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謙教授的電話,如期而至。
電流特有的滋滋聲,仿佛也帶著幾分按捺不住的焦灼。
那頭,老教授的聲音明顯壓抑著激動,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近乎卑微的顫抖。
他小心翼翼地探問,關于林默上次在圖書館草稿紙上信手拈來的那個“孤子解引理”,能否……費心整理成文,公諸于世。
“林默同學,你那個……關于‘高維卡拉比丘流形中量子糾纏態的拓撲缺陷’的解法……”
王教授的聲音有些嘶啞,每一個字都斟酌再三,生怕驚擾了電話那頭的存在。
“它……它對我們課題組,不,是對整個物理學界,都意義非凡!”
“若能面世,不啻于為這個時代注入一針強心劑……”
林默听著電話,嘴角無聲地牽動了一下。
福音?
于他而言,這些所謂的“世紀難題”,不過是系統知識庫中某些學科分支的入門基石。
這個世界對“基礎”的理解,竟還停留在如此原始的階段。
這種認知上的絕對鴻溝,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趣味。
他念頭微轉。
公開這些,于己無損。
反而能進一步夯實他在學術圈那近乎神話的聲望,為後續的一系列計劃鋪設更平坦、更寬廣的軌道。
國家隊那邊既然已遞出橄欖枝,那麼,適時展現更深邃的“技術儲備”與“理論高度”,無疑能讓他們吃下更足的定心丸。
從而在未來的深度合作中,爭取到更大的自主空間與話語權。
“可以。”
林默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平靜,沒有絲毫波瀾,仿佛只是答應了鄰居幫忙拿下快遞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
“王教授,相關資料您發我一份,我略作整理。”
王教授聞言,聲音陡然拔高八度,激動得幾乎要當場失語。
他連聲道謝,以為林默僅僅是應承了那一篇曠世論文的整理工作。
殊不知,在林默的邏輯里,既然要“整理”,那便不妨整理得……更周全一些。
他意識海中,那些如同繁星般浩瀚的超前理論、公式、定理,隨意采擷幾顆,便足以照亮現有科學認知的無盡盲區。
此刻,他意識深處,那塊熟悉的半透明全息屏幕悄然亮起。
屏幕之上,清晰無比地羅列出當前的各項數據︰
【主體︰林默】
【學科權限等級︰】
數學︰v5(3602000)
物理︰v5(3352000)
化學︰v4(7881000)
生物︰v4(6251000)
語文︰v2(480500)
英語︰v3(5551000)
信息科學︰v6(05000)
材料科學︰v6(05000)
能源科學︰v1(51000)
神經科學︰v1(01000)
【科技分支等級︰】
生物醫藥︰v6(05000)
人工智能︰v2(5502000)
微納機器人技術︰v1(已深度應用)
【可用積分︰】原 已償還透支)
緊接著,一行全新的系統提示文字,如同天啟般緩緩浮現︰
【觸發任務︰知識的傳播】
【任務描述︰宿主所掌握的超前知識成果,如同深埋地底的萬古神藏,其光輝不應被塵埃掩蓋。請將其系統性地輸出,以加速當前文明的整體躍遷,引領時代浪潮。】
【任務獎勵︰根據成果影響力及文明貢獻度,獎勵豐厚經驗值與海量積分。】
這系統提示,倒像是一陣恰到好處的東風,精準地吹在了林默的心坎上。
“大白,調取我知識庫中,數學、物理、信息科學三大核心領域,所有理論成熟度達到s級,且尚未對外公開的里程碑式成果,進行歸類建檔。”
林默在意識中,冷靜地下達指令。
“以國際最頂級期刊的發表標準,批量生成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論文初稿。”
“指令已接收,先生。”
大白那不帶任何情感起伏的電子音,如同最精密的超級計算機般迅速回應。
“開始檢索與構建……預計可生成s級待發表戰略級論文︰十五篇。”
“初步歸類涉及領域包括但不限于︰高維拓撲幾何的非阿貝爾推廣及其在宇宙弦論中的統一應用、量子場論中基于路徑積分的全新重整化群解法與標準模型的超對稱拓展、非線性動力系統中混沌邊界的普適性判定準則、超弦理論膜的十一維嵌入方案與額外維度探測、生物信息學中基于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動態折疊精準預測新算法、基于量子糾纏的多維度數據加密與抗量子破譯解密協議、自適應深度神經網絡的動態權重分配與自主進化學習原理……”
一長串專業到足以讓任何頂尖科學家都感到頭皮發麻、心神俱裂的名詞,從大白那里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般報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默的決策果斷而迅速,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既然系統都發布任務了,那就干脆利落地,一次性解決。
秘密基地之內,或是北大那間熟悉的圖書館七樓角落。
林默的身影,再次進入了那種令世人難以想象的、超高效率的深度運轉模式。
旁人眼中,他或許只是在安靜地看書、寫作業,一如既往的低調沉穩。
實際上,他的指尖在虛幻的虛擬鍵盤上疾走如飛,一行行復雜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公式、一張張精密到毫厘不差的圖表,如同擁有了自主意識的生命般,在屏幕上自動生成、完美排列。
文字敘述部分,更是信手拈來,字字珠璣,邏輯嚴謹得如同用最精密的儀器反復校準過一般,滴水不漏。
短短三天。
僅僅三天時間。
十五篇足以顛覆現有學科體系的劃時代論文,宣告完成。
每一篇的標題,都長得能讓普通博士研究生當場道心破碎,懷疑人生。
摘要部分的寥寥數語,就能直接勸退百分之九十九的所謂業內專業人士。
其內容,更是如同來自更高維度文明的啟示錄,直指各個基礎學科最前沿、最核心的世紀難題,並給出了石破天驚、不容置疑的完美解決方案。
這已經不是在發表論文了。
這分明是在對整個科學界,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降維打擊式的“知識布道”!
投稿過程?
有了先前《sciencerobotics》那篇如同重磅核彈般石破天驚的“敲門磚”。
以及他如今在全球學術界那近乎“都市傳說”、“在世神明”般的恐怖聲望。
這一次的批量投稿,順利得有些過分,甚至可以說,是暢通無阻。
《nature》。
《science》。
《p revie etters》。
《ce》。
《journa of t society》。
<ation theory》……
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審稿周期動輒數月乃至一年半載,拒稿率高到令人發指的國際頂級期刊編輯部,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收到了來自同一個神秘發件人的投稿郵件——“ino (peking university)”。
最初,各大期刊的資深編輯們,或許還帶著一絲慣有的審慎與些許期待。
然而,當他們顫抖著指尖點開郵件附件,看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作者署名。
以及那依舊“樸實無華”到令人窒息,卻又每一個字符都挑戰著人類現有認知極限的論文內容時——
全球各大頂刊的審稿人群組里,在經歷了短暫的、如同服務器集體宕機般的死寂之後,瞬間集體上演了一場規模空前、慘絕人寰的大型“破防道心破碎”現場直播!<o!我的上帝啊!十五篇?!他這是把我們這些頂級期刊的編輯部,當成他家後院的菜地,隨便撒種子,想種什麼就種什麼了嗎?!”
一位《nature》雜志的白發蒼蒼的資深編輯,看著郵箱里那封標題長得像一道復雜繞口令的郵件,感覺自己的血壓計指針正在以火箭般的速度瘋狂蹦迪,隨時都有爆表的危險。<o他媽的是在秀他恐怖到令人發指的科研生產力啊!別人十年磨一劍,他三天時間直接批發了十五把開天闢地的屠龍寶刀?!還讓不讓別的科研狗活了?!”
某物理學頂刊的匿名審稿人,一位頭發稀疏、眼袋深重的諾獎提名者,此刻正對著電腦屏幕上那篇關于“統一場論的全新數學路徑與實驗驗證方案”的論文,發出了撕心裂肺、充滿了無盡絕望的哀嚎。
“這……這論文……里面的公式推導,簡直就是鹽都不用放,直接就能把我們現有的整個理論體系給活活 死!每一個該死的字符,都在無情地嘲諷我的智商!回家吧!都回家吧!孩子們,別他媽再搞科研了,這玩意兒真不是我們這些普通碳基生物能干的活兒啊!”
“十五篇啊!我的同行們!十五篇啊!平均分配一下,我們這些期刊今年剩下的所有版面,怕是都要被這個來自東方的神秘ino給一個人承包了!”
喜歡系統︰瞞著家人考上北大請大家收藏︰()系統︰瞞著家人考上北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