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活躍于此的海賊團,無一例外地都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震撼。
“海...海神發怒了嗎?!”
一聲充滿驚恐與疑惑的呼喊,從一個剛踏入這片殘酷海域不久的菜鳥海賊口中脫口而出。
他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雙腿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氣,整個人直直地癱軟在了甲板上。
手中那把原本緊握著、象征著他勇氣與決心的彎刀,也在這極致的恐懼之下,“ 當”一聲重重地掉落在甲板之上,發出清脆而又刺耳的聲響,似是他內心慌亂的寫照。
他所身處的這艘船只,此時正遭受著巨大的折磨。
船身劇烈地搖晃著,就好像是被一雙無形的巨手肆意擺弄一般。
原來平靜的海面此刻早已不復存在,九條身形龐大、氣勢洶洶的巨龍掠空而過,它們所帶來的強大風壓,如同一頭頭凶猛的野獸在咆哮肆虐。
在這股強大的力量作用下,原本溫柔的海浪瞬間被激起數十米高,形成了一道道洶涌澎湃的水牆,不斷地沖擊著船只的兩側。
海水如注般涌上甲板,讓本就驚慌失措的船員們更加狼狽不堪。
就在這時,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舵手突然做出了一個極為緊張的動作,他死死地抓住船舷,那布滿刺青的手臂因為過度用力而劇烈顫抖著。
他的雙眼圓睜,目光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敬畏與恐懼,聲音沙啞卻無比堅定地吼道︰“閉嘴!這是...九龍拉艦!”
說著,
他猛地扯開自己的衣襟,露出了胸口那一處古老的紋身。
那紋身的圖案精致而復雜,線條流暢且充滿了神秘的力量感。
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圖案竟與天空中那些巨龍身上的符文驚人地相似,似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古老而又神秘的聯系。
老舵手的眼神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他緩緩地說道︰“我爺爺的爺爺說過,當九龍重現世間時...大海歸一!”
他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如同重錘一般,砸在了每一個船員的心上,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恐懼與不安。
.......
海霧彌漫的另一側海域之上,
一位頭戴牛角盔的老海賊——“血斧”摩根,身形佝僂且顫顫巍巍地跪伏在甲板之上。
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溝壑,那身破舊的衣衫也難以遮掩住他曾經作為悍勇海盜的過往痕跡。
只見他緩緩地從懷中掏出一張早已被揉得皺巴巴的懸賞令,渾濁而又布滿血絲的老眼,猶如兩只驚惶的老鼠,在那張懸賞令與遠處艦橋上那個籠罩在黑袍之中的神秘身影之間來回逡巡、游移不定。
他干裂的嘴唇微微顫抖著,艱難地吐出幾個字︰“五十億貝利......神國之主羅恩......”話語中滿是敬畏與恐懼。
剎那間,
他像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驅使著,突然發狂般地用力叩首,額頭重重地撞擊著堅硬的甲板,發出“砰砰”的悶響,似要將所有的驚恐都通過這劇烈的動作宣泄出來。
他聲嘶力竭地喊道︰“他比四皇還要可怕!這是活著的傳說啊!那力量、那威嚴,簡直超乎了人類的想象!”
一旁,新晉崛起的超新星“碎斧”巴基爾滿臉驚慌失措之色,扯著嗓子拼命大吼︰“快降旗!把所有海賊旗都給我降下來!一刻也不能耽誤!”
說罷,他親自抄起手中那柄鋒利無比的斧頭,如瘋魔一般沖向主桅,手起斧落,干淨利落地砍斷了高高懸掛著的海盜旗。
那旗幟隨風飄落,恰似他此刻慌亂的內心。
他轉身對著一群目瞪口呆的船員們瘋狂嘶吼道︰“這是對強者最基本的尊重!你們難道想被當成對神威不敬的螻蟻,瞬間被碾得粉身碎骨嗎?!都給我動作快點!”
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附近一支規模龐大的百人艦隊所發生的驚人變化。
只見艦隊中的船長臉色驟變,眼神中透露出極度的恐懼與決絕,猛地拔出腰間的長刀,刀尖直直地指向自己的副手,厲聲命令道︰
“快!立刻把去年搶奪來的天龍人貢品全部搬出來!一件都不許留下,統統拋進海里獻祭!”
船員們不敢有絲毫怠慢,手忙腳亂地將那些堆積如山、閃耀著迷人光澤的珍貴財寶搬運至船舷邊,然後一股腦兒地傾倒入深邃無垠的大海之中。
船長則虔誠地跪在船頭,仰天大喊︰“請神國見證我們的誠意!求您饒恕我們的冒犯之罪!”
在這股恐懼的氛圍籠罩下,一些膽小如鼠的海賊徹底失去了斗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跳海逃生。
其中,“白狼”威爾遜一邊狼狽地撲向救生艇,一邊發出淒慘的叫聲︰“別管財寶了!這種級別的戰斗根本不是我們能夠圍觀的!再待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他的船員們見狀,也紛紛效仿,爭先恐後地跪地祈禱,身體不停地顫抖著,生怕被那巨龍掃過的尾焰哪怕只是輕輕波及一下,就會化為灰燼。
然而,在這一片慌亂與恐懼之中,唯有極少數歷經滄桑、經驗豐富的資深海賊仍強忍著內心的震撼,勉強保持著站立的姿態。
他們的眼神中雖然也充滿了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力量的好奇與探究。
當冥王那巨大無比、宛如移動城堡般的艦影終于緩緩遠去,逐漸消失在海平面盡頭的時候,海面上呈現出一幅淒慘而又壯觀的景象︰
一艘艘船只歪斜地跪倒在水中,原本高高飄揚的海賊旗如今無力地漂浮在水面上,而那些幸存下來的海賊們則依舊瑟瑟發抖,似剛剛經歷了一場噩夢。
就在這一天,整個新世界的海賊們都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
曾經不可一世的四皇時代即將畫上句號,而一個全新的、由永恆神國的神之時代,正裹挾著排山倒海之勢,轟轟烈烈地降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