的設備——由兩名穿著同樣厚重工裝、背著工具包的測量工推著的慣導軌道檢查小車。它結構緊湊,主體是一個堅固的金屬框架,下方裝有高精度測量輪,緊緊卡在鋼軌上,發出輕微而堅定的“ 噠”聲。框架中部集成著核心設備︰一個密封良好的黑色箱體,里面是慣性導航單元iu),旁邊是里程計,還有一個小型高精度全站儀或稜鏡,需配合後方設站),以及中央處理器和硬盤。在如此嚴寒下,其精密電子元件需要額外保溫,箱體上貼著溫度補償的標簽,提醒操作人員注意。寒風呼嘯而過,小車框架上凝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霜。
“郭主任,林主任!測量組報到!”為首的測量工老楊呵著白氣,聲音洪亮,他的眉毛上結著細密的冰晶,像兩撇白色的眉毛。他們迅速在k117+500入網點附近選定一個穩固點,這里是道路相對較少、路基較為堅實的地方。老楊小心翼翼地架設全站儀基座,並開始極寒環境下的儀器初始化操作,動作嫻熟而謹慎。他知道,寒風對全站儀的激光測距精度和慣導單元的穩定性都是巨大挑戰,必須盡可能減少誤差。旁邊的年輕測量工小李則忙著連接電源、檢查數據線,並打開小車的控制平板。
慣導小車工作原理,在他們心中早已爛熟于心,但每一次操作都如同對待精密嬰兒般小心︰
絕對定位︰ 通過後方架設的全站儀發射激光,精準鎖定小車框架上固定好的稜鏡或者,如果條件允許且精度要求極高,小車也配備有高精度gnss模塊,但在鐵路站場這種復雜環境,信號易受遮擋,精度受限,常用全站儀輔助)。全站儀實時計算並傳輸稜鏡在大地坐標系中的絕對位置x, y, z)。這相當于給軌道上的每一點賦予了一個精確的“空間身份證”,讓它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u慣性測量單元,包含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在小車推行過程中,持續測量其微小的角度變化俯仰、滾動、偏航)和加速度變化。這些數據經過復雜算法積分後,可以得到小車相對于起始點的姿態和相對位移。即使在短暫失去全站儀信號時,也能依靠iu維持一定精度的定位。
<u提供距離基準,並與全站儀提供的絕對位置進行匹配。
<u提供的姿態和相對位移數據、里程信息進行卡爾曼濾波等復雜算法融合。這樣,即使在小車短暫脫離全站儀視線如過道岔、有遮擋)或iu存在微小漂移時,也能通過絕對基準進行修正,持續輸出軌道中心線每一點的超高水平)、軌距、高低、軌向方向)、扭曲三角坑)等關鍵幾何參數,精度達到毫米級!同時記錄里程和精確時間戳。
高效練習︰ 不同于傳統人工弦測分段、效率低、精度受人為因素影響大),慣導小車可連續推行,一次測量即可獲得整段軌道的“全息ct影像”,為後續的精準搗固提供科學依據。
“設站完成!環境溫度28c,儀器狀態穩定,開始測量!”老楊確認無誤後,向郭振德報告,他的聲音因為寒冷而有些發緊,但眼神專注。“平板已連接,數據傳輸正常。”
“開始!注意安全!防護員盯緊!”郭振德下令,目光掃過周圍,“林主任,您和趙工、張水平搗固車司機)都到這邊來,實時看數據。”
林野、郭振德、趙大錘線路工班長,經驗豐富)、搗固車司機張水平等人圍攏在便攜式數據顯示終端旁由小李操作平板,數據實時無線傳輸)。屏幕上,代表高低縱向平順性)、軌向橫向平順性)、水平左右軌高差)、軌距、扭曲相鄰幾根軌枕間的水平變化)的曲線隨著小車的前進實時延伸。昨夜焊接、換岔的區域,尤其是焊縫和道岔前後,曲線圖上清晰地顯現出明顯的“鼓包”或“凹陷”——這代表著幾何尺寸的超限點!這些曲線如同心電圖,記錄著軌道的健康狀況。
<!超了!”小李手指點在屏幕上,聲音有些激動,“標準是±4。”
<!偏窄!”趙大錘湊近屏幕,皺著眉頭,“這不行,車輪輪緣容易刮踫。”
<!左軌低了!”郭振德眉頭緊鎖,“這個偏差有點大,必須處理。”
測量工老楊一邊推車,步伐穩健,一邊根據屏幕顯示快速報出關鍵超限點的里程和偏差值。郭振德和趙大錘迅速在筆記本上記錄,並在對應的線路上用石筆或噴漆做下臨時標記。這份“ct報告”是後續搗固車作業的精確“處方”!每一處偏差,都可能成為未來列車運行的隱患,必須精準修正。
小車在鋼軌上平穩啟動,發出輕微的“沙沙”聲,車輪與鋼軌摩擦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探照燈光下,全站儀的激光束如同一條縴細的銀線,精準地追隨著小車稜鏡,即使在微風中,也能保持穩定。小車的顯示屏上,代表軌道幾何狀態的波形圖如同心電圖般開始滾動刷新,記錄著這條鋼鐵長龍在手術後的“生命體征”。
推行過程中,老楊和小李都格外小心,避開道砟上的突出物,保持勻速。寒風從四面八方襲來,灌進他們的領口和袖口,但兩人都全神貫注于手中的工作和屏幕上的數據。這是他們作為測量工的職責,也是對安全的承諾。
第二步︰卸砟——填補基石,提供“手術”材料
慣導小車完成整段測量,收集了詳盡的軌道幾何數據後,老楊和小李立刻將小車推至安全區域,開始關閉儀器、收線。小李遞給老楊一杯保溫杯里的熱水,老楊喝了一口,溫暖順著喉嚨傳遍全身,驅散了一些寒意。
“郭主任,數據出來了,超限點都標好了。”老楊指著郭振德筆記本上的標記,“按照這些點,搗固車重點處理就行。”
“好!數據可靠嗎?”郭振德追問。
<u和全站儀數據都交叉驗證過了。”老楊自信地回答。
郭振德點了點頭,看向林野︰“林主任,數據沒問題,可以開始卸砟了。”
林野沉吟片刻︰“卸砟要快,但也要均勻。重點部位多卸一些,但別堆太高,影響搗固車作業。金鷹公司的工人和咱們ak12車間的線路工配合好,老吳的防護別放松!”
“明白!”郭振德應道。
巨大的轟鳴聲再次由遠及近,卸砟車這頭鋼鐵巨獸緩緩駛入作業區。它比搗固車略顯矮胖,車身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儲砟倉,下方是可控的卸砟閘門。在郭振德的精準指揮下,它停在道床缺損最嚴重的區段上方,探照燈照亮了它粗壯的輪廓。
金鷹公司的卸砟工經驗豐富,他熟練地操作著卸砟車的遙控器,調整車身姿態,確保卸砟口對準需要補充的區域。隨著他按下按鈕,閘門精準控流,灰白色的石砟如灰色瀑布傾瀉而下,準確地落在道心或軌枕盒內。石砟砸在凍硬的道床上,發出沉悶的“噗噗”聲,揚起一陣冰冷的粉塵。
“接應!接應!”ak12車間的線路工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揮動鐵鍬、耙子,快速攤鋪新卸下的石砟,將其均勻地散布到每根軌枕的下方和兩側。工長老金一邊指揮,一邊親自示範,將石砟拍實到軌枕盒內,確保支撐到位。寒風裹挾著石粉,吹得工人們眯起了眼楮,但他們的動作卻異常麻利。
“別堆在鋼軌上!”
“那邊少點,這邊多來點!”
“拍實!別讓石砟懸空!”
冰與石的踫撞聲、工人們的吆喝聲、卸砟車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戈壁灘清晨的寂靜。工人們在冰與石的踫撞中,為搗固作業準備著充足的“骨料”。他們知道,這看似簡單的卸載,是保證軌道穩定的基礎,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鍬石砟,都要精準地落在需要的地方,為後續的“精雕細琢”提供堅實的基礎。
第三步︰搗固——“筋骨”復位,精準施治
當關鍵區段道砟補充初步完成,早已等候的搗固車發出低沉的咆哮。“張水平”操作著這頭精密機械怪獸,緩緩駛近。巨大的測量框架放下,傳感器啟動,快速掃描軌道實際狀態。框架下方的八個搗固鎬頭帶著高頻振動,蓄勢待發。
“張水平!數據導入!”郭振德的聲音通過對講機傳出。
“收到!”搗固車司機張水平,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他的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而準確地移動,將慣導小車測量的數據導入搗固車的智能系統。“數據導入完畢!目標幾何參數已加載!”
搗固車的智能系統,無縫接入了剛才慣導小車生成的超高、軌向、高低等目標幾何參數。這就像醫生拿著x光片,知道哪里骨折、哪里錯位,才能精準施治。
“搗固車準備作業!所有人員避讓!”郭振德再次下令,他的聲音在擴音器中放大,傳遍整個作業區。工人們迅速撤到安全距離外,老吳的防護手勢更加明確。
“開始搗固!”張水平按下啟動按鈕。
八支搗固鎬頭在液壓驅動下,帶著高頻振動和巨大壓力,精準插入道床!這一刻,科技的力量展現得淋灕盡致︰
搗固車自身的測量系統提供實時反饋︰激光準直系統、加速度計、位移傳感器等,實時監測著軌道當前的高低、水平、方向、軌距等幾何狀態。
慣導小車提供的目標參數“處方”)作為基準︰這些毫米級精度的數據,告訴搗固車“理想狀態”應該是什麼樣。
搗固車強大的控制系統,綜合實時測量值和目標值,計算出每個鎬位需要的精確提升量或橫向撥移量,驅動液壓系統執行。
“噗噗噗!”的悶響中,道砟被強力振動、擠壓、密實。鋼軌和軌枕在搗固鎬的精密控制下,被微量而精準地抬升、撥正。這並非粗暴的強力按壓,而是如同外科手術般精細的操作。屏幕上,代表軌道幾何尺寸的曲線,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零誤差”的基準線靠攏!尤其在那些被標記的超限點,搗固鎬會根據系統指令,在對應位置停留更久,施加更精準的“治療”,將高低偏差、軌向偏差一點點糾正過來。
林野、郭振德、趙大錘等人站在安全距離外,看著搗固車有條不紊地工作。他們能感覺到腳下傳來的輕微震動,能看到道砟在鎬頭作用下被壓實、泛起細小的粉塵。郭振德看著搗固車控制台上的實時曲線,滿意地點點頭︰“張水平,干得漂亮!這曲線越來越平了!”
張水平的聲音通過對講機傳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驕傲︰“郭主任,沒問題!系統控制得很穩!”
搗固車像一個巨大的、精密的縫紉機,在軌道上緩慢而堅定地行進,將凌亂的道砟重新“縫”成平整堅實的道床,將扭曲的軌道“撫平”成筆直或平滑的曲線。每一次鎬頭的起落,都伴隨著道砟的擠壓聲和軌枕的輕微位移聲,這是鋼鐵與大地在嚴寒中的對話,是精準與力量的完美結合。
第四步︰復測與外觀精整——驗收與“縫合”
搗固車完成一個區段作業後移開,留下身後一道道被壓實、平整的道砟痕跡。慣導小車再次登場! 這是至關重要的復測環節,相當于手術後立即復查,確保“傷口”愈合良好,沒有並發癥。
“推行!看效果!”郭振德緊盯著復測小車的屏幕,心情也隨著小車的推行而起伏。昨夜付出的努力,此刻都系于這復測的結果。
小車再次平穩駛過剛剛搗固過的區域。老楊和小李操作如前,但這次更加緊張。屏幕上,之前那些刺眼的“鼓包”和“凹陷”明顯平復了!高低、軌向曲線變得平緩,大部分區域的偏差值被控制在了允許範圍如±2)之內!曲線圖如同被熨平的布料,變得光滑流暢。
<!合格!”老楊的聲音帶著明顯的輕松。
<!合格!標準1435±2)”
<!合格!”
……
測量工快速報出復測結果。雖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偏差受道砟、溫度等影響),但相比搗固前已有質的飛躍,達到了開通放行列車的安全標準。
“好!效果達標!”郭振德終于露出了疲憊而欣慰的笑容,“線路工,上!外觀精整!”
“好 !”趙大錘應了一聲,立刻招呼線路工們上前。這最後的“縫合”工作,同樣不容小覷。
工人們如同繡花般開始最後的“縫合”︰
道床整形︰ 用鐵鍬、耙子精細修整道床斷面,拍實邊坡,確保飽滿、整齊、坡度符合標準11.5或11.75)。將散落的石砟歸攏回枕木盒內,形成標準的梯形斷面,這不僅美觀,更關系到排水和穩定性。
均勻補砟︰ 對搗固後道床表面可能出現的輕微不均勻或凹陷處,進行人工補充少量石砟並拍實,確保軌枕下方支撐均勻。
清掃軌面︰ 最後一遍徹底清掃鋼軌頂面、軌縫、軌底坡,確保無任何石砟、雜物殘留。工人們拿著長柄刷和鐵鉤,仔細地清理每一個角落,甚至用壓縮空氣吹走縫隙中的細小顆粒。干淨的鋼軌是保證行車安全的基礎。
外觀檢查︰ 工長帶隊,徒步檢查線路外觀,確認扣件齊全有效、軌枕位置端正、道床整潔美觀。趙大錘拿著檢查錘,敲擊著每一顆道釘和彈條扣件,確認其緊固程度。他俯下身,仔細查看軌枕與道砟的接觸情況,確保沒有懸空或偏壓。
當最後一處道床邊坡被拍打結實,最後一粒散砟被掃回枕木盒,東方的天空已徹底放亮。晨曦的金輝灑在剛剛經歷了一場“精密手術”的線路上。嶄新的焊縫、飽滿的道床、平順的軌面,在荒涼的戈壁中延伸,如同一條被精心擦拭過的鋼鐵琴弦。這條線路,經歷了昨夜鋁熱焊的“接骨”和今晨精測、卸砟、搗固、復測、精整的“復健”,在荒涼的戈壁中重新煥發了生機。
防護員老吳的聲音最後一次穿透清晨的空氣︰“郭主任!天窗時間到!所有作業完畢!設備人員已下道!請求撤除防護!開通線路!”
“撤除防護!開通!”郭振德斬釘截鐵。移動減速信號牌被迅速收起。老吳再次確認了來車方向安全後,撤除了防護信號。
林野看著眼前這條在徹骨寒夜與精密科技共同作用下重獲新生的鋼鐵脈絡,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白氣在朝陽下格外清晰。慣導小車的毫米級測量、搗固車的智能化精調、人工的細致整修……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沙棘堡的黎明,不僅迎來了陽光,更迎來了一條更加安全、平順的鋼鐵通途。這無聲的戰場,勝負已分。他們贏了,贏在了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贏在了科技與汗水的完美結合。這條重新挺立的鋼鐵脊梁,將承載著列車的安全運行,繼續在這片戈壁上,書寫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