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六年1511年)的春天,北京貢院放榜那天,新科狀元的名字被高聲唱喏出來——楊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這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穿著嶄新的紅袍,站在午門前接受百官道賀,眉宇間透漏出清朗與傲氣。
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當朝內閣首輔,從憲宗朝起就穩居朝堂中樞,連正德皇帝朱厚照都得讓他三分。母親黃氏是書香門第出身,據說能背全本《漢書》。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楊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五歲時,楊廷和給他請了個姓劉的私塾先生。第一天上課,先生教《論語》“學而時習之”,楊慎歪著頭問︰“先生,‘習’是溫習,還是實踐?”先生愣住了——這問題連秀才都未必想過。
十歲那年,楊慎隨父親去內閣值房,見案上放著正德帝的御筆涂鴉,畫的是一群宮女在豹房里打馬球。別的孩子嚇得不敢作聲,他卻拿起筆在旁邊題了兩句詩︰“苑內花如繡,階前草似茵。如何馳駿馬,踏碎錦苔紋?”楊廷和見了又驚又喜,驚的是兒子敢評點御筆,喜的是這兩句詩對仗工整,頗有唐人風味。
十五歲時,楊慎隨父親回新都省親。船過三峽,他站在船頭看兩岸猿啼,隨口吟出“瞿塘峽口水平鋪,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