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來諸葛亮

第452章 秋耕 壤法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懷澄 本章︰第452章 秋耕 壤法

    二號桑基穹頂的金屬框架在沙漠風中泛著冷光。

    這座直徑500米的新穹頂位于“啟明”號反重力城市西南20公里,是火種計劃第二階段“新程”的核心工程——隨著反重力城市模塊陸續升空,常住人口已從1200人增至3800人,三個月內將突破5000人,現有桑基穹頂的糧食產能年產青銅稻穗800噸)缺口達40。農業團隊在穹頂中心打下第一根生態樁時,王承業蹲在樁坑邊,手里攥著一把剛挖的土壤,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這哪是土,是碎玻璃。”老農業學家的粗布手套被劃出細密的口子,土壤從指縫漏下,陽光下閃爍著針尖大小的銀色晶體——這是半人馬座α星的 基土壤,90成分是二氧化 晶體,硬度達莫氏6.5級接近鋼),剩下10是高氯酸鹽和鎂鹽,有機質含量不足0.1。他將土壤樣本放在便攜式檢測儀上,屏幕跳出一行猩紅警告︰“根系穿透阻力︰28pa地球耕作土平均值︰1.2pa); 晶體尖銳度︰易造成根系細胞破裂;鹽分濃度︰超出耐受閾值3倍。”

    李素的生物監測儀探針剛插入土壤就被彈開。生物學家的白大褂下擺沾著從一號穹頂帶來的青銅稻穗第一季收獲的改良品種,稻殼含碳 復合基因表達的 膜),稻穗根部的須根短而卷曲,根尖泛著不健康的褐色——這是昨天在二號穹頂試種的結果︰200株青銅稻苗,48小時內全部枯萎,根系最短的僅2厘米,最長的也未超過5厘米,根尖細胞在顯微鏡下呈撕裂狀,像被無數把小刀割過。

    “物理穿刺+化學毒害。”李素調出根尖細胞的電鏡照片,細胞壁上布滿0.5微米的孔洞,細胞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驟降,“ 晶體太尖銳,根系生長時根尖分生區被劃破;高氯酸鹽又破壞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水分和養分根本留不住。”她把照片投射到農業團隊的全息會議屏上,畫面里,枯萎的稻苗倒伏在銀色的 壤中,像一群被風沙打蔫的枯草,與一號穹頂“九州根系”的生機勃勃形成刺眼對比。

    王磊的螯狀爪按在 壤樣本袋上。改造者代表的銀色觸須刺入袋中,觸須尖端的微型傳感器瞬間傳來數據︰“土壤溫度日間148c,夜間142c,溫差290c; 晶體熱膨脹系數3.2x10??c,日間膨脹時土壤孔隙率12,夜間收縮時0.3——像會呼吸的玻璃。”他的螯爪突然用力,樣本袋中的 壤被壓成餅狀,松開後卻幾乎無裂痕,“還特別‘硬’,低溫下像凍土,高溫下像陶土,常規犁具根本翻不動。”

    諸葛青陽站在穹頂邊緣,望著遠處“啟明”號反重力城市的金色輪廓。《大同鼎》紋身在陽光下亮得溫潤,九個光點中的“農桑”光點卻閃爍不定——這是文明胚胎對糧食危機的“情緒反饋”。他手里捏著一卷從道器之墟出土的《齊民要術》殘卷,是上一章清理“共生之墟”時發現的,泛黃的麻紙上,“耕田篇”的字跡因受潮有些模糊,但“秋耕欲深,春耕欲淺”八個篆字仍清晰可辨。

    “‘順天時,量地利’。”諸葛青陽突然開口,將殘卷攤在全息屏上,與李素的根尖電鏡照片並列,“賈思勰說的‘天時’,不只是季節,是溫度、光照、降水的節律;‘地利’也不只是肥力,是土壤的物理結構、礦物組成、甚至……溫差。”他指向王磊報出的溫差數據,“290c的晝夜溫差,對地球作物是災難,但對 晶體——會不會是‘鑰匙’?”

    李素的眼楮驟然亮起。她猛地抓起《齊民要術》殘卷,手指在“秋耕欲深”四個字上反復摩挲︰“秋耕欲深……古人為什麼強調‘深’?因為秋天土壤墑情好?還是因為……低溫讓土壤更‘脆’,深耕能打破犁底層?”她看向 壤樣本,銀色的晶體在陽光下折射出冷光,“ 晶體硬度雖高,但脆性大,溫度劇烈變化時容易碎裂——如果我們在夜間低溫時深耕,利用 晶體的冷脆性把它打碎;日間高溫時播種,利用土壤膨脹形成的孔隙讓根系扎根……”

    “深翻凍土!”王承業突然一拍大腿,粗布手套上的 壤粉末簌簌掉落,“老祖宗的‘秋耕’,是借低溫改良土壤結構!咱們把‘秋耕’改成‘夜耕’,借外星的‘極端天時’,破這 壤的‘地利’!”

    二號穹頂的第一夜,比桑基沙漠的寒夜更刺骨。

    夜間145c的低溫讓空氣都仿佛凝固,農業團隊的保溫服外層結著白霜,呼出的氣體瞬間變成白霧,在面罩前凝成冰晶。穹頂中心,三台“地脈”牌深耕機正發出沉悶的轟鳴——這是金敏智團隊緊急改裝的設備,原本用于反重力城市地基施工,現在換上了青銅合金犁頭取自道器之墟的青銅構件,含碳 復合基因激活劑),犁深設定為2米,犁寬1.5米,呈“品”字形排列,在銀色的 壤上犁出三道深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犁頭溫度138c,合金硬度下降8!”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觸層泛著紅光,便攜式量子計算機顯示,青銅犁頭的晶體結構在低溫下開始不穩定,犁尖已出現細微裂紋,“再耕200米就得換犁頭! 壤太硬了,像在犁鋼板!”

    王磊的螯狀爪扣住最左側深耕機的牽引繩。改造者代表的銀色觸須與深耕機的量子接口連接,將自己的生物電信號導入動力系統——他的改造軀體可耐受180c低溫,觸須能實時監測土壤阻力變化。“右側3米處有 晶結核!”王磊突然大喊,螯爪猛地向左拉拽牽引繩,深耕機的犁頭擦著一塊籃球大小的銀色晶體劃過,晶體被犁溝邊緣的凍土撞碎,碎片如玻璃碴般飛濺,“這玩意兒比預想的多,平均每5米就有一塊!”

    陳墨裹著三層保溫毯,蹲在臨時搭建的監測站里。考古學家的防風鏡蒙上一層白霜,她正用紅外測溫儀記錄犁溝的溫度變化︰“犁溝底部120c,比表層高25c,是深耕時機械摩擦生熱!”她調出《齊民要術》“耕田篇”的另一處記載︰“耕荒畢,以鐵齒杷再遍杷之,令地熟軟”,突然拍了下桌子,“光深耕不夠!得‘耙碎’!低溫下 晶體脆,用鐵齒杷把翻起來的土塊打碎,不然日間升溫膨脹,土塊又會黏成硬塊!”

    “可我們沒帶鐵齒杷!”王承業急得直搓手,一號穹頂的農具都在忙著秋收,根本調不過來。

    “用改造者的觸須!”諸葛青陽突然指向環形隊列的改造者們——王磊帶來了20名改造者志願者,此刻正站在深耕機後方,銀色觸須在低溫下泛著金屬光澤。“你們的觸須能硬化成‘齒’,對嗎?”

    王磊的眼楮亮了。改造者代表的螯狀爪一揮,20名改造者同時伸出觸須,觸須尖端在生物電信號控制下硬化,形成10厘米長的“銀齒”,如同一排排微型耙子。“听我口令!”王磊的聲音透過通訊器傳遍穹頂,“第一組跟緊犁溝,橫向耙地,深度50厘米;第二組縱向,深度30厘米;第三組……”他看著全息屏上陳墨標注的“八卦耙地圖”,“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方向,把邊角的碎土耙勻!”

    銀色的觸須在低溫下舞動,如無數把小耙子在 壤上梳理。王磊的螯狀爪率先插入犁溝,銀齒插入凍土的瞬間,他感到觸須傳來“ 嗒”的脆響——那是 晶體被壓碎的聲音。改造者們的保溫服很快被汗水浸濕,汗水在面罩內側結冰,又被體溫融化,順著下巴滴落,在胸前結成冰掛,但沒人停下︰他們的觸須與一號穹頂的“九州根系”相連,能清晰地“感覺”到稻穗對養分的渴望,那渴望像一股暖流,抵消了夜耕的嚴寒。

    當第一縷雙日光α星a的金光與α星b的藍綠光)刺破穹頂時,二號穹頂的100畝試驗田已變成一片翻耕耙碎的“銀黑色波浪”——夜間深翻的 壤在145c下被打碎成0.5厘米以下的顆粒,日間150c的高溫讓顆粒膨脹,孔隙率從12升至28,銀色的 晶體碎片在陽光下閃爍,像撒了一地的碎鑽。

    “土壤改良完成!”金敏智的外骨骼紅光轉綠,量子計算機顯示, 壤的根系穿透阻力從28pa降至9.7pa,鹽分濃度稀釋至耐受閾值的85,“可以播種了!”

    王承業抱著青銅稻種沖進試驗田。老農業學家的手抖得厲害,懷里的稻種是一號穹頂“九州根系”中優選的“青龍種”,谷粒飽滿,稻殼泛著青銅色,谷尖有一個微小的金色光點——那是李素團隊植入的“ 分解基因”標記,取自《大同鼎》碳 復合基因鏈中的sicg堿基對,理論上能讓根系分泌“ 黴”。

    “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深度3厘米……”王承業蹲在地上,用手指在 壤中戳出小坑,將稻種一顆一顆放入,動作虔誠得像在祭拜土地神。李素跟在他身後,用生物探針測量每個種坑的溫度︰“地表溫度142c,地下5厘米48c,正好是‘青龍種’的發芽適溫!”

    當最後一顆稻種入土時,王承業突然對著試驗田跪了下去。老農業學家的額頭抵在滾燙的 壤上,保溫服的肘部瞬間被燙出焦痕,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喃喃道︰“土地爺,對不住,咱們地球來的莊稼人,給您添麻煩了……”

    李素想拉他起來,卻被諸葛青陽按住肩膀。《大同鼎》紋身在陽光下與試驗田的 壤共振,諸葛青陽輕聲說︰“讓他拜吧。這不是迷信,是‘順天時,量地利’的敬畏——我們向這顆星球借土壤,總得有個交代。”

    兩周後的清晨,李素在二號穹頂的監測站里,看到了此生最震撼的畫面。

    全息投影屏上,是試驗田0.5米土層的三維根系掃描圖︰200株“青龍種”稻苗不僅全部存活,根系還長出了驚人的分支——每株稻苗的主根垂直向下延伸至1.8米接近深耕深度),在主根1米處,突然向八個方向長出側根,側根與主根的夾角分別為45°、60°、90°、135°、180°、225°、270°、315°,恰好對應八個方位,形成一個完美的“八卦”卦象結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陳墨的手指在全息圖上顫抖,八個方向的側根上還長出無數細小的須根,須根末端膨大如小球,球表面布滿0.1微米的微孔,“這是……‘八卦根系’!跟量子計算機‘八卦’系統的卦象排列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土壤的變化。原本銀色的 壤變成了灰黑色,檢測儀顯示, 晶體含量從90降至62,而可溶性 離子濃度從0.2o升至3.8o——這意味著大量 晶體被分解了!李素用微型吸管從根系周圍的土壤中吸取一滴溶液,滴在量子光譜儀上,屏幕上立刻跳出分子結構︰c?h??o?si 烷醇酸)——這是一種能溶解二氧化 的有機酸,正是根系分泌的“ 黴”!

    “是碳 復合基因的表達!”李素的聲音發顫,她調出“青龍種”的基因測序圖,sicg堿基對果然被激活,編碼合成了 黴,“主根負責深扎,八個方向的側根負責‘圍獵’ 晶體——須根末端的小球是‘ 黴分泌囊’,分泌 烷醇酸溶解 晶體,再通過須根吸收可溶性 離子!”

    王承業的老花鏡滑到鼻尖。老農業學家蹲在稻苗旁,小心翼翼地撥開 壤,露出一株稻苗的根系︰主根粗如筷子,側根細如發絲,八個方向的側根在土壤中交織成網,網眼恰好能卡住0.51厘米的 晶體碎塊,碎塊表面覆蓋著一層黏糊糊的透明粘液——正是 黴溶液。“《齊民要術》說‘根生土中,如人有骨’,這‘八卦根系’,就是稻苗的‘八根骨頭’!”他用手指輕輕觸踫一根側根,側根竟微微收縮,像有知覺般避開他的手指,“還會‘躲’!這根系……有‘智慧’!”

    王磊的螯狀爪刺入根系網絡。改造者代表的銀色觸須與須根的 黴分泌囊連接,瞬間,無數數據涌入他的意識︰側根生長方向受 晶體分布引導哪里 多就往哪里長), 黴分泌量隨 離子濃度調節濃度高就少分泌,濃度低就多分泌),八個方向的側根還會“分工”——乾位西北)側根偏重于吸收水分,坤位西南)偏重于固定土壤,坎位正北)則專門分解大塊 晶結核……

    “是‘八卦系統’的自主調控!”金敏智的量子計算機接入根系的生物電信號,發現根系的分支角度、 黴分泌頻率、生長速度,都與“八卦”系統的64卦運算規則一致,“主根是‘太極’,側根是‘兩儀’,須根是‘四象’,分泌囊是‘八卦’——稻苗把自己長成了一台‘生物量子計算機’!”

    陳墨突然指向全息圖的中心。在“八卦根系”的幾何中心,主根與側根的交匯處,有一個0.3毫米的膨大組織,組織內的細胞排列成環形,像一個微型的“藻井矩陣”反重力城市的能量調控結構)。“這是‘根腦’!”考古學家的防風鏡反射著根系的微光,“負責整合八個方向的信息,協調 黴分泌和生長方向——就像《大同鼎》調控各系統能量輸出一樣!”

    李素的生物監測儀突然發出輕響。她調出稻苗的生長周期數據︰從播種到分蘗僅需28天,比一號穹頂的青銅稻穗縮短了12天;分蘗數平均每株12個,比地球水稻還多3個;谷粒的 含量達8地球水稻平均1.2),但蛋白質和澱粉含量未降反升—— 離子被稻苗吸收後,在細胞壁中形成 質層,既增強了抗倒伏能力,又促進了光合作用。

    “它在‘吃 ’!”李素終于明白兩周前的疑惑,“ 晶體對地球作物是毒藥,但對‘青龍種’,是‘營養餐’! 黴分解 晶體, 離子被吸收後參與細胞壁構建和能量代謝,就像……給稻苗穿上了‘青銅鎧甲’,還喂了‘能量棒’!”

    王承業抓起一把灰黑色的 壤,土壤在掌心散開,不再是之前的玻璃碴質感,而是帶著濕潤的黏性,里面還夾雜著細小的稻根須。老農業學家把土壤湊到鼻尖聞了聞,突然笑出聲︰“有土腥味了!真正的‘土腥味’!”他的眼淚掉在土壤里,瞬間被吸收,“《齊民要術》說‘地有厚薄,收有多少’,這外星的‘薄地’,被咱們的‘青龍種’,喂‘厚’了!”

    二號穹頂的試驗田慶功會上,王承業讓人抬來了一壇“青銅酒”——用一號穹頂的青銅稻穗釀的米酒,酒壇上貼著他親筆寫的“耕讀傳家”四個篆字。

    農業團隊圍坐在稻苗間,稻穗的清香混合著 壤的土腥味,在穹頂中彌漫。李素舉杯敬向《大同鼎》的方向︰“第一杯,敬文明胚胎。沒有碳 復合基因,‘青龍種’長不出八卦根系。”

    王磊的螯狀爪與王承業的粗瓷碗踫了一下,酒液在螯爪的 膜上凝成水珠,映出稻苗的影子︰“第二杯,敬改造者的觸須。夜耕那夜,我摸到 晶體碎塊,就像摸到了這顆星球的骨頭——現在,骨頭成了稻苗的養分。”

    陳墨翻開《齊民要術》殘卷,將“耕田篇”與“八卦根系”的掃描圖並列︰“第三杯,敬老祖宗的智慧。‘順天時,量地利’不是死規矩,是‘活’的方法論——把地球的‘耕’,變成外星的‘讀’,讀出 壤的脾氣,讀出稻苗的心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青陽最後舉杯,《大同鼎》紋身在酒壇的光暈中與稻苗的八卦根系共振︰“第四杯,敬‘共生者’的未來。從《大同鼎》的能量調控,到‘啟明’號的飛天托舉,再到這‘八卦根系’的秋耕 壤法,我們終于明白︰文明存續的終極密碼,不在概率里,不在形態里,而在‘順天時,量地利’的敬畏里,在‘耕讀傳家’的傳承里,在‘與萬物共生’的智慧里。”

    酒過三巡,王承業帶著眾人走到試驗田邊緣,那里新立了一塊青銅碑,碑上刻著三行字︰

    “夜耕寒壤破 晶,

    日播青禾生八卦。

    順天量地,耕讀傳家。”

    李素的生物監測儀突然“嘀”地響了一聲。她低頭看去,屏幕上跳出一條新數據︰二號穹頂的 壤有機質含量,從0.1升至1.2——是“青龍種”的根系分泌物和脫落的根毛,正在改良土壤的肥力結構。

    “它在‘反哺’這顆星球。”李素輕聲說,手指撫摸著一株稻苗的“八卦根系”,根系的“根腦”組織在她掌心微微跳動,像一顆小小的心髒。

    王磊的螯狀爪與“根腦”相貼。改造者代表的銀色觸須與須根的 黴分泌囊共振,他仿佛听到無數細微的聲音在合唱——那是稻苗的呼吸聲, 晶體的溶解聲,土壤的心跳聲,還有《大同鼎》在遠處的低吟聲。

    諸葛青陽望著試驗田的“八卦根系”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突然想起諸葛亮意識體的殘響︰“道器相融,共生為程。”原來“道”不僅是古籍里的文字,是壁畫上的飛天,更是稻苗在 壤中扎下的根,是改造者觸須上的銀齒,是每個“共生者”心中對土地的敬畏,對未來的篤定。

    夕陽西下時,二號穹頂的稻苗在風中輕輕搖曳,“八卦根系”在土壤下舒展,像一張巨大的銀色網絡,將地球的農耕文明與半人馬座α星的 基土壤,緊緊連在了一起。

    而遠方,《大同鼎》的能量波如呼吸般起伏,與稻苗的生長頻率、改造者的觸須振動、反重力城市的飛天托舉頻率,共同奏響了文明新程的——耕讀之歌。

    喜歡我,未來諸葛亮請大家收藏︰()我,未來諸葛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未來諸葛亮》,方便以後閱讀我,未來諸葛亮第452章 秋耕 壤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未來諸葛亮第452章 秋耕 壤法並對我,未來諸葛亮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