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史大甩賣

第18章 李白醉草嚇蠻書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路逆風的80後 本章︰第18章 李白醉草嚇蠻書

    一、金鑾殿上的醉客︰翰林待詔的狂生

    天寶元年的長安城,金鑾殿的琉璃瓦在夕陽下閃著金光。殿內燻香裊裊,唐玄宗李隆基斜倚在龍椅上,看著階下那個白衣飄飄的身影,臉上帶著幾分玩味。此人正是剛被征召入宮的李白,此時他已四十二歲,卻依舊是一副狂放不羈的模樣,腰間的玉帶松松垮垮,頭發也有些散亂,顯然是喝了酒。

    “李愛卿,听聞你詩名滿天下,今日朕有一題,你且試筆。”唐玄宗指了指旁邊的案幾,上面鋪著雪白的絹帛,擺著徽墨端硯。李白打了個酒嗝,拱手道︰“陛下有命,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只是臣酒後手顫,恐污了絹帛。”

    “無妨無妨,”唐玄宗哈哈大笑,“朕命貴妃為你研墨,高力士為你脫靴,看你還能找出什麼借口。”這話一出,旁邊的高力士臉色頓時變了——他是堂堂驃騎大將軍、內侍監,何時給人脫過靴?楊貴妃也有些猶豫,但見玄宗興致正高,只好拿起墨錠,在硯台里輕輕研磨。

    李白見狀,也不客氣,將腳往高力士面前一伸︰“有勞高將軍了。”高力士氣得滿臉通紅,卻不敢違逆聖旨,只好跪下身,解開李白的鞋帶,脫下那雙沾滿酒漬的靴子。李白這才踱步到案前,提起狼毫大筆,飽蘸濃墨,在絹帛上筆走龍蛇,片刻之間,一首《清平調》已然寫成︰“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唐玄宗拿過詩稿,反復吟誦,拍案叫絕︰“好一個‘雲想衣裳花想容’!李愛卿真乃謫仙也!”楊貴妃看了詩,臉頰緋紅,低聲贊道︰“此詩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高力士站在一旁,揉著被靴子燻得發疼的鼻子,心里卻記下了這筆賬——這便是野史中“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典故,出自《唐國史補》與《酉陽雜俎》等筆記小說。

    二、蠻夷國書的難題︰滿朝文武的尷尬

    李白在長安做了三年翰林待詔,名為“供奉翰林”,實則是唐玄宗的文學侍從。他陪著皇帝游宴賦詩,為貴妃填寫歌詞,看似風光,實則心中苦悶。他本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卻只能做些吟風弄月的差事,常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

    這天,金鑾殿上突然來了一群異域使者,為首的使者高鼻深目,穿著奇裝異服,手里捧著一個瓖嵌著寶石的金盒子。唐玄宗打開盒子,里面是一卷用奇特種文字寫成的國書。他遍召文武百官,竟無一人認識這文字,更別說翻譯了。

    “這是何方蠻夷?竟敢用此等文字上書?”唐玄宗眉頭緊鎖。中書令張說上前奏道︰“陛下,此文字似是吐蕃國的古梵文變體,又有些像南詔的蠻文,臣等實在辨認不出。”旁邊的鴻臚寺卿也說︰“臣查了《西域圖志》,未見此文字記載,恐是偏遠小國新創的文字。”

    就在滿朝文武面面相覷之際,宦官高力士突然想起了什麼,附在唐玄宗耳邊說︰“陛下,李太白曾游歷西域,又通多國文字,或許他能認得。”唐玄宗眼前一亮︰“快,傳李白入宮!”

    三、醉眼朦朧的筆鋒︰嚇蠻書的傳說

    此時的李白正在長安城西的酒肆里喝酒,听說皇帝召見,醉眼惺忪地跟著宦官來到金鑾殿。他看了看那卷國書,哈哈大笑︰“陛下,此乃渤海國的文字,臣當年游歷遼東時曾見過。”

    唐玄宗大喜過望︰“李愛卿果然博學!快說說,這國書寫的什麼?”李白拿過國書,眯著眼楮看了半天,突然臉色一變,將國書往案上一扔︰“陛下,這渤海國實在無禮!書中竟說我大唐‘徒有虛名,疆土日蹙’,還要求陛下割讓遼東數州,否則‘鐵騎踏破長安’!”

    滿朝文武聞言大驚失色。唐玄宗更是氣得渾身發抖︰“豈有此理!小小渤海,竟敢如此狂妄!李愛卿,你且代朕草擬一封回書,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我大唐的厲害!”

    李白打了個哈欠︰“陛下,臣剛喝了酒,腦子糊涂,恐怕寫不出什麼好文章。”唐玄宗連忙說︰“無妨,朕賜你御酒三杯,助你詩興。”李白卻搖搖頭︰“臣非是要酒,只是時高將軍為臣脫靴,文思泉涌,想讓他再為臣斟酒,助助雅興。”

    高力士在一旁听得牙癢癢,卻只能忍氣吞聲,拿起酒壺為李白斟酒。李白一飲而盡,提筆蘸墨,卻不立刻書寫,而是對唐玄宗說︰“陛下,臣聞渤海國使者素以勇猛自詡,臣若不拿出些氣勢,恐怕嚇不住他們。請陛下準臣坐在御座之側,方可一揮而就。”

    唐玄宗竟真的讓李白坐在自己旁邊的繡墩上。李白這才提起筆,在絹帛上奮筆疾書。他時而仰頭飲酒,時而放聲大笑,寫幾句就扔給旁邊的宦官,讓他們傳給唐玄宗看。只見上面寫著︰

    “大唐皇帝詔曰︰渤海小邦,僻處海東,本屬箕子舊封,久沐天朝德化。乃敢包藏禍心,妄言割地,何異井蛙語海,夏蟲語冰!昔我太宗皇帝,天可汗之威,震鑠古今,北逐突厥,西滅高昌,南服百越,東定遼東。爾渤海蕞爾小國,若敢螳臂當車,朕當發幽燕之甲,渡遼水,越碣石,踏平爾國都城,斬爾王首,懸于長安朱雀街,以儆效尤!……”

    這篇詔書氣勢磅礡,辭鋒銳利,將渤海國罵得狗血淋頭,又將大唐的軍威國威展現得淋灕盡致。李白寫完,將筆一扔,倒在繡墩上呼呼大睡。唐玄宗接過詔書,反復看了幾遍,連聲叫好︰“好!好一個‘井蛙語海,夏蟲語冰’!就這麼辦!”

    四、蠻使心驚的後果︰萬國來朝的余波

    渤海國使者接過回書,見上面字跡龍飛鳳舞,氣勢逼人,雖然看不懂內容,卻也嚇得夠嗆。高力士故意板著臉說︰“這是我大唐李學士代天子草擬的詔書,你們自己看看吧!”

    使者連忙找來通譯,將詔書內容翻譯出來。听著翻譯戰戰兢兢的聲音,使者的臉色越來越白,額頭直冒冷汗。當听到“斬爾王首,懸于長安朱雀街”時,使者“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小國不知天威,冒犯天朝上國,罪該萬死!請陛下恕罪!”

    唐玄宗見狀,滿意地點點頭︰“念爾等無知,朕就不追究了。回去告訴你們國王,好好守著疆土,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否則……”他指了指李白的詔書,使者嚇得魂飛魄散,連連稱是。

    據說渤海國國王收到回書後,嚇得三天沒敢吃飯,連忙派使者帶著厚禮前來謝罪,還表示願意永為大唐藩屬。這便是“李白醉草嚇蠻書”的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雖為小說家言,卻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李白才華的崇拜,以及大唐國威的想象。

    五、賜金還山的結局︰詩仙的長安夢碎

    李白在長安的狂放行為,終究得罪了不少人。高力士因脫靴之辱,常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的壞話,說他在《清平調》中寫“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暗諷楊貴妃像趙飛燕一樣妖冶惑主。楊貴妃信以為真,便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不是。

    唐玄宗雖然欣賞李白的才華,卻也覺得他太過狂放,不適合留在朝中。天寶三年,他下旨“賜金還山”,給了李白一大筆錢,讓他離開長安。李白知道自己在京城待不下去了,便收拾行裝,離開了這座讓他夢想成真又夢想破滅的城市。

    離開長安那天,李白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一葫蘆酒,站在灞陵橋上,望著巍峨的長安城,寫下了《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的長安夢雖然碎了,卻從此浪跡天涯,寫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詩篇。

    六、詩仙傳奇的回響︰歷史與傳說的交織

    李白“醉草嚇蠻書”的故事,雖然在正史中並無記載,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這一故事的流行,反映了人們對盛唐氣象的向往,以及對李白這位“詩仙”的崇拜。在人們的想象中,李白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能安邦定國的奇才,蠻夷小國能被他的文筆所震懾。

    事實上,李白在政治上確實有過抱負。他曾多次上書,談論治國安邦之策,還曾投身永王李的幕府,希望能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建功立業。但他的政治才能遠不如他的文學才華,最終因卷入政治斗爭而被流放夜郎,雖然後來遇赦返回,卻也晚景淒涼。

    然而,正是這種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李白的文學輝煌。他離開長安後,游歷名山大川,寫下了《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不朽詩篇,將盛唐詩歌推向了巔峰。他的詩歌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被譽為“詩仙”,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七、千年之後的仰望︰詩筆中的盛唐氣象

    當我們今天讀起李白的詩歌時,依然能感受到那種豪邁奔放的氣勢,以及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僅是他個人的寫照,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李白“醉草嚇蠻書”的傳說,雖然未必真實,卻寄托了人們對一個強大、自信、開放的大唐王朝的想象。在那個時代,中國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萬國來朝的大都市,李白作為盛唐文化的代表,他的傳奇故事也成為了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矗立著李白的雕像,他手持酒杯,仰望星空,仿佛還在吟哦著那些千古名句。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從他的雕像前走過,似乎還能感受到千年前那個詩仙的狂放與不羈,以及盛唐王朝的輝煌與自信。

    從金鑾殿上的醉客到賜金還山的詩人,李白的長安經歷雖然短暫,卻成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用自己的詩筆,不僅寫下了盛唐的繁華,也寫下了一個文人的理想與失落。而“醉草嚇蠻書”的傳說,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傳奇的李白,一個用文字就能震懾蠻夷的“詩仙”——這,或許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浪漫的想象。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野史大甩賣》,方便以後閱讀中國野史大甩賣第18章 李白醉草嚇蠻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第18章 李白醉草嚇蠻書並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