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三山島
凌晨四點的三山島漁港,潮水正漫過防波堤,咸腥的海風裹挾著細密的海霧。碼頭上早已燈火通明,起重機的轟鳴聲與工人的吆喝聲交織,一場關于冰與海的接力賽正在上演。成噸的工業冰塊從制冰廠運來,工人們用鐵鉤將冰塊鉤入船艙,這些晶瑩的固體即將開啟守護海洋饋贈的旅程。
在三山島,冰塊的重要性不亞于漁網和船錨。當地漁民常說︰"船里沒冰,海鮮沒魂。"這個位于渤海灣畔的漁港,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重要的漁業基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漁民出海捕撈主要依靠木帆船,捕獲的漁獲只能用木桶盛放,撒上粗鹽簡單腌制。遇上大風天氣,漁獲腐爛變質是常有的事,"出海半月,半數漁獲喂魚"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直到制冰技術普及,這一困境才得以改善。1985年,三山島第一座現代化制冰廠投產,每天能生產20噸工業冰塊。這些冰塊采用深層海水制成,雜質少、純度高,融化速度慢,成為漁民的"海上保險箱"。剛開始使用冰塊時,老漁民們還有顧慮︰"冰這玩意兒又不能吃,還佔地方,能行嗎?"但當第一次看到用冰塊保鮮的漁獲在市場上賣出高價後,所有人都意識到,這透明的固體就是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
裝冰是個技術活。船艙底部要先鋪上一層木板,防止冰塊直接接觸金屬船底加速融化。冰塊之間必須留有空隙,讓冷氣均勻流通。最上層的冰塊要用帆布遮蓋,避免陽光直射。有經驗的老船長會根據航程長短精確計算用冰量︰短途捕撈需要準備漁獲重量1.5倍的冰塊,遠洋作業則要達到2倍以上。
距離碼頭三公里的制冰廠,是整個漁港的"能量補給站"。巨大的制冷設備晝夜轟鳴,鹽水池里不斷升騰起白色霧氣。制冰工人老張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年,他對制冰流程如數家珍︰"先把海水抽到淨化池,經過三次過濾,再送到制冰池。等冰塊成型後,要用吊車整塊吊出來,再用切割機切成合適的尺寸。"
制冰廠最忙碌的季節是每年5月到10月的捕撈旺季。工人們實行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生產。高溫天氣下,制冰車間溫度卻常年保持在零下10c,巨大的溫差讓工人們落下了關節炎的毛病。但大家都明白,自己生產的每一塊冰,都關系著漁民的收成。
隨著科技進步,制冰工藝也在不斷革新。傳統的鹽水制冰逐漸被直冷式制冰機取代,效率提高了3倍。新型冰磚采用真空包裝,融化速度比普通冰塊慢40。但有些老漁民還是偏愛傳統冰塊︰"機器制的冰太干淨,反而少了海水的鮮味。"
當漁船駛入深海,冰塊就開始了它的守護使命。船艙內,漁獲被整齊碼放在冰塊之間,形成天然的保鮮層。每隔兩小時,船員就要檢查一次冰塊融化情況,及時清理積水,補充新冰。在悶熱的船艙里,冰塊散發的冷氣成了唯一的清涼來源。
不同漁獲對保鮮溫度有不同要求。鱍魚、帶魚需要18c的低溫環境,螃蟹、蝦類則適合0c左右的冷藏。經驗豐富的漁民會根據捕撈品種調整冰層厚度︰上層放鮮活海鮮,用碎冰覆蓋;下層存放魚類,用大塊冰壓實。這種"分層保鮮法"是漁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智慧結晶。
但即使有冰塊加持,海上保鮮依然充滿挑戰。遇上台風天氣,漁船劇烈搖晃會導致冰塊移位,冷氣分布不均。2019年,漁民老周的船在海上遭遇風暴,船艙進水導致冰塊融化過快,價值20萬元的漁獲幾乎全部變質。這次教訓讓更多漁民開始配備備用制冷設備。
近年來,隨著冷鏈技術的飛速發展,三山島的冰鮮產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大型冷藏船配備了先進的液氮速凍設備,漁獲上岸後可以直接進行60c超低溫冷凍。但傳統的冰塊保鮮法依然佔據重要地位︰對于中小漁船來說,冰塊成本低、操作簡便,依然是最經濟實用的保鮮方式。
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產業升級。2022年,三山島建成了膠東半島最大的冷鏈物流中心,配備智能溫控系統和物聯網監控設備。但在碼頭上,每天依然能看到工人們忙碌裝冰的身影。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踫撞,構成了獨特的漁港風景線。
年輕一代漁民正在嘗試新的保鮮方式。90後漁民小李引進了便攜式真空包裝機,在船上就對漁獲進行預處理。但他說︰"冰塊就像我們的老伙計,只要出海,船上總得多備些。"這份對傳統的堅守,或許正是三山島漁業生生不息的秘訣。
夕陽西下,滿載而歸的漁船緩緩靠岸。船艙打開的瞬間,白色的霧氣裹挾著海水的氣息撲面而來。工人們迅速將覆蓋著冰塊的漁獲搬運上岸,這些凝結著海洋饋贈的珍貴食材,即將通過冷鏈運輸送往全國各地的餐桌。
那些完成使命的冰塊,融化成水流進大海,完成了一次循環。而新的冰塊正在制冰廠里成型,等待著下一次出海。在這個冰與海的永恆循環中,三山島的漁民們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來自海洋的饋贈,也傳承著千年不變的漁業文明。
站在碼頭上,看著冰塊與漁獲交織的繁忙景象,仿佛能觸摸到時間的厚度。這些晶瑩的固體,不僅保鮮了漁獲,更凝固了一個漁港的記憶,記錄著一代又一代漁民與大海博弈的故事。當現代科技不斷改變漁業形態,那些關于冰塊的傳統,依然在訴說著最本真的海洋故事。
2009年,劉章在三山島出海捕魚。
喜歡章語管請大家收藏︰()章語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