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八年1420年)深秋,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當時稱奉天殿)剛剛竣工,檐角的走獸還沾著新漆的氣味。朱棣穿著常服,沿著漢白玉欄桿緩緩踱步,身後跟著工部尚書宋禮。這位六十歲的皇帝伸手撫摸著殿柱上的金龍浮雕,忽然問︰\"從南京運這根金絲楠木來,死了多少人?\"宋禮撲通跪倒︰\"陛下,深山采木,難免...難免有損傷亡。\"朱棣沒再追問,只是望著殿外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語︰\"快了,就快成了。\"
此時的南京,官員們正忙著打包文書典籍,準備隨皇帝北遷。有個翰林院編修在日記里寫道︰\"自永樂十四年詔建北京宮殿,天下工匠十萬,夫役百萬,至今六載。江南之民,賦稅加倍,怨聲載道。\"《典故紀聞》)
朱棣對北京的感情,要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說起。那年他剛滿二十歲,帶著三千護衛就藩北平,住進了元大都留下的燕王府。有天夜里,他夢見自己站在元皇宮的丹陛上,接受百官朝拜,醒來後還對著銅鏡照了半天。道衍和尚听說了,特意送來一幅《大都形勝圖》,說︰\"此地負山帶海,龍盤虎踞,乃帝王之都。\"
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後,總覺得這座城市處處透著別扭。皇宮里的每塊地磚,都像是在提醒他\"篡位\"的往事;建文舊臣的眼神,總帶著若有若無的嘲諷。有次他在奉天門听政,突然狂風大作,吹落了檐角的獸吻古建築屋脊上的獸形裝飾),砸在丹墀dan chi,宮殿前的台階空地)上摔得粉碎。當晚他就夢見朱允熣耦s虐滓攏 駒詵閑嬪隙運 湫Α br />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借口\"北平乃朕興王之地\",下令修繕燕王府,改稱\"行在\"皇帝出巡時的臨時住所)。負責工程的太監阮安是個天才建築師,他把元大都的宮殿格局改了又改,特意在奉天殿的位置埋了塊刻著\"龍興\"二字的石碑。
反對遷都的聲音一直沒斷過。永樂九年,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說︰\"南京乃太祖定鼎之地,龍脈所在,不可輕動。\"朱棣把奏折摔在他臉上︰\"你懂什麼!北方蒙古殘部虎視眈眈,朕把都城放那兒,才能親自守國門!\"其實大臣們心里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北京是朱棣的勢力範圍——這里的軍官都是靖難之役的老部下,百姓也早就習慣了這位王爺的統治。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朱棣每次帶兵北伐,路過北京時都要住上半月,還讓人在昌平天壽山為自己選了陵址。有次他指著一處山坳對隨從說︰\"百年後我就葬在這兒,看著子孫後代守住這片土地。\"這話傳到南京,國子監的學生們私下議論︰\"皇上這是打算把祖宗的基業都搬到北平去啊。\"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正式下詔營建北京宮殿,工部一下子就忙翻了天。負責設計的是泰寧侯陳 ,這位七十歲的老將不懂建築,卻有個絕招——把元朝的《宮闕圖》找了出來,讓工匠們照著畫葫蘆。可畫著畫著就發現不對,元大都的宮殿是\"坐北朝南偏西\",而明朝的禮制要求\"正南正北\",只能調整方向重來。
最頭疼的是材料。建宮殿要用\"金磚\"一種質地細密的方磚),只能產自甦州的陸慕鎮。窯工們為了燒出合格的磚,他們要把泥土反復捶打半年,再用桐油浸泡,燒窯時要嚴格控制火候,一窯磚燒下來,往往只剩三成能用。這些磚由大運河運到北京,每塊磚上都刻著窯工的名字,出了問題能直接找到人。
木材的來源更遙遠。四川、貴州的深山里,盛產金絲楠木,這種樹高達數十丈,要上百人才能合圍。官府派來的監工拿著鞭子,逼著山民們腰系繩索爬上樹梢,先砍斷樹枝,再一點點把樹干放倒。有本叫《冬官記事》的書里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每根楠木運出來,都要搭上人命。這些木頭順著長江、運河往北運,有時堵在河道里,整個船隊要等上數月。
北京城的布局很有講究。陳 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古制,在宮城左邊建了太廟祭祖),右邊建了社稷壇祭土地),前面是朝廷衙署,後面是商業區。有個外國使臣記載,施工時每天都有\"陰陽先生\"拿著羅盤校準方位,要是哪個建築的角度偏了一分,就得推倒重來。最神奇的是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鐘樓,整整八公里長,誤差不超過三米,據說這是用\"勾股定理\"一點點量出來的。
建宮殿用的石頭,大多來自房山大石窩。有塊鋪在太和殿門前的\"雲龍石雕\",長十六米,重兩百多噸,光運輸就用了兩萬民工。他們在冬天往路上潑水結冰,再用滾木一點點挪動,整整花了二十八天才運到紫禁城。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北京宮殿正式建成。朱棣下旨︰明年正月初一,在北京奉天殿舉行朝賀大典,改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消息傳開,南京的官員們炸開了鍋——誰願意背井離鄉去那北風呼嘯的地方?
戶部尚書夏原吉想出個主意︰讓四品以上官員全家搬遷,五品以下只帶隨從,家屬留在南京。可還是有人不願意走。翰林院學士解縉偷偷對人說︰\"北方苦寒,又缺糧食,遲早要出問題。\"這話傳到朱棣耳朵里,後來解縉被貶到交趾今越南),據說就跟反對遷都有關。
遷都最麻煩的是糧食供應。北京周圍的耕地不夠多,每年要從江南運四百萬石糧食過來,全靠大運河。負責漕運的平江伯陳 xuan)把運河疏通了一遍,還發明了\"兌運法\"——讓農民把糧食交到運河沿岸的糧倉,再由官軍負責北運。有個漕工的歌謠是這麼唱的︰\"漕船搖啊搖,搖到通州橋,三年兩載不回家,老娘哭斷腰。\"
北京城的百姓也有自己的煩惱。為了擴建城區,不少人家的房子被拆了,官府給的補償少得可憐。有個叫王二的鐵匠,祖輩住在王府井當時叫\"十王府街\"),房子被拆後只能搬到城外,他對著城牆哭︰\"皇上要建金鑾殿,就不管我們小老百姓的死活了?\"
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遷都大典如期舉行。朱棣穿著十二章紋的袞gun)服,登上奉天殿的寶座,接受百官朝拜。禮炮聲震得琉璃瓦嗡嗡作響,可就在慶典進行到一半時,突然狂風驟起,夾雜著冰雹砸下來,把殿角的旗幟都撕裂了。有個膽小的官員嚇得癱在地上,嘴里念叨著︰\"上天發怒了,上天發怒了!\"
奇怪的還在後面,四月初八那天,雷雨交加,紫禁城的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突然起火,火光沖天。朱棣正在偏殿處理政務,听說後跌跌撞撞跑出來,望著熊熊大火直跺腳︰\"是朕錯了嗎?是朕不該遷都嗎?\"這場火燒了三天三夜,三大殿全成了廢墟,直到二十年後才重新建成。
火災後,大臣們又開始議論遷都的事。主事蕭儀上奏說︰\"遷都勞民傷財,上天示警,懇請陛下遷回南京。\"朱棣氣得把奏折撕了,下令把蕭儀拖出去斬了。他還下了道詔書,說︰\"北京乃朕舊藩,地勢險要,足以控四夷、安天下,遷都之舉,永不再議!\"
遷都對明朝的影響慢慢顯現出來。正面來說,北京成了北方的軍事重鎮,朱棣五次北伐都從這里出兵,有效打擊了蒙古勢力。有個叫楊榮的大臣說︰\"以前蒙古人打過來,朝廷要等好幾天才能收到消息;現在皇上就在北京,一聲令下,軍隊當天就能出發。\"北方的經濟也跟著發展起來,通州成了漕運樞紐,張家口成了茶馬互市的集散地,連遼東的人參、貂皮都能通過驛站很快運到北京。
但麻煩也不少。為了維持北京的運轉,每年要花掉國庫大半收入。《明會典》記載,光是漕運的費用,就佔了全國財政支出的三成。江南的百姓負擔越來越重,永樂末年就爆發了好幾次農民起義,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自從天子遷北去,江南百姓苦斷腸。\"
還有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北京城的胡同文化漸漸形成了。為了安置遷來的官員和士兵,朝廷在紫禁城周圍建了許多四合院,縱橫交錯的小巷就成了胡同。這些胡同里,住著達官貴人,也住著小商小販,三教九流匯聚,慢慢孕育出獨特的京城文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回程中病逝,臨終前還念叨著︰\"把朕葬在天壽山,陪著北京城。\"他的兒子朱高熾洪熙帝)上台後,又想遷回南京,甚至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打前站。可朱高熾只當了十個月皇帝就死了,朱瞻基宣德帝)繼位後,覺得北京確實比南京更適合防御蒙古,遷都的事才算徹底定下來。
到了正統年間,紫禁城的三大殿重新建成,北京城的城牆也包上了磚石,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雄城。有次蒙古瓦剌部想攻打北京,看到城牆上密密麻麻的火炮,嚇得沒敢靠近。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說︰\"成祖爺遷都北京,就是要讓子孫後代記住,守住這里,才能守住大明的江山。\"
如今站在北京中軸線上,從永定門向北望去,還能看到當年永樂年間奠定的城市格局。故宮的太和殿即當年的奉天殿)依然雄偉,殿前的雲龍石雕還是那塊從房山大石窩運來的巨石,只是上面的紋路被歲月磨得有些模糊了。
明朝滅亡後,清朝繼續以北京為都城,對紫禁城進行了多次修繕,但基本格局沒變。有個清朝的外國傳教士在日記里寫︰\"北京的宮殿比歐洲任何一座王宮都更宏偉,它的布局體現了中國人對"天圓地方"的理解,也顯示了帝王的權威。\"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評價里有句話︰\"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永樂十八年那次影響深遠的遷都。
那些為建造北京城付出生命的工匠、民夫,大多沒留下名字,但他們的心血凝固在每一塊磚瓦、每一根梁柱里。當游客撫摸著故宮的紅牆時,或許能感受到無數普通人用汗水和生命,澆築出的歷史的體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